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效的高校后勤物流体系
2011-08-15□文/周薇
□文/周 薇
建立高效的高校后勤物流体系
□文/周 薇
本文通过对时代发展、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分析,针对目前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现状,阐述后勤物流系统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建立高效的后勤物流体系的目标,最后提出实现目标应考虑的问题和改革的具体方法。
高校后勤;物流体系;社会化管理;整合
在今天的中国,物流是个非常热门的经济话题,它在全球产生的影响不亚于电子商务、IT产业。物流体系建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当今企业无不关注成本的控制、运作的效率、服务的改善。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高效的物流体系。
高校后勤物流是教学科研的保障,是联系社会的纽带,需要高效率的流动以及保持最合理的储存。高校后勤物流系统是整个社会经济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一、高校后勤物流系统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大包大揽封闭式的后勤保障体系。随着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的日益繁重,这种自我服务的后勤系统严重阻碍着学校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成为高教事业改革和发展越来越重的包袱。首先,教育经费的不足要求对高校物流实行现代化的统一管理,以此来获得系统化管理和与大批量采购运输相关的经济效益;其次,高校后勤长期小而全,承担了本来应由社会或至少由高校与社会共同来承担的后勤工作,高校的物流管理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部循环状态。而且,高校的物流功能分散于各部门,其功能局限在便利和支持工作方面。物流方面的工作缺乏跨职能协调,从而导致重复和浪费。随着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后勤管理已稳定地、悄悄地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样,进入2l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将面临严峻的竞争与考验。对于高校的运行管理,也要考虑成本大小、效率高低以及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后勤需要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备、高效的物流体系,以期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系统。这对降低高校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物流体系的目标
1、从分散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从局部最优向整体最优转变。由于传统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视角往往局限在本高校、本部门的范围内,尽管物流管理也是以物流成本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由于没有看到物流成本不仅仅由本单位控制和决定,而是受到整个“供应链”的制约,因而所实现的仅仅是一种局部最优,而非一种全过程的、整体的最优。
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就必须用整合的观点来看待物流体系。通常,物流流程的局部优化往往造成整个物流环节的劣化,因此对整个供应链来说,必须建立合理的流程,对流程中每一项具体工作必须进行优化,以达到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建立一套完备的物流体系,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规划物流,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物流服务达到最优化。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它的内涵是实现物流统一化、协调化和整合化,其核心是达成物流的整合运作,以实现更佳的客户服务目标。
2、树立服务意识,增强客户满意度。服务意识的培养是经济领域与管理领域一直强调的话题。传统的高校后勤物流管理不太重视为整个供应链服务,因此也不能以达到顾客满意为目标。现代物流管理不仅提供方便、快捷的运输、仓储、配送、保管等服务,还提供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输出服务。后勤物流活动以顾客满意为目标,服务于自己的“顾客”。包括供应链上的各个相关者和实体内部的其他物流活动相关部门,使他们能够满意物流部门所提供的服务。
3、节约成本、优化规模。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能使商品增值,也不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依靠节约降低成本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物流过程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这一利润的挖掘主要是依靠节约。这就涉及到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完成应有设施的布置问题,也就是优化布局、优化规模的问题。选择合理的物流设施规模,提高各种设施的自动化程度,维护、保持各种设施的良性运行,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空间立体发展、大规模集成等是建立高效物流体系正确的选择。
4、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资源实现快捷、方便的运行、管理,高科技与自动化管理参与到物流体系中,对资源包括人力与物力的节约及体系运行的高效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后勤物流系统改革
1、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对后勤进行形式上的“整体建制,规范剥离”,建立了后勤实体,名为“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向社会化、企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其利润积累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并不明晰,没有突破集体所有制的界限,实质上并没有完全企业化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改革,建立以社会承担为主,符合高校办学需要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三个转变:从封闭型的自我垄断服务向开放型的多家竞争转变,从事业型的养人办后勤向企业型的用人办后勤转变,从内向型的粗放式经营向外向型的集约型转变。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律,以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宗旨,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服务型企业发展模式。
2、建立适合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划分过细,实体过于分散,会出现效率不高,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对性质职能相似的小实体进行合并,如水、电设备运行与土建维修合二为一,将客服中心与绿化保洁中心合并成物业中心等,从而在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上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成立区域物流中心。传统的高校后勤体制下,物流资源分散在各个高校,“一家一户办后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劳动。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各高校物流资源的整合带来了契机,使得各高校的物流资源有可能打破部门限制、校际限制而走向资源共享。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如高校区、大学城等则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牵头下,以先进的高校后勤集团或社会物流公司为主体成立高校后勤物流中心,以便形成规模效应。
4、推进后勤物流管理信息化。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是现代化高校后勤发展的需要,信息网站的建设必不可少。各参与高校的后勤集团要进行联网,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采集、发布、沟通、共享,使采购、生产、仓储、销售、配送等物流作业顺畅自如,逐步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从而拓宽销售渠道、加速信息反馈、改善服务质量,以更低廉的运营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高校后勤要利用当前良好的环境和技术,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统筹规划、开放有序”的物流发展原则,以提高物流效率、增加透明度、监控质量关、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加大物流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积极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合理进行后勤物流的区域布局。树立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建立高校后勤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使高校后勤管理可以稳定、持续地发展。
[1]詹步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注重后勤经济的发展 [J].企业经济,2003.6.
[2]谭仕林.高校后勤实体物流管理现代化研究[J].企业经济,2002.10.
[3]陈明山.高校后勤物流系统化管理模式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07.2.
[4]王焰.一体化的供应链[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G 647
A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