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药用菌栽培的菌种技术沿革述评(二)
2011-08-15贾身茂
贾身茂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
3 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的菌种技术沿革
3.1 我国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阶段
为了研究总结我国食药用菌栽培菌种技术的沿革,必须首先了解我国传统栽培的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我国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阶段是:野生—传统栽培—新法栽培—周年栽培。这几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野生是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生长。
(2)传统栽培是以经验为主导的孢子天然接种的栽培,也称旧法栽培、老法栽培、原始栽培。砍花法栽培也属于传统栽培。从技术与管理水平衡量属于半天然半人工栽培。
(3)新法栽培是运用大型真菌生物学知识为指导,培育纯菌丝体菌种人工接种并进行调控管理的栽培,人工栽培也称季节性栽培。代料栽培属于新法栽培的一种。从技术与管理水平衡量属于农艺型栽培。
(4)周年栽培是运用大型真菌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制定的生产工艺与试验参数,用工业设备武装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的栽培。从技术与管理水平衡量属于精细型栽培。
研究总结我国食药用菌栽培菌种技术的沿革,主要是针对从传统栽培到新法栽培的进步过程中,以菌种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与探索。栽培的不同技术水平伴随着不同类型的菌种。
3.2 我国食药用菌菌种技术改革的理论基础
发生于近代历史上的 “西学东渐”,给我国带来了近代的真菌学知识。在了解了大型真菌的孢子是“种子”、菌丝可以进行无性繁殖的基础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从事食药用菌新法栽培研究和试验的先驱,对如何采收分离孢子或菌丝,如何利用孢子或菌丝制成能够短期保藏与运输的菌种,如何施种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与研究,全国各栽培区探索出多种可以接种的菌种类型,并一步步走向纯菌丝体菌种的科学阶段。本文根据一些可以查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图书进行疏理。
3.3 我国食药用菌菌种技术的沿革
(1)香菇。1934年出版的 《最新香蕈冬菰及白木耳之栽培法》的第七章 〈孢子及菌丝之采收法〉、第八章 〈孢子及菌丝之性质〉、第九章 〈孢子及菌丝之播种法〉很详细地讲了 “菌种及播种”。在第九章 〈孢子及菌丝之播种法〉中提到菌种的采集及播种法是:“从春季发生的香蕈,采集孢子,或是从三四年木骨木上面采取腐朽部,制成木骨粉;然后可以取这种孢子或是木骨粉,种在新木骨木上。”[16]“播种方法可分如下四种:注射法,灌注法,浴浸法,散布法。”[16]
1935年出版的 《食用菌栽培法》第三章 〈中国段木栽培法〉中第五节 〈菌种的采取法〉一节,总结了“香菌”旧式栽培用菌种的采种方法有三种。“芽孢的采取法”是 “菌柄剪去后,把这菌伞放置于清洁光滑的盆子里或玻璃片上,菌褶宜向下。在其上,可轻轻地盖以新闻纸或手帕之类,并须把这盆子或玻璃片,藏之于箱内或厨内,以蔽风与强烈阳光。…这样,经一昼夜乃至两昼夜,…这时在盆底或玻璃面上有菌褶的形状,…这便是菌褶里落下来的孢子群。然后用沾了水的毛笔,把这些芽孢群轻轻地拂落在适当的器具里,再注入适度的清洁的水,用玻璃棒慢慢搅拌之,便可以依照下节所述的方法施种于段木上了。”[1]“菌丝的采取法”是 “选择已生椎茸的段木,先把腐朽部的树皮剥去,…把割离下来的腐朽部,放置于研钵内细细研碎。用粉筛筛之,…施种时,和以适当量的水,便可应用。”[1]“芽孢及菌丝的混合采取法”是将上述的芽孢与菌丝粉混合。[1]此书把 “孢子” 称 “芽孢”。
1939年出版的 《菇农秘传改良段木种菰术》中第十章 〈技术〉的第七节 〈播施菌丝法〉中的栽培用菌丝种,其 “附菌丝调配法”有三种:“甲种取旧木骨木中刮下之菌丝七分和入最浓之酵母三分调成浆状即成。乙种取旧木骨木中刮下之菌丝九分,和入糯米米泔水一分调之。以不燥不湿不散不枯为度。丙种取旧木中连木皮刮下成木屑状之菌丝,使成粉状,不可令湿。”[17]“播菌丝之法,视斫花各形而异”。[17]
张寿橙于1959年写 《香菇栽培方法》一书时,“仍从李师颐家的楼梯上发现数包1936年制的孢子粉菌种…提取方法是:取新鲜香菇之菌褶,将其连孢子粉一起自然阴干,磨成粉,然后加筛,经发芽试验确定有效后,装袋出售。”[12]“从砍花后经三年出菇良好之红栲菇木,将其边材部分连同皮层切成长4~5厘米、宽2厘米、厚0.5~1厘米的木片,在新的原木砍伐后,稍经自然干燥,以利斧凿穴,将菌木嵌入,…李氏称此为 ‘木引法’或 ‘嵌入法’。”[12]
1950年时任上海中华农场、昆山积善农场场长的华汝成编写的 《种香菌和雪白艹麻菇》一书中讲述的香菇采种方法,与上述 《食用菌栽培法》等书基本相同。其施种法有三种:灌种法、浸种法和注射法。[18]这说明到1950年为止,栽培香菇仍然使用孢子液和菇粉。
1952年出版的 《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一书,在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安徽黄山栽培香菇的方法时,对菌种及接种是这样记述的:“假如新开的路和做的种木离开老的菰山很远,或者 ‘开路’的附近从来没有种过香菰,那么栽菰的人一定要带一些出过菰的老 ‘菰木’到这里来,把它放在新做的种木之间,这就称作‘过种’或 ‘传种’。”[5]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栽培香菇的菌种,长期使用菇木出香菇时的释放孢子,改革使用的是收集香菇孢子、菇木粉碎的木骨粉、出过香菇的菇木片等。
(2)草菇。1933年出版的 《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的第八章 〈各菌类之制种法〉中的第三节 〈草菰菌种制造法〉里介绍:“(草菇)菌种有菰种与草种之别:前者系择质较肥大之老菰,使多生长数天,采下晒干,忌用火焙。干时即研之为末,贮入瓶中,严密封塞其口,不使空中湿气之侵入,而失却效用。后者则择生菰多处,菌丝蔓延最旺盛之草,至九十月间,菰发生终止时,即将其草头截下晒干,贮存于干燥之室内,以供次年播种之需。”[19]与该书同一作者的另一书 《最新实验栽培人工种菰问答》的第三篇 〈草菇〉中,回答草菇菌种时也是这样讲述的:“若能生长旺盛,待其终止后,于其生菰最多之处,取其草而干燥之,可以作菌种之用。”[20]
1935年出版的 《食用菌栽培法》,在谈到 “稻草栽培”时讲到:“其菌种,是取成熟的老菌,摊与无风处晒干,研末贮藏,以备来年之用;也有取培养土中生菌后的稻草,晒干贮藏,作为开年之种的。”[1]
1952年出版的 《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总结广西 “草菇的留种”是这样记述的:“草菇的留种有两种方法:(一)用完全成熟的草菇把它的柄部切去,用日光晒干后,包在布袋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应用的时候就把它浸在水里,做成红褐色的孢子水,用来洒在草堆上作为下种之用,但孢子在贮藏期中,很易失去发芽的能力。(二)把产过草菇的草堆的下层腐草取出,在阴处晾干,但不要太干,使它还保持一些湿气,然后在野外堆成一堆,上面用稻草盖起来,到明年栽菇的时候,大约每一前述的草堆用旧草五斤(2.5千克)。”[5]“假如没有留种的稻草,也可以采用成熟的菌孢子或老菇粉末 (既带菌褶的粉末),这是草菇的繁殖器官。”[5]
1957年出版的 《蘑菇和草菇》在 〈草菇草种留种法〉一节总结广西和广东栽培草菇留种的现状是:“草种就是将发生过草菇草堆的稻草利用其中存留的菌丝以作菇种。”[6]“草种有隔年草种与当年草种之分。”“隔年草种贮存的方法有两种:①干贮法;②湿贮法。当年草种又称新鲜草种。”[6]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栽培草菇的菌种长时期使用草种 (长过草菇的旧草),改革过程使用过菇种(草菇粉碎的菇粉)和洗草菇的孢子液。
(3)银耳。据 《中国菇业大典》记述,浙江金坛王清水,专心进行银耳生产研究,1923—1928年发明银耳干粉菌种。[13]
1934年出版的 《最新香蕈冬菰及白木耳之栽培法》的第二十章 〈白木耳栽培法〉中有:“现今栽培白木耳的人,所用的方法,乃是采集七八分开的白木耳,把它放在陶器制成的钵里,捣烂之后,加入适宜分量的水,使成稀薄的液,然后供播种之用。”[16]也可以 “用清水洗白木耳的蕈伞,把生成的孢子洗落在水中,作成孢子液,以供播种之用。”[16]“播种的方法,可分两种:一种是用孢子注射器的方法,一种是取孢子液,磨入木骨木树皮的伤口。”[16]
1935年出版的 《食用菌栽培法》书中这样总结银耳的采种法与施种法:“也有两种,一便是采取其芽孢,二便是采取其菌丝。菌丝采取法,与椎茸相同,芽孢采取,则与椎茸菰稍有出入,方法是这样,当种木上的银耳开放到七八分的时候,采摘了下来,混入适量的清水。再用筷或玻璃棒充分搅稠令其细碎。或不搅稠,而用手或其他适当器具将其菌伞充分洗刮,使其结生的芽孢尽向水中落下,作为施种之用。”[1]
1937年出版的 《银耳培育法》的第五章 〈种耳之时期〉中第五节 〈种子〉里,在提到种子时是这样认识的:“或谓必要种子,方能产生,否则断难有耳,其种子要取自曾经产过银耳之树或专为另制。”[21]这一段的几句话,说明银耳种子取自曾经产过银耳之树。
1942—1945年杨新美在贵州湄潭,进行白木耳的人工接种试验,白木耳的菌种是用孢子放射的方法取得的,在马铃薯洋菜或玉米粉等常用的培养基上培养生长良好。采用银耳子实体进行担孢子弹射分离,在培养基上进行纯培养成功,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其后,他又作成添加乳酸、麦芽糖的孢子悬浮液,在大量的壳斗科段木上,进行三年的田间人工纯种接种对比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肯定的结论。[22]
1952年出版的 《中国食菌及其栽培》在调查总结四川大巴山区银耳的栽培法的 “接种”方法为:“第一是种木的选择,……‘耳山’或栽耳地点选定之后,……再把预备好的种木顺次排在林下,……第一年排下的种木要到四五月间气温渐升的时候,才开始发生新耳。”[5]很显然这种方法依然是靠银耳孢子弹射,自然传播。
1954年杨新美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对银耳的研究工作,在 《中国的银耳》的 〈白木耳的人工接种试验〉中首次提出:“有一种灰绿色的淡色线菌及一种球壳菌 (未作鉴定)经常与白木耳伴随生长,耳农称前者为 ‘新香灰’后者为 ‘老香灰’,认为是银耳的变态,并认为与产量有极其重要的关系。根据观察,二者却与银耳相伴,前者约占产耳段木总数的77.4%,后者占74.5%,而且在湿润的气候下,新香灰经常也发上在老香灰的子座上,在培养中尚未断定其间关系。它们可能在营养上与银耳有着深切的关系,但它并非银耳的一世代是可以肯定的 (在它们的菌种培养上并未发现其相互转化的现象)。”[22]对银耳与香灰菌关系的发现,为银耳混种的制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栽培银耳的菌种较长时间使用耳木出银耳时释放孢子,改革过程使用鲜银耳揉洗捣碎、洗银耳的孢子液、银耳干粉、出过银耳的耳木粉、分离银耳纯孢子等。
(4)木耳。1952年出版的 《中国食菌及其栽培》在调查总结抗战时期 〈四川木耳的栽培法〉及种木〈天然接种〉中这样陈述:“(种木)第一年排下之后,到三四月间雨季一开始就能生产木耳。这时所产木耳的量很小,一般栽耳工人都听任它生长不加采摘,因为这样做就可以得到第二次的丰产,若开头就采,那么第二次出产依然很少,得不偿失。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推想到第一次产生的木耳能散布出无量数的繁殖孢子,这些繁殖孢子能很迅速地侵入了没有受到木耳滋长的种木上去,使每一木段上到处都有木耳的菌丝在蔓延着。”[5]显然这一段叙述的依然是靠木耳的子实体产生的孢子弹射落入新段木上的自然接种法。
1958年出版的 《银耳与木耳》一书的 〈引种方法〉一节中是这样表述的:“有了耳山,选了耳堂,怎样引种银耳和木耳呢?引种的方法有三种:1.原木引诱法,就是从旧产地,选取一部分已生长过一季耳子的旧段木,作为种木,把它运送到新产地,混在新耳堂的段木中一起排列,每隔5~10根新段木,间入一根种段木。等到种木上耳子再次萌发以后,它的担孢子即从子实体上弹射出去,依靠风力传播到新段木上去,这样全林区就能繁殖起来。2.菌液接种法,先采取银耳或木耳的担孢子,调制成菌液,然后再引种。采取菌液的方法,是从旧产地采集八九分成熟的银耳或木耳子实体,放在瓷盆或玻璃器中,加入清水,用木棒或手将耳子充分搓揉,尽量把含在胶质中的担孢子洗落在水中。这种含担孢子的水溶液,即为引种所需的菌液。3.菌种接种法……。”[23]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栽培木耳的菌种长期使用耳木上出木耳的释放孢子漂落接种,改革使用水洗木耳的孢子液接种。
(5)茯苓。1952年出版的 《中国食菌及其栽培》在总结 〈安徽潜山区茯苓的栽培法〉对 “引种”的表述是:“引种有两种方法,即所谓 ‘老料’和 ‘原苓’。所谓 ‘老料’便是上年下土后已经结苓的木段。引种时把木段取出锯断成六寸余长的木段,把 ‘老料’木段紧附在才入窖的木段的一头,然后把土封好,引种手续便告完成。‘原苓’便是上一年下场的木段上所产生的茯苓。在本年木段入窖后,把 ‘原苓’取出,切成数份,紧附在木段的向上的一头。”[5]
1957年 《食用菌栽培》一书调查河南商城县栽培茯苓时所用的菌种为 “木引”、“肉引”二种。“肉引:便是用新长成的茯苓,临时下窖时,带皮切成数块,每块重62.5克,将它们贴在新下窖的木段上,每窖用量约0.75千克。切时吃水坚实的是好引。”“木引:在立秋前后,当茯苓的菌丝已伸入木段时,可将它截成10厘米长短的小段接种在新下窖的木段上 (一年连续两次)。”[7]接种方法是:“紧贴于下面大木段的上头,要贴紧实,不可使引子中间有空隙”。[7]
1978年出版的 《茯苓》一书总结旧法栽培茯苓时写道:“茯苓由野生变家种,在我国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过去都是用肉引 (即鲜菌核)方法栽培。”[24]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栽培茯苓的菌种长时期使用老料 (即木引)和原苓 (即肉引)。
民国时期我国的不少献身食药用菌栽培事业的先驱,努力探索改革五大栽培的食药用菌所使用的菌种,寻求科学的菌种类型,取得了不少进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史公山.食用菌栽培法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3~14,34,47~49,158~159.
[5]裘维蕃.中国食菌及其栽培 [M].上海:中华书局.1952:33,42,64,71,55~57,62,109,39,69,71,50~52,59,106,111~114,118.
[6]陈梅朋.蘑菇和草菇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42,63,61,68~69.
[7]上海市农业试验站编 (陈梅朋执笔).食用菌栽培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44~56,68~69,82,25,11.
[12]张寿橙.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6,129,130.
[13]罗信昌,陈士瑜.中国菇业大典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83,27,1986,21.
[15]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447,400.
[16]魏新农.最新香蕈冬菰及白木耳之栽培法 [M].上海:中西书局.1934:39,40,108~109.
[17]李师颐.菇农秘传改良段木种菰术 [M].上海:中国农业书局.1939:93~92.
[18]华汝成.种香菌和雪白艹麻菇 [M].中华书局.1950:8~12.
[19]潘志农.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 [M].三山农艺社种菌部.1933:123~124.
[20]潘志农.最新实验人工种菰问答 [M].福建闽侯:三山农艺社种菌部出版.1937:89.
[21]褚孟胜.银耳培育法 [M].中国农业书局.1937:24.
[22]杨新美.中国的银耳 [J].生物学通报.1954(12):15~17.
[23]徐世耕.银耳与木耳 [M].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9.
[24]广西壮族自治区医药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医药公司.茯苓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