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1-08-15王秀丽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王秀丽

(滨州学院团委,山东滨州256600)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思考

王秀丽

(滨州学院团委,山东滨州256600)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普及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刃剑。文章通过对网络对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利弊分析,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弊分析

网络的普及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同时在客观上也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精神垃圾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正在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增加了正确信息导向的难度,容易诱发新的思想、心理和道德问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1.创新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育人方面的运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机遇。首先,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动性。新的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运用丰富的图像、影音资料,还原历史事实、再现事件过程,避免了理论说教的空洞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其次,可以利用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党的方针、主流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拓宽了教育渠道,增加了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媒介实现学习、交友、交流、娱乐等目的。学生工作者可以充分把握学生对网络“经常用、乐于用”这一特点,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效性这一优势,通过QQ聊天、飞信信息、电子邮件、博客发文、校内BBS网站引导、论坛建设等有效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更加真实、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网络的交流,可以消除学生对个人身份和心理的隐私顾虑,又可以真正反映广大学生的心声。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小、形式单一等弱点。事实证明,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沟通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信息的及时性与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性,造成课堂教育缺乏吸引力

在当前社会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广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渠道越来越广,方式越来越多,对网络信息的获取量也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关注于某些信息、某一领域,甚至在某一方面比教师掌握的信息量更大。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的更新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部分教师知识更新慢等特点,导致学生对教材的关注度降低、对教师的佩服度降低。从而导致了课堂教育缺乏吸引力。

2.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力不足,造成不良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融力

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文化的多元性、身份的隐匿性、对不良信息的监控相对滞后性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生理成熟期后移、心理成熟期前移,感性接受多于理性思考等特点,使学生对网络产生空前的依赖。但是由于学生崇尚感性、追求新潮,渴求知识、乐于交往,同时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网络信息缺乏全面、理性的分析,对虚拟的网络世界缺乏正确的甄别,导致了部分学生被多元的文化和价值所左右;部分学生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往往通过网络进行宣泄,久而久之,甚至无法区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造成了心理障碍、社交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脱离班级与集体,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反应淡漠,出现麻木疏懒、空虚贫乏的状态,从而无心读书,荒废了学业。

3.网络监管的滞后和网络文化的复杂,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阻碍力

网络不良信息和色情信息的监管滞后,导致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一些消极的、反动的思想文化及违反社会公民道德的信息都可以利用网络在大学生中传播。“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以及缺乏对信息的常识性、客观性判断”[2],个别消极社会问题的发生并被反映到网络上,被人为地扩大、散播,容易引起冲击波效应,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四两破千斤”的作用。网络监管的滞后性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不确定和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导向的难度,形成了阻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一)创新教育手段,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1.广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发挥网络的事迹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当前,电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在引起人们不满的同时,也确实起到了相应的宣传作用。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宣传党员群众先进事迹,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虽然不必像电视、网络上的广告一样高频播出达到目的,但是也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设信息量大、形式新颖、更新速度快的专门红色网站,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渴求、对政策的把握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解开大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困惑。用红色的网站吸引人、教育人,以此达到网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2.充分利用多种网络渠道,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和教育作用

现在大学生较多地使用QQ、MSN、飞信软件聊天,使用电子邮箱、校内网进行交流,使用博客、微博、论坛发表观点等。高校学生工作者由于工作所需,也更多地接触并使用这些网络技术。要想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高校学工队伍有必要将众多网络工具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在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中对某些问题的难以开口,又可以实现平等形式下的深入交流;另外,网络软件的使用,可以同时展开对多个同学的一对一交流,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二)尊重学生需求,发挥学生工作对虚拟网络的替代作用

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获得满足的要求更加强烈,寻求发展的欲望更加迫切。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需要的层次理论,他按照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充分尊重学生的正确需求,才能使广大学生在网络的运用中趋利避害。

1.尊重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成长的需求,使思想不再空虚

网络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和知识,也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然而,现实中,正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教育方式的落后,导致了部分学生在通过网络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被网络所迷、为网络所惑。鉴于此,高校的当务之急,应当是必须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实现高校的专家教授治学,让高校教师队伍真正成为能够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力量,避免学生出现思想的空虚化。要想真正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必须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2.尊重学生对安全的需求,使交流不再虚拟

现实中,由于学生工作者工作方式单一、方法简单,尤其是扩招以来,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工作者对学生的关注力不足、关注点偏移,缺乏对每个学生开展深入、细致工作的精力和耐心,导致学生对学生工作者的信任感降低、安全感缺失,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老师交流,进而通过虚拟的网络来寻求心理压抑的释放和交流。所以,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在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安全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尊重学生宣泄的需求,使生活不再压抑

由于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和情绪的缓解。心理宣泄是学生心理进行自我调试、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网络的发展,尤其是虚拟网络的隐匿性给学生的心理宣泄提供了平台。但是,不正确的心理宣泄内容散播到网络,容易对学生、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导致学生对网络宣泄的依赖,长此以往,仍然会造成心理问题。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是要尊重学生在网络上宣泄的需求,并加以因势利导,既能达到为学生减压的目的,又不至于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同学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活动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心理压抑的释放,同时,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学产生压抑和抑郁的感觉。

(三)加强网络监管,打造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不尽相同,我们在开展有效地网络引导和网络教育的同时,仍然无法完全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对部分学生的影响。因此,网络监管是网络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较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和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安排专门的网络员进入校内网、学校论坛、学生在线、贴吧等关注学生信息的发布,及时删除有关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校园网络设备的管理和过滤,杜绝反动信息、黄色信息网站的登录和传播。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要求,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孙晖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J].中国信息界,2010,(7):45.

[2]陈菊平,成雯.新媒体: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6.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twork on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WANGXiu-li
(Binzhou College,Binzhou,Shandong 256600)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network and cultural diversity,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twork technology bring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tough challenges to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The network has become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twork on it,this paper illustrates how to perform the educational work more effectivel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Network;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G64

A

1671-9743(2011)11-0103-02

2011-10-30

王秀丽(1975-),女,山东博兴人,滨州学院团委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