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1-08-15尚冠群李丽娟

黑龙江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习者环境教学模式

瞿 平, 尚冠群, 李丽娟

(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因特网的普及,现代教育对传统教学提出了很多挑战,教师应该由知识内容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内容体系的研究者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应该由知识的被动灌输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环境逐渐转变为教学环境下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媒体学习环境。

作为高等院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在推动网络教育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课程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延续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教学模式在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网络课程的设计重教学内容的呈现,轻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忽略对网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学习交互等方面的设计;教学过程缺乏学习活动的支持,缺乏对学习者研究性以及协作学习的设计环节,缺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具体组织和实施的指导和建议等。因此,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学习。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或促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重在构建与学习项目相关的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高复杂性且高真实性的项目,让学习者通过完成项目来找出问题、规划行动方案、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进行决策、完成研究过程,并最终呈现作品。学习者通过这样的主动学习,最终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和经验。PBL教学模式能满足和实现新世纪对教育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培养目标。

1 传统PBL的不足

PBL自20多年前在医药学校首先应用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居多,操作的程序主要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进行学习的问题或项目,然后再将学生分成5~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工学习,学习完成后学生向教师汇报学习结果。在课堂环境中的PBL,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和工具主要是课堂中提供的文字参考资料、图片、模型、影碟等。由于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课堂环境中的PBL具有以下的缺点:

1.1 学习社群狭窄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社群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思维同质性较高,学习小组总体思维层次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也就决定了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缺乏较高的创新层次。

1.2 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资料仅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

1.3 PBL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

课堂环境中的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必然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果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1.4 比较耗费时间

课堂环境中的PBL,小组成员在搜集资料、讨论、评价等方面都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比较耗费时间。

2 网络环境下PBL的优势

2.1 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

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都是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比较抽象,有时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PBL,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去呈现我们的问题,创设一个逼真的,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去认识该问题,从而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以便于后来的探究和学习[2]。

2.2 网络协作平台便于学生的交流协作

网络环境下的PBL,由于可以利用网络协作平台,或是各种交流通讯工具,例如QQ,E-mail,视频会议系统等,克服了以往PBL学习中学习伙伴之间交流的障碍。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从而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的速度。

2.3 网络环境拓展了学习社群

传统PBL与网络环境下PBL的比较分析。由于网络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目前许多网上的PBL,依据其主题,可以允许不同学习背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去探究同一问题,提供了很多适合不同背景、不同区域的学生探究的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诸如全球水质问题、干旱问题等。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共同探讨学习主题在不同地域的相关信息,拓展扩充知识,还能接触和了解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这对促进人类多元化学习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对提高小组的总体创造性思维是极具帮助的。

2.4 网络环境利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

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大的资源库。网络环境下的PBL,学生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到他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给教师或相关专家发送E-mail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随着动态网页技术逐渐趋向成熟,网络信息的交互性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学习者不仅在网络上可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学习资源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生动、感性,学生在获取这一类信息时,不仅学习兴趣剧增,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为牢固。

2.5 网络环境利于师生的交往

网络环境下的PBL,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面对面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拉近了师生距离。另外,由于网络环境下,教师群体也相对扩大了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探讨不仅限于一个教师,而是可以向多个教师甚至教师群体外的专家直接联系,直接质疑。

3 网络PBL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则及内容

3.1 网络PBL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网络教学及PBL的理论研究,依据以上教学设计理论,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PBL的教学设计原则应遵循如下几个方面: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问题展开,问题要尽量真实、可信;设计学习环境去支持或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支架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案并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对所学得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作为内容上的专家,而且也是一个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教师的工作是参与性的,不是指示性的;搭建脚手架的方法,即通过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支持学习者在实习场中学习,否则,学习会超出学习者的当前发展水平或最近发展区。

3.2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方法的内容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与基于“加涅范式”的传统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完全不同,传统教学设计过程是自底而上地展开教学设计进程的[3]。传统教学设计理论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以这种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习者从低级的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建构主义者批判了这种自底而上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依赖于一定的背景的,将知识同它依存的背景割裂开来,抽象成孤立的知识点的做法是造成迁移失败的原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遵循自顶而下的设计路线,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甚至有些人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当前关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错误偏向。在对学习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后,作者赞同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活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体”的观点。作者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观念,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是密切相关、共生共存的,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学习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网络环境下的PBL,从其共时态的角度来看,其要素主要有问题、学生、教师以及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等,属于学习环境的范畴;从历时态的角度看,网络环境下的PBL就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方案的评;同时也是制定学习计划、列出学习要点,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属于学习活动的范畴。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学习综合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式学习以及范例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与自学能力,而网络环境为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根据PBL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当前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将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网络课程建设中,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如逼真的问题情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的学习社群、灵活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人际交流方式等。设计基于项目学习的网络课程,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1]Dashofy,E.M.;VanderHoek,A.;Taylor,R.N.Ahighly-extensible,XML-based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language Software Architecture,2001.Proceedings.Working IEEE/IFIP Conference on,2001,103~112.

[2]李绿山.基于项目的“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改革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6,(4)69~75.

[3]苏清香.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支持系统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8,(6)34~37

猜你喜欢

学习者环境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