APP下载

市政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08-15高田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9期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文/马 涛 高田娟

一、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市政基础设施在各领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没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无法得到正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无法享受精神层次的生活。其次,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创造了城市集聚的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最后,市政基础设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转意义重大。

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唯一出路。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实现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控制土地资源短缺。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能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建筑垃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联系着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很大程度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建设精神文明的必要步骤,是发展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先决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政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1、城市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自然生态之间发展不相协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飞跃,一些城市诸如上海、北京等已进入世界著名城市行列。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城市管理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低,城市发展和建设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些城市只注重城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城市中社会、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的发展,有些城市甚至以牺牲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经济的“暂时繁荣”。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投入,但对城市社会系统的重视仍然严重不足,致使出现了“城市文化荒漠”、城市人力资源匮乏,导致城市发展后劲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

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近20多年来,各城市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上下了很大力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居民在用电、燃气、供排水、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状况,但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大部分城市由于财力有限没有地铁,去年和今年在南方许多城市实行拉闸限电,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生产的正常进行,这些已成为制约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合理规划,才能够达到总效用最大化。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分别隶属于政府不同部门,各部门都独立进行自己的发展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因此造成了大部分设施闲置浪费,还有部分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

4、各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其投资效益并没有显现出来,投资浪费严重,“跑、冒、滴、漏”现象突出。我国建造业直接或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现有建筑中95%的建筑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增建筑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8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诸多问题。比如,一些道路的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标准,通常是刚竣工的工程就要进行返修,极大地浪费了财力、物力和人力,根本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5、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新建,轻运营维护;二是管理维护技术水平低;三是维护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缺口加大;四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低、法制不健全。这些致使很多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维护成本偏高、“服役期”缩短,提前“老化”,未能发挥基础设施的应有功能。

三、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由局部向整体转变,从单目标向多目标转变。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系统的建设,不应是单一的、相互割裂的,而应是在多维空间中权衡利弊,选择的目标不只是其中的一点一面,而是整体。首先,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生产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但必须要保持足够快的发展速度,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参考联合国、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的推荐值,结合我国城市的自身特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百分比应保持在6%~1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应保持在20%~30%;其次,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根据城市本身的正确定位,制定提高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利用行政手段,加大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科学、严格的经营管理,保证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健康发展;最后,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的协调。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因使用能源所带来的污染。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力度。

2、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减少资源浪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建立问责机制。一方面要从立法上进一步细化政府的权责,不仅开出明细的“权力清单”,更需设计出明确的失职状态下的责任后果;另一方面须以严密的规则将各种责任方式、问责主体、问责程序以及责任实现的监督等纳入法制轨道,尤其是要建立对问责的事后监督制度,以防止官员问责流于形式;二是实施节能建设。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3、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一是要规划合理、完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有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并做到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相结合,而且规划应详尽并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在设计中,使用绿色技术,尽可能减少环境负担,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着重考虑建造物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等功能目标,并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保证其应有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寿命等。同时,设计中要注意完善地质勘察资料,保证充足的设计周期,慎重选取设计单位,应用全生命周期成本估价(LCC)。

4、市政基础设施可持续经营管理维护策略。整合管理系统,加强管理协调能力,让管理维护机构参与规划与建设过程,建立规范的评估考核机制与评估指标,建立稳定的管理维护经费来源,修订定额标准。提高管理维护技术水平,建立数字化的管理系统。

猜你喜欢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