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友不如己者”的现实意义

2011-08-15梁辉成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忠信论语君子

梁辉成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无友不如己者”的现实意义

梁辉成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无友不如己者”是《论语》中颇有争议的一句话,本文由此展开,论证了“朋友”这一概念在整个《论语》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对当代的一些思考,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美好愿景。

朋友;忠信;仁;忠恕;兄弟

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经·伐木》)这是一幅令人向往的诗意画卷,伐木声伴随着鸟鸣,鸟儿再用叫声呼唤着伙伴。鸟儿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懂得了交友之道,人们就能和睦相处,社会就能繁荣太平。

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么作为《诗经》的整理者,他必然对这种古朴的民风予以继承和发展。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交友观念的分析,揭示其处世的价值核心及其现代意义。

一、交友之道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注:以下只注篇名。)对“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历来具有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此句又出现于《子罕》中,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毛奇龄在《论语稽术》中认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应独立为章,且又见于《子罕》,《学而》处应为衍入[1]。独立为章,或应归入《子罕》,都有一定道理,这不属本文讨论主题,不予过多论述。

朱熹认为:“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2]即,无毋相通,是禁止的意思,朋友是帮助自己学习成仁之道的,不如自己则有害而无益,也就是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朱熹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朋友,无论对自己知识的增进、身心的修养都是大有益处的,这是件很好的事情。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人人都保着这种心态,这世上岂不是无朋友可交?

对此,黄式三在《论语后案》里予以了反驳,“‘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陆子静曰:‘人之技能有优劣,德器有大小,不必齐也。至于趋向之大端,则不可以有二,同此则是,异此则非。’陆说是也。依次旧注,承‘主忠信’反言之,‘不如己’谓不忠不信而违于道者也,义亦通。《总注》游氏说以‘不如己’为不及己,信如是计较优劣,既无问寡、问不能之虚衷,俊乏善与人同之大度。且已劣视人,人亦劣视己,安得优于己者而友之乎?朱子弥缝游说,其费辞。”[3]黄式三将‘不如己’解释为不同类,似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点牵强。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尚义,意见虽然不同,但可以心和;小人尚利,意见可能相同,但各为一己之私而难以和睦相处。所以孔子不可能以“同类或不同类”来作为交友的标准。后面的“已劣视人,人亦劣视己”的分析,可谓把握了要旨。黄氏对此句的理解要比朱子合情合理,故其对朱熹的批驳是有道理的。

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孔子认为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也就是说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当然,好的要学习,不好的要改掉。这包括自己和别人,不好的品行自己也要改掉,同时也要帮助别人改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三人来讲是相互的。那个时代对老师已经很尊重了,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孔子作为尊师重教的先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试问孔子怎么会说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呢?

故此,“无友不如己者”的正确理解应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或者说“每个朋友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那么是不是说什么人都可以当作朋友去交呢?当然不是。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辞,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同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反之,同谄媚奉承、表里不一、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孔子告诉我们,要分辨益友与损友,从而决定亲近与疏远,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分辨原则[4]55。那么我们能否从中受到启发,即先辩“损、益”再与之交往,而不是交往后再辩“损、益”,这样岂不是更好。再进一步,我们再同别人交往中,我们对别人是损还是益,能否做到对别人有益而无损呢?

让我们再回到本节开头那段孔子对我们的教诲,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来理解:“君子的品行应该端庄、稳重,不然则无威严可言,修行也不会坚固。对朋友要忠诚和信任,每个朋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了过错,就要努力去改正。”

二、以友辅仁

孔子生活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这是一个时局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着伟大思想的时代。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是“忠、恕”。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则是“忠恕”思想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呈现。

“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其所有治国、处世方法等理念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孔子常说“仁者不忧”(《子罕》),因为仁者“乐天知命”(《易传·系辞上》)。知命,就是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源之所在,认识到人的本性和这种本源是合一的,故可不忧[5]138。“孝”被认为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宋人陈善认为“仁”就是“人”,古代这两个字曾混用过。可见“仁”就体现于“人”中,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这种关系首先是家庭的亲情关系(“孝悌”),后有推广到朋友当中(“忠信”),最后是普及到所有人(“仁者爱人”)。这种普及的过程《论语》中有过叙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我们今天评价一个人,有一条重要标准,那就是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这条标准《学而》已为我们提出,并作了论证。

要做到“忠恕”就要树立平等观念,要能推己及人。首先是在自然面前的平等,自然给了我们相同的人的形体,相同的生理特征。我们都是自然的产物,我们的生命来自宇宙,这一点上是人人平等的。其次是社会上的平等,《论语》中多处表达了要统治者公平地对待广大民众。“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说。”(《尧曰》)意思是说宽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勤敏就会有功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心悦诚服。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这一点上孔子是身体力行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只要真心求学,不论出身贫富贵贱,孔子都同等对待。孔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伯鱼也未有任何偏袒,和其他学生同样对待,故陈亢曰:“君子之远其子也”。

实现“仁”的途径有内求和外求两种。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要实现仁,主要靠自己去努力,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于礼。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每天都要多次进行自我反省,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外求即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人当中,亲人数量有限,陌生人交往太少。只有朋友是个不限量的群体,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资源,故“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仁学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处理各种人与人关系问题的哲学家。”[5]140我们前面讲过,孔子的基本思想是先处理好和亲人的关系——“孝悌”,再处理好和朋友的关系——“忠信”,最后推广到天下人——“仁者爱人”。其中朋友所处的地位很关键,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朋友关系处理好了,对亲人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都会有莫大的帮助。中国有句俗话——“多个朋友多条路”,但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是有帮助的,所以孔子提出了区分“损友、益友”的标准。当然,这些还都是交友的较低的标准,交友的最高境界是“以友辅仁”。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朋友是“相为谋”者,所谋的应是“仁”。“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4]58。

三、现代思考

孔子已随着他那个时代离去,然其思想却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功不可没。现代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华民族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股发展洪流之中。马克思在评价资本主义社会时说:“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6]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人们的眼睛被金钱所蒙蔽,我们如何保持个人的尊严,如何维护民族的传统,我们是否还记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忠告?

社会上曾泛滥一时的传销组织,他们的手段是先骗亲人,再骗朋友,最后是众人。他们把孔子的由亲人到朋友,再到众人的逻辑演绎的是何等精辟。只不过孔子传播的是仁、是爱,而他们传播的是肮脏、是龌龊、是瘟疫。有多少人为之把自己的灵魂出卖,又有多少人为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让我们记住这些血的教训,让社会“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吧。

《诗经》为我们描绘的自然纯朴的画面已不可及,整个人类社会已从“人的依赖”发展到“物的依赖”。在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怎么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物质再丰富,社会最终还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终究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与人之间和谐了,那么社会也就和谐了。我们前面讲过,朋友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举足轻重。我们常说,和朋友分享快乐那将是双重的快乐,向朋友倾诉痛苦那将只剩下一半的痛苦。为什么?有高兴的事,朋友听后定会和你一起高兴,岂不是双重的快乐。向朋友倾诉痛苦,很少有和你一起愁眉苦脸或抱头痛哭的,定会加以劝慰,提一些高兴的事,尽量往好的方面想,那痛苦怎会不减少呢?近年来,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艺人或所谓成功人士自杀的现象。这些人物质上可谓富有,然而却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他们当中许多人本应当是人类精神的传播者,但却成为精神的匮乏者,在没有倾诉对象,精神极度空虚之下岂有不自杀的理由。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富人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自不屑与穷人来往。而没钱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自卑和仇富心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有富人,就有贫困之辈,这是现阶段社会所不能避免的。以美国的富有,照样有许多穷人夜宿纽约地铁[4]49。那么我们又怎样来面对这种现状呢?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也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呢?其实,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孔子认为还不够。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应是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孔子及其弟子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子曰:“贤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穷人和富人自然也能:“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长此以往,世上将无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只有朋友和朋友之间的差别,那也是“君子和而不同“而已。

蒙培元认为:仁是“亲亲”之爱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在心灵境界的层面上,仁又是出于伦理而超伦理、出于道德而超道德的宗教境界,是一种普遍关系。他不但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7]。也就是说人和人成为朋友,人和自然也要成为朋友。这样就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颜渊》)司马牛为没有兄弟而忧愁,子夏对他说,只要言行符合礼,天下到处都有好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朋友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所向往的境界。如能如此,世人复有何求?诗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经·常棣》)愿“四海之内皆兄弟”!

[1]程石泉.《论语》读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

[2]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0.

[3]黄式三.论语后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2-13. [4]傅佩荣.傅佩荣《论语》心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5]孙以楷,陆建华,刘慕方.道家与中国哲学 ·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30.

[7]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2.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No friends are worse than ourselves”

LIANG Hui-cheng
(College of Politic and Law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No friends are worse than ourselves”is controversial in the Analects.From this,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of friends in the ideology of the Analects.And this led to a number of contemporary thinkings and the proposal of“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brothers and sisters”.

friends;faith;benevolence;forbearance;brothers

I206.2

A

1008-4738(2011)01-0083-03

2010-12-03

梁辉成(1972-),男,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忠信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论语·为政第二》
篆刻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