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

2011-08-15何应林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生产性双师

何应林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所,湖北武汉430415)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

何应林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所,湖北武汉430415)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条件。本文从称谓论、功能论、定位论、系统论、模式论、项目论、管理论和创新论八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了论述。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技能的主课堂,是教师施展才能和得到锻炼的主阵地,是高职院校服务行业、社会的主渠道。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职院校应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根据专业特点和各种有利条件,在校内建设一定数量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按照统筹规划、先行试点、动态调整的原则,逐步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与改革试点[1],这对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能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称谓论、功能论、定位论、系统论、模式论、项目论、管理论和创新论八个方面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了论述,希望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一、称谓论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近年来先后有“生产型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两种称谓。所谓生产型实训基地,是指实训项目与生产实际相关联,但是学生的实训并不生产出真实产品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人们发现,虽然生产型实训有利于学生在生产中实现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它与实验实习一样是消耗性的,这不利于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因此,建设者们在借鉴企业建设经验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校内实训基地[2]。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以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熟练的技能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从“生产型实训基地”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绝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变换,而是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性改变。“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称谓目前已在高职教育管理部门、职教理论界和高职院校中得到较多的认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今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

二、功能论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条件。此外,它还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二是为兄弟院校学生、社会人员和有关企业提供服务。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具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和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服务三个基本功能。

一是将高职院校自己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是简单地将授课地点从以往的普通理论课教室转移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它还要以真实的生产项目(最好是企业需求的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解决真实生产问题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此过程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真实生产条件、大量操作练习机会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及时指导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真实性生产环境育人的过程中,双师型教师也得到了快速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战”,促使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也向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教学能力“开战”,促使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是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服务。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除了通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间接为社会服务外,还通过两条途径直接为社会服务:一条是为兄弟院校的学生或社会人员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另一条是承接企业生产订单或向他们提供技术、技能咨询和指导服务。通过直接和间接地服务,高职院校会得到相关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和社会人员的认可,与大家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进而为大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服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因此逐渐成了高职院校服务行业、社会的主渠道。在提供技术、技能服务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定位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职”字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高”字上。姓“职”使得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系统中具有类型的不可替代性,姓“高”使得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层次的不可替代性[3]。高职教育既不是单纯地姓“职”也不是单纯地姓“高”[4],而是既姓“职”又姓“高”,它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具有明显职业属性的新类别,也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较高层次的教育;它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是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可以与生产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靠实践教学,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养成的主要场所。因此,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为了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既要突出“职业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也要做到“高层次”,将行业、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知识和标准融入到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之中。

四、系统论

根据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工作中存在两个系统:一是由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训三部分构成的实训类型系统,二是由实训教学目标、实训项目、实训教材、实训教师和实训教学评价构成的实训教学系统。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化实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实训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并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和有机衔接。学习过程早期,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他们独立完成简单实践项目,获得基本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期,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他们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典型实践项目,获得典型职业能力;学习过程后期,学生在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他们通过实际生产的方式完成有较大难度的实训项目,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前面的实训为后面的实训奠定基础,后面的实训使学生的技能进一步提高。二是在实训类型系统的不同阶段,实现教学目标、实训项目、实训教材、实训教师和实训教学评价自成系统,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实训效果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企业全面参与系统化实训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参与制定实训教学目标,提供先进仪器设备或实际项目,参与编写实训教材,选派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训教学,与高职院校合作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与学院合作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系统化实训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建设者一定要胸有“系统”,并注意做好不同系统内各环节、各要素的衔接。

五、模式论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5],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不同的模式对实践的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不同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不同,因而其适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可以灵活采用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融合、共建共享[6]等多种模式。学校主导模式是指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实训基地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企业主导模式是指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校企融合模式是指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的一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的生产车间就是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或者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进行真实产品的生产。共建共享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六、项目论

资金不足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此外,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训教材种类不全、质量不高等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筹措资金,并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教材编写。

一是建设资金筹措。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办学基础较差,实训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需要。为了顺利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申请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争取获得政府投入;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吸引企业的直接资金投入或先进设备、优秀师资的投入;三是联合同一地区的学校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四是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培训,并向校内、外承接职业技能鉴定任务,藉此获得部分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五是动员学院教职工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六是通过教师开发设计新产品、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品攻关、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等获得部分建设资金,并减少有关建设资金的投入[7]。

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有两层含义[8]:一是对教师个体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工程师泛指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员)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这一含义的核心在于双素质,其实质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的双重要求。二是对学校教师群体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双师”能力,即在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型”与“技能型”的“双素质”教师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为了适应高职培养目标,应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高职院校可以实施内训外聘政策,保证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引进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训指导教师行列中,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力争使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

三是实训教材编写。实训教材是学生进行实训的蓝本,也是实训教师实施指导的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实训目的、内容、技术要点及标准、操作规程及步骤、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等。实训教材的内容应注意与专业理论课衔接,要以实际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应做到少而精;要按实际生产中的操作流程安排实训步骤,以现行成熟技术为主,适当增加行业最新技术;要有故障排除或案例分析实训,要有实训技术、知识应用题[9]。由于实训课程体系庞杂,内容繁多,实训内容规范性要求较低,而且不同高职院校之间差异较大,因而很难制定出一个通行标准,编写出可在大范围内通用的实训教材。为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认真选择部分适合本校实训教学需要的教材,并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校本实训教材。此外,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方向,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依据”[10],根据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综合考虑自身生产性实训教学的实际以及其他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特点与要求,编写出一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在一定范围内通用的优秀实训教材。

七、管理论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按照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决策,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及时反馈,合理调控,确保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持续、稳定、有序、高效地运转,进而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11]。为了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预期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科学的管理。

一是做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根据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设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部门,并配置具有相关理论背景和一定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其次,研究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用耗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计划的编制、实验实训项目的支出、仪器设备的购置保养与维护、实验实训经费的核算等进行全面的规定和规范,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第三,根据专业调整情况适时进行实训基地资源重组,既满足专业优化的需要,又确保实训教学质量。

二是做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估。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估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评估的对象和范围;(2)确定评估的目的;(3)设定并分解评估目标;(4)收集和处理评估资料;(5)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12]。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评估,可以实现对基地建设的有效监控与管理。高职院校应该在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之前,认真按照评估标准和步骤进行自评,并参照他评标准进行调整和建设。

八、创新论

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使事物或形态在结构、功能、原理、性质、方法、过程等方面引起首次的、显著性的变化;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使事物或形态达到新的境界;三是通过创造、标新立异,使事物或形态按照发展的必然规律发生新的变化,达到更高层次[1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高职院校既要全面规划,加强合作,突出特色,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也要不断更新思路、创新理念、挖掘潜力,在基地功能、建设模式、项目建设、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推陈出新、改进更新或创造,不断提高建设质量与水平,增强实训基地的功能、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提供技术、技能服务等各种需要,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时晓玲,朱振岳.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N].中国教育报,2010-9-15(1).

[2]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11.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8.

[4]查吉德.高职姓“高”还是姓“职”辨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2):60.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00.

[6]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7]张翠英.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57-58.

[8]刘 勇.论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23.

[9]彭汉庆.对影响高职实践性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0.

[10]殷 钺,王明哲.模具钳工技术与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前言.

[1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360.

[1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623-625.

[13]刘志辉.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J].党史博采(理论), 2008(9):23.

Discussion of the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E Ying-lin
(Research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Wuhan Bioengineering Institute,Wuhan 430415,China)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inside-school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of carrying out the objectives of training skilledpersons with high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from eight aspects discusses the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ich is covered title,function,location,system,pattern,item,management,innova-tion,and so on.

vocational college;productive practice base;skilled person with high quality

G710

A

1008-4738(2011)01-0018-04

2010-12-18

何应林(1980-),男,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所研究人员,武汉中华职业学院筹建办公室秘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管理、职业指导。

猜你喜欢

技能型生产性双师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