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和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
2011-08-15赵志杰吕友波
赵志杰,吕友波,胡 文
(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28)
以改革和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
赵志杰,吕友波,胡 文
(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28)
针对目前研究生课程中存在缺乏创新性、基础理论性、前沿性、学科交叉性等问题,提出在研究生课程结构、授课模式、授课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实践表明,改革方法和手段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课程建设;研究生;改革;创新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研究型大学教学工作的重点[1]。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各高校都在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其中,研究生课程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高质量人才要求的高级人才,高校必须围绕各专业特点,不断探索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3]。
二、传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相比具有更高要求的理论性、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动态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在研究生教育上过于侧重高校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导师承担多少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上,忽视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创新[4]。
经过长期、大量的调查反馈显示,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专门培养。研究生缺乏对科学前沿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2)忽略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很大程度造成了后期研究的困难,研究成果理论性不够。
(3)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跨学科交叉。
(4)部分课程理念陈旧,目标单一,课程内容涉及动态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比较少,教师缺乏将课程引申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的能力。课堂教学安排不灵活,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缺乏探讨、协作、研究与实践。
(5)缺乏综合性实验、实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学生普遍感觉就业时实践技能匮乏。
三、以改革和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尝试
(一)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地位和作用
我国长期强调应试教育,习惯于用考试的分数来代替能力考查、素质考查。这种长期忽略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使高校研究生教育也深受其害,研究生缺乏挑战意识、创新意识,不少研究生缺乏主动迎接挑战精神,仅满足于混学分、答辩蒙混过关,缺乏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志气与勇气[5]。
改革研究生创新模式的课程建设应首先转换教师和学生两方观念。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应尝试在教学中增设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生原卷面考试的单一模式等方法,突出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性、前沿性和综合性要求。
(二)加强研究生基础理论的培养与训练
基础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对研究生提高课题成果的理论性、完整性、系统性有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培养工程类专业硕士,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研究生课程改革必须保证学位课的基础理论性,合理设置并不断调整研究生必修课程,应加强基础理论考核力度,增强研究生对学位课及必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6]。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增设或加强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课程或培训,使研究生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开展今后的科学研究与试验,从而取得较高的创新成果。
(三)提高研究生知识面,增强跨学科交叉
研究生教育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程范围已不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要加强学科间交叉的横向联系。狭窄的知识面会严重束缚研究生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增强研究生教学中的学科交叉性使研究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将本专业先进的理论、方法、技术与交叉学科进行联系与应用,对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管理,使教学方法、内容多样化
研究生专业课授课教师应不断研究课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突出课程的前沿性、学科性、创新性和交叉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避免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单一模式,而应采用专题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一些基础教学内容可尝试由学生自学完成,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研究生在学习完一门课程后,不应仅了解一些概念和公式,而且能准确掌握该课程涉及的国内外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甚至能自己提出新的见解,研究生在学习课程后应能熟练掌握课程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主要方法、技术,并在课外能独立完成相关领域的部分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课程与科学研究紧密连接,既积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知识与思维,又通过课外的科学研究来检验和巩固研究生课程所学。
(五)增加综合性实验、实习和专业技能培训
经调查表明,研究生往往缺乏将几门课程与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融合及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综合性实验课由导师提出设计方向或设计范围,由学生提出具体科研计划,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用 2~3周时间去完成,最终完成一份设计报告或学术论文。通过硕士研究生与教师的学术交流以及教师对硕士生的针对性指导,高效提高硕士生的科研能力。
实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不仅仅对本科生很有必要,对研究生也同样非常必要和重要。某些工科类研究生毕业时面向对象开发工具或仿真软件不能熟练使用,甚至连基本的网络设备都不认识。因此将实习和技能培训的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某些课程可考虑在课程最后 1~2周安排实习或者课程设计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开发来促进理论学习,实现学以致用。同时安排研究生在学习完 1年课程后,集中到校外大型企业或专业培训公司进行至少 1个月的校外实习,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四、课程建设改革成效
本课题首先在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尝试,学院通过调整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了学位课、限选课、选修课的结构。专业通过大量的校内外学术讲座及专题课提高研究生科研意识和科研方法。针对某些学生忽略基础理论的情况,专业新增了“计算理论”、“现代优化算法”等基础理论课。增加学术论文写作、科学研究选题方法等辅助课,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素质和研究嗅觉。针对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跨学科交叉等情况,专业鼓励学生在全校内进行课程选修,鼓励跨学科研究,把管理科学与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食品科学等专业进行学科交叉研究。专业针对部分研究生课程理念陈旧,目标单一,课程内容涉及动态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比较少等问题,要求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在授课学时内安排 2~4学时,对课程涉及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面向研究生与青年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学院领导对所有研究生课程进行集中或随机听课,并与师生进行反馈。许多授课教师已逐步采取讨论、科研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授课形式,研究生对此普遍反映较好。针对研究生缺少实际开发技能和综合能力偏弱的问题,专业从2005级研究生开始,新增加了“网络管理与实现技术”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并开展每学期跨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借鉴本科校外实习形式,在第一年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研究生到北京、苏州等国内大型软件研发机构进行 1~3个月的封闭式实习和培训。
通过课程建设改革和实践,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 2004—2007级共四届毕业生中,有 13.3%的同学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36%的同学独立承担了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学校的创新基金课题。研究生在校期间,人均发表论文2.45篇,其中有 22%的论文被 SCI、EI、ISTP等国际著名检索收录。由于研究生科研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增强,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 100%。
实践证明,以改革和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1]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6):39-41.
[2]陈花玲,仇国芳,等.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26-29.
[3]涂丹,王芸.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71-73.
[4]包迪鸿,江雪梅,黄勇.完善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22-123.
[5]邓义江,周琨武.科学发展观下广西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86-189.
[6]温静,李恩,陈志权.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4):134-136.
G643.0
A
1001-7836(2011)09-0057-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9.024
2011-03-06
黑龙江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项目 (1153xy0025)
赵志杰 (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从事数字图象处理、计算机测控网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