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心理表现手法之一
——人物对白
2011-08-15郗雪蓉
郗雪蓉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40)
简析《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心理表现手法之一
——人物对白
郗雪蓉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40)
从“人物对白”的角度,分析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所运用的极具艺术成就的手段和技巧,总结了这部写实性剧作中的对白语言的四大特征,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非凡的艺术成就。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心理;表现手法;人物对白
戏剧是“一种以对话的方式讲述故事的艺术”[1],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下简称《漫长旅程》)这部自传体剧本中,奥尼尔采用的正是戏剧中最传统、最直接、最简单的表现手段——对白。作者充分挖掘语言潜力,把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人物间极具个性的“对白”极其自然地展示了出来。这种在舞台上不借助面具和其他物质手段,仅靠演员有如真实生活般的表演来展露人物心理和潜意识活动的手法,展现了剧作家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非凡的艺术成就。
该剧中的人物对白有以下四个明显特征,本文将举详例予以分析。(下文中所引用的原剧译文均引自龙文佩选编《外国当代剧作选 (1)》,不另外加注。)
第一,《漫长旅程》里的一家四口人有如数学里的排列组合一般轮番组成对话小组,每组对话可看做一个“语群”,每个语群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这些对白语群有夫妻间的,母子、父子间的,兄弟间的和全家人之间的。剧本的情节发展基本上是由这些语群衔接组成的。一种语群引发、持续、达到一个感情高潮,另一个语群马上紧跟上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种由语群形成的运动中作者非常巧妙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精神旅程。
例如在第一幕中,开场时是玛丽与詹姆斯的夫妻对白,话题是吃饭、睡觉、打呼这类家常话,其间提到了艾德蒙的病并暗示了玛丽吸毒的经历。当谈到儿子杰米三十好几仍无建树时,詹姆斯气不打一处来,由此引出二子上场,四人的谈话又在老子喝斥两个儿子中结束。之后艾德蒙和玛丽先后离开,剩下杰米和父亲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争辩中杰米翻出了当年詹姆斯出于吝啬请江湖郎中给玛丽接生,间接导致了玛丽吸毒的往事,又引得父亲一阵暴怒。这场冲突随玛丽的上场而暂缓。剧中人的对话张弛有度,内心情感时松时紧。
第二,作者给人物设计的对白语言有时是说话人真实思想和情感的流露,有时则成为躲避对方猜测、攻击的隐体,或是互相埋藏真实思想的面具,而更多时是攻击、责怪别人的有力武器。这些对话层层交叠,有力地刻画出泰伦一家人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
仍以第一幕为例。就在杰米与父亲因为弟弟的病情和詹姆斯的小气而吵得不可开交时,詹姆斯为了躲避杰米的“攻击”开始反唇相讥:“对艾德蒙的病,你越少提良心越好过!都怪你不好!……你对他的影响最坏。我可从来没有听到你教他学好,只是教他学坏!”杰米对此稍作辩解后,“突然真的动起了感情”,说:“你这骂得一点不在理,爸爸。你晓得我有多疼爱娃娃,我俩向来有多亲密——根本不像一般的兄弟!要我为他干什么我都肯。”父亲也“抚慰”地回应道:“我知道你可能认为那是最为了他好,杰米。我并没说你是存心这么做去害他的。”随后当詹姆斯发自内心地感慨道:“她回来这两个月多好啊。我真过得畅快啊。这家真的又是个家了。”杰米“几乎是温柔地”说:“我也有同样的感触,爸爸。”对家人真切的关爱使一对争吵中的父子暂时忘却了互相的对立情绪,言语中流露出理解和同情。
玛丽最“擅长”用言语当“掩体”。当玛丽刚从疗养院戒毒回来,泰伦父子虽以为她这次可能真的戒掉了,但仍不免为她担心,于是暗示她:“记住,你也得多多当心自己哟”,“您自己多保重”。玛丽却佯装听不懂:“可我是在当心呀,亲爱的。天啦,你没看到我多胖!”她一方面之乎者也,转移大家对她的注意;另一方面以攻为守,她埋怨别人:“有点容易激动?真是胡扯,亲爱的。这不过是你在瞎想。你真不该没早没晚总盯住我,詹姆斯。”她还抱怨这个家不像个家、没有朋友来往等等。她认为这样就能躲过别人对她用没用药的猜测。大家对她这种手段早已熟知,只是怕伤害、激怒这位“极其神经质”的母亲,只暗示不说破罢了。艾德蒙听完母亲的抱怨后,借机引而不发地提醒她,没有朋友来往这也不能都怪爸爸,因为“后来即使他想,咱们也不可能请谁到这儿来——我意思是,您不会愿意让他们来。”玛丽当然听得懂艾德蒙的言外之意:谁会去一个主人吸毒的人家做客呢?
第三,奥尼尔充分利用了语言中的多种修辞手段,如上文分析中的暗示、引而不发、言外之意等等不同层次的表达手段,使得《漫长旅程》的语言极为含蓄,充满含义深刻的潜台词,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各种曲折心理和人物间微妙的心理矛盾。
尽管家人不愿当面揭玛丽的短儿,但有时当玛丽做得太过分时,泰伦父子也会直言不讳地冲她几句。只是话一出口,他们立刻就后悔了。而玛丽本人虽然总想为自己辩解,但也不好明说,只得常常借题发挥。如第二幕第一场里,杰米根据一些迹象知道母亲又开始吸毒,心里很不是味道。敏感的玛丽立刻觉察到这一点。当杰米讥笑父亲时,玛丽便抓住这个机会,责备他不应嘲笑父亲 (当然这里也反映了她对丈夫的恨爱交织的感情),她说:“要记住,你爸爸一天天老了,杰米,你应该多体谅他才是。”一直在生闷气的杰米也抓住这个机会,回敬母亲一句:“我 (着重点是原有的)应该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不是我应该,而是你应该多体谅父亲停止吸毒才是。玛丽一听立刻就知道了他的弦外之音。当艾德蒙问母亲为什么突然责备哥哥的时候,玛丽也就一语双关地说:“因为他老是讥笑别人,老是揭别人的疮疤。”这里的“别人”,当然不仅指詹姆斯,而更主要的是指她自己。
可讲到这里时,玛丽又感到有些内疚,于是把话题一转,她说:“不过我想大概是生活使他变成那样的,他自己也没法子。生活加到咱头上的东西,咱谁都没法子。这些事你还不知道就加到你头上来了,而一旦加到你头上了,就要叫你再接下去做其他事,直到末了什么都到了你面前,把你和自己想做的事隔开来,那时你就连你自己也永远丢掉了。”在这段话里,句子的人称发生了三次改变:先是“他”(he)、“他自己”,指杰米;然后是“咱”(us),把玛丽自己算了进去;最后干脆改成“你”(you)、“你自己”(your true self),完完全全地指她自己了。这里,玛丽可能有替杰米辩护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为自己辩护。如果把人称“他”一用到底,就不会传达出玛丽内心真实的想法了。
第四,《漫长旅程》的剧情时间没超过一昼夜,作者通过人物的回忆来扩大时间的容量。而这些回忆的片断贯穿着人物的大部分对白,成为本剧对白的又一大特点。
人物对往事的回忆反映的是人物现在的心理状态。每个人回忆的内容与重点不同,反映各自不同的心理。
玛丽的回忆既有未出嫁前无忧无虑、单纯美好的修道院生活,也有初识詹姆斯与新婚时的浪漫体验,这种回忆一方面反映人物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更重要的是反衬出玛丽对现在生活境况的极度厌烦与失望的心情。玛丽回忆最多的是她婚后不得不跟随丈夫巡回演出,为挣钱而四处奔波的动荡的生活,以及由于这种动荡生活带来的终生遗憾:一子夭折,生艾德蒙时又染毒瘾。这不能仅仅看做是玛丽为现在无法戒毒而寻找的借口,它更反映出玛丽现时的痛苦、悔恨、绝望等复杂心理。
詹姆斯则向儿子讲述他幼年时跟随母亲的艰难生活,只有十岁便去机器厂做工的辛酸历史,“我就是在那些日子里学会小气的。”他无疑在心里是希望求得儿子的理解的,他希望别人理解他为什么给玛丽找廉价医生、为什么给艾德蒙选便宜的疗养院。他还谈过去艺术生涯的死亡,因为怕进贫民院,他一心赚钱因而葬送了自己的才华和“一个舞台明星的前程”。如今他承认“现在懊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杰米向弟弟倾吐衷肠,回忆他如何“教坏”弟弟,反映他对艾德蒙爱恨交织的感情和他对生活的无望、对自己的痛恨。这种情感的根源可以从他回忆他亲眼看见妈妈打吗啡针和他抖落父亲的往事中探寻到:他痛恨妈妈是个“吸毒鬼”,憎恶爸爸是个“老抠鬼”,他因此而自暴自弃,把自己当做一个“死尸”。
虽然每个人都叙述了一段过去的经历,但有时这段经历又被别人的叙述补充、修正或者反驳,即对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回忆“版本”。迥异的叙述反映出人物不同的心理特征。玛丽永远不能原谅詹姆斯,詹姆斯也不能谅解玛丽。玛丽认为詹姆斯难辞其咎,詹姆斯则伺机狡辩,推卸责任。二人的自私心理可见一斑。
《漫长旅程》是一部严格的写实剧,剧中没有出现幽灵、面具,人物刻画也不借助旁白、内心独白等表现主义手段,整部剧作贯穿着极具表现力和个性特征的对白语言,并且含蓄、暗示性极强,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露着人物内心的一切。在这部成熟的佳作中,奥尼尔写出了“一种同激动人心戏剧相称的语言”[2],并使之成为表现人物心理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1]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 [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84.
[2][美 ]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G]∥龙文佩(选编).外国当代剧作选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728.
I106.4
A
1001-7836(201.)09-01.9-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50
201.-06-18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美国戏剧中的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研究”(1.554046)成果之一,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郗雪蓉 (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