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东山区滑菇高产栽培技术
2011-08-15陈碧辉
陈碧辉
(福建省福安市农业局,福安 355000)
滑菇又名珍珠菇、滑子菇、光帽鳞伞,属于丝膜菌科、鳞伞属,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滑菇能在较低的温度 (5~20℃)条件下出菇,人工栽培具有适应性强,出菇时间长 (闽东山区从当年10月至翌年3~4月),产量高、收益大等特点。因此,近些年来滑菇栽培成为闽东山区又一崛起的食用菌新产业。现将福建闽东山区滑菇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菌种选择
滑菇人工栽培要获得高产稳产,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栽培目的来选用品种。如栽培目的是供应市场所需的鲜菇,以选择早熟种和中熟种为好;如供应加工出口,宜选择中熟种,并搭配少量的晚熟种。一般来说,中熟种品质优于早熟种。由于各地区海拔不同,自然气候条件有所差异,还应根据出菇期适宜温度来选择良种。早熟品种出菇适宜温度为7~20℃,中熟品种出菇适宜温度为7~12℃,晚熟品种出菇适宜温度为5~10℃。目前福建闽东高山区滑菇高产栽培主要以中熟品种为主,搭配少量早熟良种和晚熟良种。
2 栽培季节
滑菇菌丝充分成熟对子实体生长发育有利,因此宜春季栽培秋冬季收获,闽东山区滑菇高产栽培的制袋接菌期一般可安排在2~4月份,当年10月至翌年4月中旬为采收季节。
3 培养料配方
种植滑菇的原料来源广泛,杂木屑、棉籽壳、野草、农作物秸杆以及栽培其他食用菌的废料等均可利用。参考配方主要有:①木屑60%,棉籽壳10%,麸皮10%,废料18%,碳酸钙1%,石膏粉1%;②木屑38%,棉籽壳20%,麸皮10%,废料30%,碳酸钙1%,石膏粉1%;③木屑78%,棉籽壳10%,麸皮 10%,废料18%,碳酸钙1%,石膏粉1%。以上配方的pH均应调节到6左右。
4 菌袋制作
4.1 装袋、灭菌 栽培袋采用规格为 12.8(或13.5)×56×0.00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薄膜袋。将培养料充分拌匀,含水量调至60%~65%。装袋后进行常压灶湿热灭菌。灭菌时要在6~8小时内将料温提升到100℃,若火力不猛,长时间达不到100℃,易使培养料酸败变质。温度升到100℃后保持18~22小时。
4.2 接种 灭菌结束后,把料袋搬到消毒过的接菌室中冷却2~3天方可进行接种,倘若料温过高,会造成菌种烫伤、烫死。接种前3~4小时要对接种室进行消毒,消毒剂可用35%或55%的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剂,或气雾消毒盒。接种前,菌种、用具、手等都要进行严格消毒。接种时每5人为一组,其中3人接种,1人打孔,1人搬菌袋,在菌袋的侧面打3~4个孔,接入菌种。接种要求速度快,以缩短菌种和接种穴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菌种必须塞满接种穴,不能留下孔隙,以防感染杂菌。
5 发菌期管理
滑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4~32℃,最适为16~22℃,温度太高 (高于32℃),菌丝将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温度太低 (低于10℃),菌丝生长缓慢,长期处于-5℃以下,也会发生冻害。
发菌期管理:①为利于菌丝恢复定植生长,接种后菌袋先按柴式堆放,堆间间隔25~30厘米,待接菌穴菌丝圈直径达7~8厘米时,改为 “#”形叠放,每小堆8~10层,堆温低于15℃时,将菌袋摆紧些;堆温高于25℃时,将菌袋摆疏些,同时要加强通风降温,以防高温烧菌。②认真剔除受绿霉菌等杂菌污染的菌筒,而受毛霉、黄曲霉、红色链孢霉等污染的,滑菇菌丝最终可以将其覆盖,对产量影响不大。③培菌室要保持空气清新,光照适宜。④滑菇菌袋越夏培养,应做好菇蚊、菇蝇等的防治工作。
6 菇棚搭建
菇棚选择交通方便,供电安全,靠近洁净水源,地势平坦,环境卫生的地块。整个菇棚由外棚和内棚组成,其大小长度及内棚数量视场地、栽培规模灵活安排。一般每个菇棚设4个内棚,内棚用塑料薄膜笼罩成拱形,竖排两列菇架,菇架外柱高2.5米,内柱高2.75米,分6层,底层距离地面15厘米,顶层外边离棚顶30厘米,内边离棚顶50厘米,层间垂直距离30厘米,架宽1米,恰能对排2袋菇筒。菇架立柱间跨度约1.5米,不能太宽,以免支撑力不够,2个菇架中间走道宽1米。外棚为遮阳棚,中间高4米,两边高3.2米,棚顶用小口径圆木或毛竹搭盖,下衬固定的塑料薄膜,上盖五节芒、铁芒葚等野草,起遮阳、保护薄膜等作用。由于菇棚遮阳物较厚,棚内光线较暗,所以,内棚要安装节能灯或日光灯,用于调节光照和生产操作照明,安装密度以生产作业清晰明亮为准。
7 上架与催蕾管理
当菇棚内气温稳定在20℃以下时 (闽东山区为10月中旬至11月份)即可上架。一般中熟种上架时间要比早熟种晚半个月,中等海拔以上山区还要适当推迟。菌棒上架后,挖除接种口老菌块,接种口朝一侧放,并盖好塑料薄膜,保持一定湿度,3~5天内不喷水。待接种口长出新的菌丝时,选择气温适宜的时日,向菇棚空间、菇筒表面喷水,每日2~3次,使空间湿度达到90%左右,促成现蕾。菇蕾出现后,接种口要朝上,接种口凹陷处若有积水,要及时倾倒。袋栽滑菇,第一潮菇发生在接种口处,不须割膜;第二潮菇发生在接种口外围,第三、四潮菇在菇筒表面均可形成。当菇蕾长到米粒大小时,用利刀沿菇蕾外围割破3/4薄膜,使其裸露自然生长,割膜要及时,过迟会造成菇蕾畸形,品质变劣。
8 出菇期管理
8.1 温度管理 滑菇属于低温结实性菌类,一般在5~20℃之间均可出菇生长,适宜温度为8~18℃(因品种特性而异)。自然气候条件下,以日平均温度7~12℃时菇体品相较好,产量较高。早熟品种耐高温能力略强于中熟种。滑菇对温度的总体要求是:出菇期棚内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0℃,较长时间高温会引起菇蕾大批死亡。闽东地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和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变幅较大,须加强调控。棚内气温过高时,要加厚菇棚遮阳物,做好通风换气,并采取畦沟灌水,棚顶喷雾等措施降温。棚内气温低于5℃时,子实体生长缓慢,易出现畸形菇,菇盖表面出现皱折,色泽深,粘液厚,菌柄短而粗,基部相连,并有明显肥大,此时应调稀薄遮阳物,提高棚内温度,促进菇蕾正常生长。
8.2 水分管理 滑菇属于喜湿性菌类,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宜,保证一定的湿度是滑菇高产的重要因素。现蕾后,每天喷水2~3次,水要轻喷、勤喷,不可让菇袋积水,以防引起腐烂。
8.3 通风换气 菇蕾生长期不能通对流风。气温低时通风量少些,每天1次,每次0.5~1小时;气温高时 (18℃以上),要加强通风,为防止湿度下降,要相应增加喷水次数。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易产生畸形菇、烂菇。
8.4 适度光照 出菇期光线太强,菌柄短,菌盖色泽深;光线过弱,出菇少,菌柄长,菇盖较小,色泽淡,还易开伞。光线适中,菌柄稍长,菌盖色泽呈黄褐色,外观好。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散射光,一般白天靠太阳散射光可予满足,夜间应辅以灯光照射。
8.5 适时采收 按照滑菇销售规格适时采收,一般要在尚未开伞前采收。一潮菇采收后,须休养10天左右,让菌丝充分恢复,积累养分,而后通过喷水增湿,进行下一轮催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