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形象塑造*
2011-08-15陈文庆
陈文庆
(湖州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形象塑造*
陈文庆
(湖州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并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必须关注思政理论课良好形象的塑造问题。在对思政理论课现实形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思政理论课良好形象的基本特征和塑造思政理论课良好形象必须采取的措施,以期提高公众对思政理论课的正向总体评价,提高思政理论课的社会认可度。
思政理论课;形象;课程建设;教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的特殊背景下,在高校开设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其对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课程开设的数量和内容有具体的差别。专科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共8个学分。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五门,共16个学分。公办、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执行以上规定,成人高校参照执行。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但另行通知。从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印发《〈中共中央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可见其重要地位。但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如表面重视,实际轻视,压课时,减课时,甚至对思政理论课重要性被非议的情况也实际存在。有的人甚至在不经任何学习和思考的情况下,就想当然的觉得“没用”。这表明思政理论课在公众中存在不受欢迎,缺乏吸引力的状况。因而,关注思政理论课形象塑造,提高思政理论课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增强其吸引力,可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思政理论课的正向总体评价,提高思政理论课的社会认可度,使思政理论课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形象,本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整体印象。从认识的反映看属于知觉层面,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不同的人感知不同,即使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也不相同。感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的意识和正确认识的形成,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每门课程,对于参与其教学的主体来说,都是实在可感的,都会给人们特别是直接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一种特殊的刺激,会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并留下一个印象,即对该课程内在与外在总体特征和风格的认识。这一认识实际就是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的形象。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系统接受马克主义理论,锻造良好思想品德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直接地担负着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学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主导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体现和保证着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因而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极强的显著特征。它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和社会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相信真理,理解真理,实践真理,即知、情、意、行的完美结合。如果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反应是热烈欢迎、喜闻乐见的,他上课的积极性就高,参与的意识就强;如果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反应是平平淡淡,可有可无的,甚至是望而生厌的,他上课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逃课。因而,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反应,即形象的认同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学生心理接受的过程决定了树立思政理论课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为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形象,我们按四个年级,采取小样调查的方式,每年级不分专业随机发放25份问卷,共计100份,对在校大学生做问卷调查。对已毕业离校的学生通过访谈的方式接触了25人,对在校教师和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25人进行了相对深入的交流。根据调查材料的统计和分析,思政理论课目前在公众心目的形象不是太理想,表现为正负两面完全对立的形象认识,并且负面的形象略大于正面的形象。
正面的形象,即肯定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育中的不可替代性。思政理论课着眼于思想性,突出政治性,对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主渠道、主阵地、排头兵的作用。我们对在校生进行的调查中,认为学习思政理论课,对于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有作用的同学达到了63%。在已毕业学生的访谈中,虽然认可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思想觉悟提高的比例偏低,仍有15%认为学习思政理论课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对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需要指出,已毕业学生有44.5%认为在学校的学习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教师和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则有不同的看法。从事党政学工工作的认为思政理论课的开设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三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国国情。
负面的形象,即否定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认为思政理论课是一门紧跟形势,直接服务与服从于意识形态需要的课程,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没有意义。在对在校生进行的调查中,认为学习思政理论课没用的只有37%,经了解后发现这一部分同学经常逃课,即使来上课也是心不在焉。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讲究专门技术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的,学了也没用。在已毕业学生的访谈中,认为学习思政理论课没用的比例较高,达到了85%,他们觉得老师上课讲的东西与社会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学校里的其他专业教师对思政理论课持否定态度的比例较高,他们认为现在讲的马列是意识形态的强制灌输,而且占用了太多的学分。如某专业总学分为164分,思政理论课学分16分,比值为9.7%,约占1/10弱。他们认为这些政治课,学生出去工作后实际是用不上的。还有老师指出,有些思政理论课老师上课不讲课本,而是偷梁换柱,借针贬时弊,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不仅没有达到原定教学目标,反而与之背道而驰,影响极坏。
这样的形象认识让我们对思政理论课的现状和前途担忧。然而,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这一截然对立的两种公众形象或感知与主体的身份和经历相关。不同类型的主体,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体验不同,其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同,评价不一,因而,找出其负面形象产生的原因,揭示隐藏在负面形象感知背后的影响因素,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负面形象的成因
形象或知觉是认识主体(人)对事物的整体印象,认识主体(人)对思政理论课形象的获得也是以各种感觉为中介而产生的互动和整合的结果。既受先入为主的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影响,又受现实世界的直观映象的影响。它实际上是先验现象+知觉直观的统一体。我们在此进行的思政理论课形象影响因素分析的前提:一是调查结果。目前思政理论课只存在正负两种形象且思政理论课正面形象略弱于负面形象;二是“以计量为方法,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
第一,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十年“文革”,极大地破坏了思政理论课形象。这样讲好象追溯得太远,但事实上这种影响依然存在。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政治心有余悸,连带着对思政理论课也产生了负面印象。没经历那个年代的人,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时,从其描述中,对“文革”有一些不全面的“一鳞半爪”的了解,再从这点伸发出去,对政治产生了一些误解。把政治视为“伪善”的,单纯为集权服务的工具,因而在内心厌恶政治,讨厌思政理论课。二是现实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各个方面都在实行改革,国家面貌和人们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面主流毫无疑问是好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逐利性,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现在很多人对政治淡漠了,不那么关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类问题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甚至低级趣味的东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占有相当的市场。甚至在某些时刻,在一定程度上泛滥成灾。这种社会存在必然要影响到学校的广大师生,影响他们对思政理论课的看法。
第二,学校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原因:一是有的学校对思政理论课不重视,当作副科看待,教学安排与组织极不规范,压课时,甚至让非专业教师上课,致使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产生不重视的心理。二是有的教师把思政理论课当作纯粹的知识课,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一些基本理论。学生学习是为了一个“考”字,表面上看学到了许多原理,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把本来丰富多彩、极富说服力的真理抽得只剩下几个枯燥无味,干瘪瘪的所谓概念和原理,结果使思政理论课缺乏吸引力。三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理论素质不够,对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不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或者是自己对所讲的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坚定的信念,一边宣讲,一边申明自己也不相信,教师自己都没有信心,学生当然更是持怀疑态度,没有认同感。这必然在学生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无疑严重地损害了思政理论课的形象。
第三,课程因素。这方面的影响有两个:一是思政理论课意识形态特征在当下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当下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特别是一些以“非政府组织”和所谓“独立研究中心”面目出现的新自由主义组织抓住当前社会存在的不足,提出淡化阶段斗争,用经济的差别取代政治的阶级的差别;强调公民的民主,弱化国家政府的计划和组织,提出中央计划经济是导致官僚和腐败的根源;强调以文化交流和人伦交往的方式取代种族的不同团体的纷争等等,这些理论对于因长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厌倦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人们而言,尤如一种时尚或绷紧的神经的释放,一下子迷乱了思想,于是感觉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再宣传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二是思政理论课的务虚性、理论性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取向相矛盾。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建立了一整套与市场经济需要的体系一致的运行机制的同时,使商品、货币、资本充斥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出现了人被社会物化、异化的现象,人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而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序事,美好未来的设计则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里,人们更关注的是现实的可立竿见影的可用货币来交换并体现的直观经济效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伟大的理论在功利的时代都变得暗然。
第四,学生因素。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是有生命的行为主导者和实行者。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学生对自己认识和行为价值判断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做事强调立竿见影,当即凑效,而效果的评判直接以经济效益为依据,极为单一。同时当前社会还是一个光怪陆离,内容丰富,媒体发达,可选择性的现代社会,追求个性的解放,需求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因而单一的功利的、实用的价值体系与丰富、多元、个性的需要之间往往产生激烈的碰撞或摩擦。这群出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生代的大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8~24岁之间,正值成长中的青年中期,他们直接面临并接触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如工作中的效益的评价;生活中的住房,日常生活开支;自己亲身经历的为钱而钱的苦恼和困顿。他们的价值取向、精神需求影响他们对思政理论课的认识和评价。对他们来讲,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学习是挣钱的需要,学习是谋求功名的需要。他们对于所学课程有一个直接的利益需要,他们希望所学能带来实际的利益,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有用”,能给就业或创业带来直接价值的知识,而这恰恰是思政理论课不能给予的,因而他们逐渐对思政理论课失去热情,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思政理论课形成正面的评价了。
思政理论课本质上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其根本目标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大政方针,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特殊的使命赋予思政理论课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针对以上分析的产生思政理论课负面形象的影响因素,可见,塑造思政理论课正面的良好的形象,增强其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的目标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形象的塑造
形象的确立受制于事物自身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征。内在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外在表征是认识主体根据认识对象的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事物相关特性的认知。思政理论课良好形象的塑造应立足于课程自身基本特征。
思政理论课基本特征包括:(1)传授科学知识。思政理论课的内容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科学理论体系,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同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思政理论课首先是科学知识的准确传授。(2)训练思维。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鉴别水平和政治觉悟,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助于树立远大理想。思政理论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4)指导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政理论课以其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指导人生实践的特征,非常重视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与实践。而这一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将思政理论课和其它的专业理论课、实践课区别开来。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不是实际的操作,而是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目标的综合课程。这样的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对于社会主义中国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思政理论课应该是一门既在理论上上得去又实践中下得来的课程。紧紧抓住思政理论课基本特征,立足体现其学科特点,塑造思政理论课良好形象。
第一,提高对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的认识上要达成共识,高校师生都要端正对思政理论课的认识,要克服把思政理论课当作副科对待的现象。也要防止把思政理论课等同于专业课的做法,从各个方面保证思政理论课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真正把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并且舍得投入,多为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办点实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思政理论课专项经费的落实、课时的保证、师资的学习培训等。
第二,加强思政理论课的教材建设。任何教学必须以教材为载体,思政理论课教材虽然在总体上比较适用,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内容结构,基本上包括了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现有思政理论课教材内容显得比较庞杂,有些方面还比较陈旧,观点、提法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给人内容陈旧的感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两门课,明显的存在有些表达不能紧跟形势发展,同时由于内容的高度浓缩,过于庞大的体系使条理欠分明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和精炼思政理论课教材,要及时吸收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政策,使相关内容及时进入课堂。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形象是塑造课程形象的关键,教师素质决定教师形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良好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教师要特别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做到勤奋工作,诲人不倦,与时俱进。特别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遇到了社会现实的挑战等问题时,能把好思政理论课的政治方向。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二战以来的长期繁荣与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典型事件的社会主义世界的挫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工人为争取更多的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开展的罢工与传统的为争取工资和改善工作环境的罢工在目的上的区别;社会主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价值取向与现实中官员的腐败现象的反衬等等,这些使大学生包括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甚至质疑的问题,要讲得清楚明白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做不到的。
第四,改革教学方式。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网络信息飞速传播,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及时改革,紧跟时代,其存在价值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在实践中,思政理论课的教师已尝试进行各种改革,如案例教学已从个别老师的摸索成为教育部思政处积极推进的教学改革模式;有些老师把演讲,经典著作阅读,小组辩论赛,多媒体音像影视等引入课堂等,但是系统的完整的把思政理论课改革为“知情意行”完美统一的教学改革并未形成,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文,2005-02-0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08-26.
On the Image-building of the College Course in Ideo-political Theory
CHEN Wen-qing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Huzhou Teachers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If we want to strengthen and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o a benign cycle status,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its good image-building.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immediate imag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feature of a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 building a good image of the course so as to let the public have a positive evaluation on the course and to raise the degree of its social recogn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image;course construction;teachers’quality
G641
A
1009-1734(2011)05-0107-05
2011-07-21
湖州师范学院2010年高教研究所立项项目《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形象塑造研究》(GJCH10042)的成果。
陈文庆,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政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