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经验借鉴谈
2011-08-15柴珠根巫优良毛小伟陈小平
柴珠根 巫优良 毛小伟 陈小平
(浙江省江山市农业局,江山 324100)
日前,由江山市人大办公室、市农业局、市农科所相关负责人,以及食用菌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代表组成的一行10人赴福建省罗源县考察食用菌产业。罗源县农业局负责人对该县产业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考察组先后走访了福建省罗源创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咏综合农场、罗源县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秀珍菇生产基地,并与当地农业部门,以及食用菌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笔者对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感触颇多颇深,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现将考察学习的主要情况和体会及其对江山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启示报告如下。
1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概况
福建省罗源县位于福州市东北部,东濒罗源湾,西与闽侯交界,南与连江相邻,北与宁德、古田接壤。面积1 187平方公里,人口25.4万。食用菌在罗源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以秀珍菇为主,总量占全国的70%,是我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也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另有香菇、蘑菇、茶薪菇、金福菇等10多个品种。2009年全县种植食用菌1.18亿袋,总产量达5.95万吨,产值2.95亿元。
福建省罗源县在食用菌生产经营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生产规范化。目前罗源全县食用菌集中生产100万袋以上的企业有6家,50万袋以上的有43家,30万袋以上的有65家,15万袋以上的有109家;菌筒年生产能力达1亿袋,全县有438座工厂化食用菌固定厂房,培育出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成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二是品种多元化。除秀珍菇、香菇、蘑菇等当家品种外,全县还积极引进、培育新品种,形成当家菌种和其他菌类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三是模式多样化。罗源县食用菌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业已形成了以 “生产 (基地或农户)+科研+公司 (加工企业、出口企业)”为主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不仅有食用菌生产的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而且有着完善的科技体系和加工销售企业做支撑。完善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成熟的食用菌市场,使罗源 “没有卖不出去的食用菌和没有不赚钱的品种”。四是营销网络化。罗源县食用菌销售以骨干企业、营销大户为主,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由公司统一生产菌筒,以保证85%以上的成品率售给广大菇农种植,并围绕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由公司以最低保护价统一收购鲜菇。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销售的企业或联合体有17家,从事营销的人员近两千人,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温州等19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实现了产销的有效对接,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2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经验
2.1 完善三大机制,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中,该县专门成立了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规划、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工作。县农业、林业、国土、供电、供俏、运输、粮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搞好服务。各乡镇政府也都相应成立机构,从人力、物力、财力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形成了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完善宣传机制。主要抓好政府优惠政策措施、食用菌生产效益,以及企业发展食用菌成功实例的广泛宣传,通过典型引路,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三是完善服务机制。罗源县委、县政府把扶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项目。重点鼓励规模化生产的大户或企业,每年优先安排食用菌生产的专项贷款贴息,帮助解决发展产业的资金问题。并及时做好新技术的研发、吸收、应用等服务,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同时专门成立食用菌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发展规章制度,并由协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2 落实三项措施,为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一是引进优化品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加大珍稀食用菌生产开发力度,形成以秀珍菇为主导的特色食用菌产业。二是大力开拓市场。该县食用菌办、乡镇政府及各厂家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及时利用捕捉所得的信息指导生产。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采取送货上门、转手代卖和自设窗口等办法,多管齐下,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依靠科技兴菇。十分重视科技在食用菌生产中的作用,县食用菌办选派专业人员与生产基地、重点产区保持经常联系,详细回答和解决生产技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选派技术干部深入生产基地和广大菇农当中,进行实地指导,帮助菇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2.3 实现三个转变,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增强后劲 一是生产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性生产转变。引导菇农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建立周转调温冷库,实现四季生产,均衡上市,保持价格稳定,避免生产大起大落。二是生产模式由小规模向集约化生产转变。罗源县大力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和大型基地,鼓励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在菌筒生产上,积极引进机械化生产线,流水线作业,日产秀珍菇菌筒40万袋以上,提高了食用菌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业升级增效。三是生产品种由单一型向新菌类多元化转变。产品开发加工除原有的干菇和鲜菇两大类外,积极开发中袋保鲜、托盘保鲜、小袋精装,以及食用菌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实现了向多菌类、多元化发展。
3 对江山市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的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江山市与罗源县的地理、气候、生产原料等条件相似,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做大做强江山市的食用菌产业,必须要在 “向区域要效益,向规模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产业要效益”上下功夫。
3.1 引进创新,促进专业化生产 一直以来,江山食用菌生产模式传统,从菌包生产、接种一直到上市销售都是菇农亲自操作。而菌包专业化生产模式则是由厂家进行,运抵菇棚数天后便可进入出菇管理,给菇农带来很多方便。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引导鼓励1~2家企业创建菌包厂,实现菌包专业化生产。通过统一采购原材料、合理原料配方、机械包装、高压蒸汽灭菌、无菌接种、科学管理等,不仅可减少菇农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使原料配方科学、灭菌彻底、菌丝生命力强、产品质量好、产量高,从而实现全市食用菌生产模式的根本转变。
3.2 产销联合,提高市场竞争力 当前,江山市食用菌生产多是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江山市白菇产业化协会的作用,协调引导5个分会以合作社、产供销联合体或“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逐步形成 “市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生产销售,形成食用菌产业化发展运行机制。要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提升产品档次和品质,形成合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3 招商引资,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江山市目前有5家食用菌加工企业,加工规模较小,大多数仅出售初级加工产品,菇农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提高食用菌产业化水平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创造产业化发展条件或招商引资,扶持建立几家食用菌龙头企业,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3.4 转型升级,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近几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发展食用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主要从五方面进行。一是思想认识。各乡镇、村及有关部门要借助当前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鼓励政策,以建设幸福乡村为着力点,把食用菌作为富裕乡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二是安全生产。要建立食用菌生产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原料经销商、菌种企业、生产企业 (合作社)、贩销企业的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确保食用菌产品从材料、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实现全程监控。三是项目建设。要将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壮大食用菌产业的助推器,通过引进人才、资金,促进食用菌产品、生产技术更新。四是队伍建设。要着力培养一支爱产业、懂业务、会办事的专业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五是销售方式。要注重从鲜销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依靠科技,加强菌种科研与管理 菌种是食用菌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产业健康发展最基本因素,菌种生产的规范管理和质量安全关系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加强标准化菌种场建设,大力扶持有能力的菌种生产企业做大做强,让农科所彻底退出菌种生产领域,不再参与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二是对小而乱的菌种场进行整治、整顿,提高菌种质量。三是加大食用菌菌种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改善、提高菌种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生产技能。四是加大对菌种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强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增大宣传力度,严格执法,整顿菌种销售市场,重点打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经营活动,净化菌种市场环境。
3.6 加大投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 缺少投入是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要千方百计增加对食用菌产业的投入,加强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财政部门要力争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作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优先支持重点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贩销大户。金融部门要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食用菌产业的信贷额度和中长期贷款,支持生产基地、专业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优先保证食用菌产品收购、营销、加工所需资金。发改委、农业、科技、林业等部门要加大跑省进京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搞好外引内联,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招引项目和资金投入,拉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扶持措施,鼓励农民增加对食用菌生产的投入,改善种植环境,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3.7 大力推进,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合理的品种结构是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的关键,要继续保持江山白菇、秀珍菇、竹荪3个主要传统食用菌品种的稳定发展,同时要积极引进操作简单、产品价值高、技术难度较小的珍稀食用菌进行试验、示范,适度推广有一定基础的金福菇、白灵菇、滑菇等食用菌新品种,扩大种植猴头菇、香菇、平菇、木耳等品种。要加大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特别是棉籽壳替代品的试验工作,2010年棉籽壳价格接近稻谷价格的不正常现象,已严重影响江山市食用菌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寻找棉籽壳的廉价替代品,以促进产业提升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