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自由”下的苏联解体

2011-08-15黄建圣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新闻自由解体

黄建圣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新闻自由”下的苏联解体

黄建圣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以戈尔巴乔夫的“新闻自由”改革为切入点,以当时国内国外新闻媒体状况为背景,分析新闻媒体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是促成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戈尔巴乔夫新闻改革推动亡党亡国的教训,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媒体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深化新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解体;催化剂;新闻自由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此后的十多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在众多因素中,意识形态的演变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毛泽东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在苏联解体中,以“新闻自由”自诩的新闻媒体成了造成反革命舆论,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急先锋。对于新闻媒体在苏联解体中的具体作用,本文结合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新闻改革情况,在这里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戈尔巴乔夫的“新闻自由”改革

新闻媒体在传播思想文化和影响群众思想行为上具有导向作用。戈尔巴乔夫明白,他要推行他那一套“改革”思想和路线,若没有新闻媒体的配合是寸步难行的。所以为了让新闻媒体为改革造势,树立自身威信,宣传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就对新闻媒体作了多方面改革:

(一)确立“公开性”、“民主化”为新闻改革的基本方针,实行舆论多元化。戈尔巴乔夫认为,“公开性”就是指放开对新闻舆论的集中控制,人们有权知道一切,批判一切。“民主化”就是“多元论”,就是政治“多元”,意识形态“多元”。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民主化”其实质就是让新闻媒体脱离党的领导,追求所谓的“新闻自由”。他要媒体“广开言路”,“使每种报刊上都出现社会主义的多元论”,[2]并且不加任何限制,即实行西方媒体至今未能实现的绝对新闻自由。

(二)对主要新闻媒体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更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任命雅科夫列夫为苏共中央宣传部长。此人掌握了主管意识形态大权后鼓吹戈氏的改革思想,反对马克思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一些自由派人士担任重要报刊的主编。例如,推荐他的老朋友“民主活动家”维塔利﹒科罗季奇担任《星火画报》负责人。此后《星火画报》去掉了刊头的列宁勋章,改变了办报方向,成为反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雅科夫列夫还把手伸向文学报刊,在他的直接间接地干预和影响下,十种主要大型文学杂志中的七种,或主编换了人,或办刊方向被扭转,成为自由派的宣传工具。

(三)制定《新闻出版法》为新闻自由提供法律支撑。1990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新闻出版法》。该法的第一条就宣布“新闻自由”、“舆论不受检查”、公民有“以任何形式,包括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发表意见和见解,寻找、选择、获得和传播信息权利”。该法还规定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以及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权利创办舆论工具”。[3]随着这部法律的实施,各种舆论工具彻底脱离了国家的控制,实现了舆论的自由化,为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大开方便之门。

(四)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还放松了对西方媒体进入苏联的管制。从1987年1月起,苏联停止了对英国广播公司频道的干扰,几个月后,又停止了对美国之音和西德德意志广播电台的干扰。

二、新闻媒体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戈尔巴乔夫时期新闻媒体在“无条件民主化”、“无限制公开性”以及“宣传报道无禁区”的思想指导下,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发表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攻击马列主义的言论。最后,苏联在新闻媒体的一片讨伐声中轰然解体。对于新闻媒体在苏联解体中具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动摇了人们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戈尔巴乔夫当政时宣称,在苏联历史中“不应当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4]他号召媒体要敢于突破禁区,不要掩饰历史上的错误和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否定苏联历史成了新闻媒体最热衷的话题。各种报刊、媒体连篇累牍地刊登文章,丑化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和制度的缺陷,连某些党报都不例外。1987年7月12日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在《星火》周刊上说:“斯大林建立的独裁政权把我们禁锢的时间太长了,只有现在,我们的社会才开始不成为个人崇拜的奴隶。”[5]1988年6月10日《消息报》载文谴责苏联的历史课程,说它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谎言。[6]利加乔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暴露的文章犹如狂涛恶浪,席卷了舆论工具。极右报刊所描述的不是多维的历史,不是成就与错误相互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历史,而只是阴暗的污点”,[7]媒体正在“丑化苏联历史”,为此他警告戈尔巴乔夫“媒体已落入到反对社会主义的人的手中”。[8]

苏联人民多年来深受爱国主义教育,坚信十月革命以来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然而新闻媒体大肆批判斯大林,攻击和诽谤列宁,否定马克思主义,歪曲、丑化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否定苏共70多年的历史,这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动摇了人们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对社会阴暗面的大量揭露,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

过去苏联媒体重视正面教育,很少涉及社会阴暗面。如苏联人一直把吸毒和卖淫看做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社会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早已消灭了这些弊端。然而,在“公开性“的影响下,媒体大量报道刊登官场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以及社会上酗酒、吸毒、妇女卖淫的文章,揭发出来的情况触目惊心,大大出乎苏联人民的意料。正如普拉捷夫在一次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全体会议上说的,“在新闻报道中,现在往往只把消极现象当作公开的现象,而不再去宣传积极现象。”[9]这种片面性的和不完全的“公开性”阻碍着客观解释苏联70年来的发展进程,导致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批判。面对大量对社会阴暗面的报道,苏联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沉重打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198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莫斯科的群众游行队伍中出现了这样的口号:“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制度”、“十月革命——俄罗斯的灾难!”、“伟大的十月成了伟大的欺骗!”等。[10]

(三)为“民主派”所利用,围攻和压制不同声音

新闻媒体是在“新闻自由”的旗号下进行活动的,但所谓的自由,其实只是单向的,只准发表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不准有人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所谓的“民主派”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而共产党不能反击,只能坐以待毙。1988年3月13日,列宁格勒大学教师安德列耶娃在《苏维埃俄罗斯》发表文章说:“我反复读过不少轰动一时的文章,除了叫人迷失方向,‘揭露30年代的苏联反革命’,说斯大林对法西斯和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执政负有‘罪责’外,还能告诉青年什么……工业化、集体化和文化革命曾把我国推向世界大国行列,而所有这一切现在都被怀疑。”到了4月5日,被“民主派”控制的《真理报》以整版的篇幅发表编辑部文章,严厉批评安德列耶娃,指责她“企图恢复斯大林主义”是“反对改革势力的思想纲领和宣言”。随后,《莫斯科新闻》、《苏维埃文化报》等许多报纸纷纷发表文章,支持《真理报》,反对所谓的“保守势力”。4月15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公开承认错误,说发表安德列耶娃的文章是缺乏责任心和慎重态度。[11]

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却对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大加吹捧,把加入这些组织的人称作是改革的动力。事实上“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中有不少民族主义分子、野心家和反社会主义的急先锋。例如由苏联14个城市100多名代表成立的“民主同盟”声称“70年来,共产党的独裁统治成了人民痛苦的主要根源”。[12]

(四)西方媒体全力配合“和平演变”

从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活动,新闻媒体则被看成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美国国会的一份文件说,“电台广播时足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唯一手段”,[13]可见新闻媒体在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中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总统里根宣称,“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是真理的灯塔,自由的象征,是告诉铁幕后面人们不要放弃希望的工具。”[14]艾森豪威尔强调应当慷慨支持美国新闻署和自由欧洲电台,因为“在宣传上花1美元,(其功效)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15]

西方国家通过美国之音、自由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等广播电台细水长流地做工作,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苏联国内问题做文章,动摇其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传播颠覆信息,煽动民众的反政府情绪,破坏当时的政局稳定。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在1989年度报告中声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仍然是美国以积极、和平的方式影响东欧和苏联进程的最有力的工具”。[16]

三、戈尔巴乔夫式“新闻自由”对我国新闻改革的启示

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新闻自由”并没有在其改革中成为助力,相反它对苏联解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7]戈尔巴乔夫式“新闻自由”的教训是深刻的,对我国新闻改革也有很多启示。

(一)坚持党领导媒体不偏移

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舆论阵地决不能让,更不能丢!让出舆论阵地,往往是丢权的开始。舆论失控,末日不远。在经济全球化和媒体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媒体受资本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一些“资本精英”对媒体的控制日益加深,经常策划和制造新闻热点以牟利,社会大众的新闻口味难免不受影响。部分传统的主流媒体,在资本和收益的诱惑下,也往往会产生取向偏移。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党领导媒体,保持“党的喉舌”不偏移。

(二)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新闻改革

依法推进新闻改革是建设民主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新闻运行模式,提供百姓真正感兴趣的新闻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树立中国媒体良好的内外形象。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政府是通过“看得见的手”管理媒体,指导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而在今天的传播环境里,政府必须更多地表现为信息提供者,通过向媒体提供信息的方式,有效地影响和引导媒体与国内外舆论。

(三)加强舆论监督,构建人民群参政议政的舆论平台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合理合法地展开舆论监督,会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带来良性影响,成为社会矛盾的解压阀。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矛盾尖锐的一面,很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它们会通过媒体煽惑受众,扰乱视听。因此,在舆论监督方面争取主动,给百姓创造更好的参政议政的舆论平台,这样会有利于社会和谐、政局稳定。

[1]毛泽东一九六二年九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讲话的节录.

[2][4][5][6][9]原苏联七年“改革”纪实[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

[3][7]李振城.无硝烟的战争——“和平演变”与对策[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8]周新城,等.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新闻自由解体
新闻自由之路的艰辛与曲折——近代英国的新闻自由之路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娃娃亲”因两家发展不同而解体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解读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浅议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新闻自由与侵权问题探究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有关1991、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民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