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知识与高职教育
2011-08-15华耀军
华耀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从哲学领域提出了隐性知识概念。把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知识两类。用书面文字、数学与图表公式表述的知识是显性知识。而像人们行为中做事所拥有的知识,这种不能被表述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表示能力、直觉、个体经验灵感、顿悟之类的知识,它难以编码,更难数量化,相关联与个体的创造力,此类知识正是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所要求的。现行的我国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里,具有较多的显性知识,而缺乏隐性知识。
1 高职教育中的隐性知识
1.1 专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
任何一种技术知识都可分为两部分,即能明确表达的技术知识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技术知识。技术史家福格森认为,技术知识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以数学或口述形式进行的,而是以视觉形式加以表达的。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知识是高度个人化、不易编码或未加编码的程序性知识。它深入根植于行为本身,难以学习与规范,根植于个体所受的环境约束。图表、图示和文字能帮助传递技术知识,表示基本的一个步骤,而最终获得技术知识的,只能依靠个人艰难的试错学习和实践。
1.2 高职学生知识学习的特点和方式
1.2.1 高职学生的知识学习以隐性知识为主
多具鲜明的形象思维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从而在一个方面,决定了以获取策略性与经验性知识为重点目标,成为职业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因其“过程性知识”本身,即所传授的主要教育内容,从根本上决定了对“陈述性及过程性知识”进行 “扬弃”的过程,即为职业教育教学及课程开发的过程。
隐性知识的学习,就是对知识的系统应用、获取、创造、评价与管理的过程。相比普教,职业教育的知识内容来源于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其领域内传授的知识的特点,所以传授的知识在职业教育中大部分属于隐性知识,也就是技能性知识。灵活性、开放性和即时性是隐性知识应有的特点,因此即便从事同一类职业,个体的能力是不同的,人们获取隐性特定类型的知识应为“形式同而程度异,外延同而内涵异”,并无不变的范式和一定的议程。此种差异是个体构建自身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是个体经由本身的行动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1.2.2 隐性知识学习的途径
1)隐喻
使个体获得以高度个性化的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经验和策略为主要形式的隐性知识,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并在个体的大脑中潜藏。所以,“仅简单的加工主要以显性知识形态存在的客观信息,是不能完成知识创新从而最终获取创新性知识。发掘人们头脑中潜在的知觉、灵感与想法是实现持续性的知识创新的正确途径,主要采用“软形式”的开发工具包含隐喻、象征和标语等,创建“学习情境”,运用象征与比喻型语言,即对学生通过隐喻的方式启发及引导。学生对隐喻中所蕴含的冲突与矛盾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构建自身隐性知识体系。此过程就是将个体间或个体内部相互矛盾的想法及事物相链接的过程。
2)类比
隐性知识显性化即为隐喻,个体的灵感与直觉的,可运用象征与比喻性的语言表达,但是“隐喻大多受到直觉的驱使,把乍看毫无联系的形象连接起来;而类比创造独特性并调和矛盾,则是一个更结构化的过程”,“类比是从纯粹像想到逻辑思维的中间环节”。用隐喻启发学生后,应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类比对问题更加深入思考。此过程为学生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做好准备,并可使个性化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可见,对问题中的矛盾化解后的想法进行思维结构化的过程就是类比的过程。
3)建模
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模型是创新知识的最后一步。模型易于被人接受,远比类比或隐喻来的直接,矛盾在模型中得以化解,可用系统、一致的逻辑转化概念。此阶段,新概念通过类比、隐喻而得到,并形成某种知识模型,被明确表达和运用于知识的传播。如:某个教学任务完成,此过程是知识得以传播并最终形成的过程,一种新的知识模型就意味着被建立起来,当然,社会科学的建模相比自然科学的显性模型,其过程和结果都是隐性的。
4)内化
用显性知识扩展自身的隐性知识就是内化,要求个人的主动投入与个体自身的积极参与,关键步骤呈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运用类比、隐喻及建模使学生吸纳新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逐步培养其拓展自身独具特色的策略和经验的能力,学习时要求强调学习作为个体的行动,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依照自身习惯将已吸纳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这一内化过程中不断反思,从而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与拓展。
2 在高职教育中促进学生个体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2.1 促使高职学生形成创新型心智模式
内部隐性知识结构影响个体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关注高职学生良好隐性知识结构的形成就是关注高职创新教育,即促成高职生具备更好的创新型心智模式。人类进行预测、描述与归因活动并进而进入适应性行为选择的决策系统即为心智模式,是一种理解系统或知识结构,体现为结构化的信念与知识,其意识结果是主观感知有关外界获得的,源于个人所受经历与教育的积淀。人类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构成了创新型心智模式。高职教育中的隐性知识类型,包含“职业个性类隐性知识”、“职业认知类隐性知识”、“职业策略类隐性知识”等等,是促成高职生具备良好心智模式的主要知识成分。高职生头脑中属于潜意识层面的被良好根植的心智模式,由以上隐性知识类型共同作用而形成,并对学生形成高效行为举止与良好思维方式等意义重大。
注重个性类隐性知识的习得,重视高职学生“情商”教育,即可以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兴趣、正确的动机、真挚的情感、完善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塑造健康的心理特征。这样就可为企业、社会培养极具个人魅力和良好精神面貌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2.2 应用现代师徒模式,使学生掌握高新职业技能
适应学生学习直接经验,尤其是获得隐性经验的个别化教学模式是现代师徒模式。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适宜于活动性较强的以学习技巧技能为主的课程的教学,还适合于常规个别教学,特别,不能言表的操作技能技巧和认知是隐性经验通常的特性,学生可通过实践来学习这种不具备公共性的经验。学习的对象是具备相应隐性经验的人,所以,隐性经验从行家手中向学习者传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隐性经验的学习过程。在跟师学徒的过程中,学徒通过模仿观察等方式,于师傅指导下,在自身实践中渐渐领悟职业隐性经验。学生隐性经验增长就是在这样的师徒关系中培养出来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在学习非语言传递的隐性经验中,“名师出高徒”肯定了此模式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以师徒制为基本特征,并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都是通过师徒模式培养出大批出色的中医大夫,中国传统中医就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得以发展的。师徒式教学模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美国对一些获得诺贝尔奖者的研究中发现,获奖者有师徒关系的超过半数,最典型的有卢瑟福与汤姆生及其弟子。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教会学生操作劳动工具。如为何这样操作、能否进行技术改良、有无更好的操作方法等。学生不断被传授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关键性的技能操作就能被他们迅速把握。当日后学生进入高新职业领域时,就可运用职业技能类隐性知识迅速掌握、攻克技术难关。
2.3 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与环境、他人等相互作用下,个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并提高社会化水平和形成实践活动能力的过程。情境对于知识的深化、迁移和生成具重要作用,是个体知识生成的重要载体,其更加突出的意义在于深化与生成隐性知识。在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本质就是为使学生领会和掌握所转移的隐性知识,创造与设计要素对形成隐性知识所依赖的实践活动场景的一种近似还原就是其本质。所以,实践活动在隐性知识内化过程中,促使隐性知识得以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训实验其交流具有背景的依赖性,个体的现场体验、重复实验、观察常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可见实训实验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实验实训特定的实验环境中,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他可通过比较研究和反复试错,分析与观察事物内在规律,继而发现隐性知识内容,也会应用自身经验、知识、价值取向、习惯及工作场景中现场去搜索、领悟隐性知识暗含的机理。心理学家瑞博曾提出 “无意识”学习观点,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会无意中具有了某些习得的能力,掌握许多特定的策略、方法、规则。这有着本质的不同与需要通过策略、意志努力来完成学习的外显学习。
2.4 创设虚拟环境促使个体隐性知识生成与获得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将学习的经验来源分为三类:塔的顶部、中部、底部分别为抽象的经验、间接的经验(观察的经验)、直接经验(做的经验)。戴尔提出:半抽象化、半具体化的视听教材内容,属间接经验,位于塔的中部,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教学过程应用富含信息的教学媒体,传递信息时,除了主要的信息概念、原理、操作等,还要传授过程背景、组织结构、技能与技巧和信息交流方式等寄生信息,使学生与工作环境的距离得以拉近,极有利于学生个体隐性知识的获取。目前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迅速发展,仿真实验室里学生应用模拟软件,在接近真实情景下操作,很大成度的降低了教学成本。虚拟环境促进了学生隐性知识生成与获得,在实践教学里起到了重要作用。
[1]陈涛.高职教育中学生个体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J].高职教育研究,2008,(09).
[2]朱焰.高职隐性知识的分析及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0,(09).
[3]余启泉.隐性经验背景下的高职教学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4]李宁.隐性知识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天津大学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