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比NP还NP”构式探析

2011-08-15赵丽哲

关键词:描述性构式副词

赵丽哲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S比NP还NP”构式探析

赵丽哲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现代汉语中将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常使用“S比NP还AP”的句式,程度副词“还”后面常用表比较结果的形容词,也可接动宾或动补结构。但是在口语和一些文学作品中存在着“S比NP还NP”的特殊句式,在程度副词“还”后用名词做比较结果项,并且这个比较结果项与介词“比”后的比较客体用的是同一个名词,来突出比较主体S所具有的某些性质特征。可将“S比NP还NP”看作是一种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因其具有构式的所有特征。这一构式的产生可以用糅合理论来解释,是汉语中表示比较的表达式“S比NP还(更)AP”参照同语式“NP是NP”类推所形成的表达方式。这一语言表达方式既简洁明了又不失生动活泼。

名词;比较;构式;糅合

一、引言

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说“你这头发一剪,看起来比大一新生还大一新生”,在小说里也可以看到“麻利得比电脑还电脑”这类“S比NP还NP”的句子。现代汉语中,将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常常使用的句式是“S比NP还(更)AP”,比如:“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了”(朱光潜《谈美书简》)“真是比上班还累”等等。这种句式是将两个相关事物进行对比,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一般都是名词。通过比较突出所要陈述的主语,因此在副词“还/更”后面一般须要有一个表示结果的形容词,也可接动宾或动补结构。[1]P64但是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口语和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着“S比NP还NP”的特殊句式,在程度副词“还”后用名词做比较结果项,并且这个比较结果项与介词“比”后的比较客体用的是同一个名词,来突出比较主体S所具有的某些性质特征。

二、“S比NP还NP”句式的解释

桂诗春教授曾经探讨过“这个地方很郊区”这样的用法,认为人的短时记忆瞬息即逝,口头交际都讲求效率,因此而产生了源于规则而又突破规则的策略性行为,并且称之为形容词化体词谓语词。使用“这个地方很郊区”这类用法的人也许会意识到它不够规范,但出于交际需要,便“铤而走险”,因为它们往往简短而传神,说话人又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贴切表达意思的说法,因此就临时制造一些估计听话人能够接受的说法。这些说法不能完全离开规则(如汉语有形容词谓语句),但又突破规则(把一个名词形容词化)。[2]P26“比大一新生还大一新生”这样的句子中名词的用法与“很郊区”中的名词的用法相同,都属于将名词形容词化的表达方式。说话者同样可以使用“很大一新生”或是“这个地方比郊区还郊区”表达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周锦国从修辞学的角度对“S比NP还NP”这一结构式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语法表达式表达的主要是修辞意义,是一种比喻的结构式。[1]P63也有研究者表示这是一种临时活用的现象,这种结构是一种临界现象,处于合格与不合格的中间状态。王德亮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很NP”做出解释,认为这是一种构式,而对该构式的认知理解是借助于概念转喻来实现的。[3]P22本文试图使用沈家煊先生解释句式糅合的理论对这一句式的形成进行研究。

三、“S比NP还NP”句式的认知生成方式

根据构式语法理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子(pair)。假如说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对子,而且形式或意义的一些方面不能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完全推知(strictly predictable)。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basic unit)。王德亮指出,“S比NP还NP”是一种构式,它具有构式的所有特征。[3]P22首先,“S比NP还NP”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对子。从形式上来讲,它是一种主谓结构;从意义上来说,它表达了将主体S与客体NP进行比较,以突出主体的某些性质特征。另一方面,构式的形式或意义的一些方面不能从这个构式的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完全推知。在“S比NP还NP”中,该结构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部分“S”或“NP”中推知,是各部分意义相结合表达出的整体意义。比如在“你这头发一剪,看起来比大一新生还大一新生”里,连词“比”连接两个欲比较的事物,程度副词“还”要连接一个比较客体和一个表示要比较的性质或状态等意义的词。名词是指代人、物、事、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但是在此结构中第二个“大一新生”却具有新的意义,将主体“你”与“大一新生”相比较,说话者想表达“你的新发型显得你很年轻,很有青春活力”等意思。

在一个构式里,各成分意义的相加不一定能得出这一构式的整体意义。组成成分的意义影响着构式的整体意义,同时构式的整体意义也制约着组成成分的意义。“比大一新生还大一新生”中表示比较结果项的第二个“大一新生”进入这个构式里,它就不再是表示类属的名称了,而“大一新生”所代表的一些特征就被凸现出来。听话者可以从这样的表达方式中得出说话者想传达的“看起来比大一新生还要年轻,还要有青春活力,还要清纯”等意义。而且这一名词也只有在这种形容词化的构式中才能凸显出一些形容词所具有的描述意义,是这一构式本身使能够进入这一构式中的名词发生类似的变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S比NP还NP”是一个构式。

并非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出现在这一构式中,因为比较句中对比较项有一定的要求。王强(2008)指出,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比较只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对象之间或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之间进行比较。[4]比较句的语义是比较主体在比较结果项所表现出的性质、量度等方面超过比较客体,要求充当比较结果的成分本身在语义上具有程度性,必须是一个可变的量域,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由形容词来充当比较结果项。但是有些名词,比如“大一新生”“男人”“专家”等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中有表示性质的部分,具有独特的属性、特征等,这些描述性语义特征相当于评价性内容的形容词。“大一新生”是指刚进入大学的一类人,有“年轻”“青春”“有活力”等描述性语义成分,同时这些特征也具有量度上的模糊性,有弹性的变化区间。这一类名词可以与程度副词相结合,充当比较句的结果项,体现比较主体的性质特征。王强把出现在“S比NP还NP”这一构式中的名词大致分为三类:内涵凸现式,大多为指人名词,如淑女、学究、希特勒、诸葛亮等;特征概括式,大多为比较出名的并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国名或地域处所的专有名称,如中国、巴黎、天堂等;形象比喻式,大多为一些具有比喻义的指物名词,比如电脑、猴子等。[4]P28这些名词都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能够使听话者产生某种联想或共鸣,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能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比如“你比大一新生还大一新生”听起来非常形象生动。如果只说“你比大一新生还年轻/清纯”似乎又不能穷尽说话者想传达的意味。

“S比NP还NP”这一构式的产生可以用糅合理论进行解释。沈家煊(2006)认为糅合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不限于语言,也包括思维和行为。糅合能产生浮现意义(emergent meaning),这一构式所产生的特殊意义可以解释为糅合所产生的浮现意义。[5]P291沈家煊强调说在汉语里,糅合不仅是造词的重要方式,也是造句的重要方式。

这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构式中,前后两个NP的重复出现看起来形式完全相同,似乎是同意重复,而实际上后一NP已经具有陈述或描写的功能,与程度副词组合,取代了形容词的功能。周锦国指出,这恰为这一构式最重要的核心。同语修辞格的典型形式是“NP是NP”,它的根本特征是主语和表语为同一词语。比如“孩子是孩子,我是我,他并不能延续我的生命。”“战争是战争,不是开玩笑,如果惹起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的灾难,那就太愚蠢了。”同语修辞格所表达的语义是间接的、隐蔽的,同语式的意思不是明确表示出来的,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不是其逻辑意义。上例中所说的“战争是战争”表达的就并非其字面意义,说话者用这样的方式试图表达“战争是很残酷的事情,战争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要严肃对待战争这个话题”。“战争”在这里代表了痛苦、灾难等典型特征。刘德周指出同语式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对某一类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的态度,[6]P339比如男人的典型特征是“坚强、勇敢、力气大”,年轻人的典型特征是“有闯劲、观念新”,孩子的典型特征是“天真、活泼、不懂事”,这些词用在同语式里便可体现出这一类人所特有的这些特征。从这一点来看,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词与我们所说的可以出现在“S比NP还NP”构式中的名词似乎属于同一类别,两者都可以用具有描述性特征的名词。比如在学校文艺晚会上,各年级同学都表演了节目,大一新生表演的节目突出地展现了他们的青春活力,而稍高年级的学生就显得稍为沉稳成熟,观众就可以说“大一新生就是大一新生”。这句话表达了大一新生年轻有活力的意思。而同语式早在古汉语里就已存在,比如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因此,可以将“S比NP还NP”这一构式的形成解释为以下小句的糅合:

A.大一新生就是年轻。B.大一新生就是大一新生。

X.你比大一新生还年轻。Y.你比大一新生还大一新生。

以前没有“你比大一新生还大一新生”这种说法,Y项空缺,等到出现了这种创新说法后就形成了A和B的关系与X和Y的关系相对应的情形。这里的Y句的产生是X项与B项糅合的产物,Y是在X的基础上按照A和B的关系特别是参照B类推出来的。说话者认为可以用同语重复来表达主体特别具有比较客体的某种性质特征,既然可以用B句形象的表达主体所体现出的某种特质,那么也可以类推到Y句上,将名词活用,生动地传达意思。也就是说,这一构式的使用并非凭空而来的,是以语言运用者的认知模式为基础的。

在这一糅合过程中,说话者选择B作为类推源项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可以把这一类推糅合的过程描述为:首先,说话者想表达“你剪了头发,显得很年轻很有青春活力”这一层意思,第二层想表达的意思是“大一新生是典型的年轻又有青春活力的人,而你的新发型显得你比大一新生还要年轻又有青春活力”。语言中缺乏一个简洁明了的表达这样语义的方式Y,但是语言中有已经存在的表达式X,如果用X来表达说话者的意思,不单单要说一长串的形容词,甚至说很多句也不能形象地传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只能传达“你的新发型显得你比大一新生还年轻等”这些有限的内容,而“大一新生”所涵盖的说话者想表达的其他特征就要受损。其次,语言中有形象的表达方式B可以表达“大一新生就是年轻、青春、有活力”等一系列描述性语义特征,但是不能表达“你和大一新生相比更胜一筹”,表达式X也只能表达“你比大一新生看起来更年轻”等意义。表达式B是A项的形象说法,而表达式A和X在传达意义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主体具有的特征。因此,说话者选定B为类推源项,按照B项的表达方式将X和B糅合,使用同语修辞式来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想表达的“你的新发型显得你比大一新生更像大一新生”这一意义。因为A与B相关,X与A有相关之处,说话者才会由X类推到Y。正如沈家煊先生所言,Y的选定是联想和类推两种思维方式交会的结果,也是认知上的“相关原则”和“相似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结语

“S比NP还NP”是一种构式,它具有构式的所有特征。它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对子,而且该结构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部分“S”或“NP”中推知,是各部分意义相结合所表达出的整体意义。只有那些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的名词才可以用到该构式中,这些描述性语义特征相当于评价性形容词的内容。而这一构式的产生可以用糅合理论进行解释,是“S比NP还(更)AP”参照同语式“NP是NP”类推所形成的表达方式,在语言规则的支配下,灵活地使用规则形成新的用法,使语言表达方式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生动活泼。

[1]周锦国.“S比N还N”结构式的修辞学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63-66.

[2]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J].语言文字应用,1995,(3):24-28.

[3]王德亮.“很+NP”的构式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3):21-23.

[4]王强.“X比N还N”句式探析[J].语言应用研究,2008,(5):27-29.

[5]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291-300.

[6]刘德周.同语修辞格与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1,(4):339-341.

猜你喜欢

描述性构式副词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副词和副词词组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