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代湘西油桐种植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以湖南永顺府为例

2011-08-15胡湘闽瞿州莲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油桐永顺县永顺

胡湘闽 瞿州莲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论清代湘西油桐种植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以湖南永顺府为例

胡湘闽 瞿州莲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清代“改土归流”后,由于永顺府具有种植油桐的自然条件,加之政府大力扶持等原因的推动,从而使其油桐种植在永顺府境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油桐种植的发展对湘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油桐种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百姓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遏制了当地经济结构的日渐单一化倾向。从社会效益来看,油桐种植不仅有利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同时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更新和自我调节。

清代;湘西;油桐;种植;原因

清代雍正年间,政府对湘西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并于雍正七年设置了永顺府,下辖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①“改土归流”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永顺府的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基本奠定了永顺府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格局。其中,以油桐、油茶为代表的山地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末民初,随着桐油贸易的兴起,油桐种植的发展更为迅速,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关于清代湘西地区桐油贸易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对此做过一定程度的探讨,但针对油桐种植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清代永顺府的油桐种植为研究对象,从油桐的种植时间、空间分布、发展动因等方面展开研究,进而探究清代永顺府油桐种植的发展原因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一、清代永顺府油桐种植情况

永顺府地处湖南西部,其油桐种植、桐油加工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永顺府所产的桐油因品质优良而被选为贡品。②清代时,永顺府的油桐种植分布已十分广泛。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桐油,四县皆出”。③清代永顺府的油桐种植和桐油加工也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许多百姓以种植油桐、生产桐油为生。据乾隆《永顺府志》记载:“桐油。山地皆种杂粮,岗岭间则植桐树,收子为油。商贾趋之,民赖其利以完租税,毕婚嫁”。④此外,湘西地区的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船桐油下河去,十船大米上山来”、“家有千株桐,永世不受穷”等民谣。⑤

油桐种植不仅与当地一般百姓的生计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当地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民国《永顺县志》记载:“杂税昉于光绪十八年,……始设局于王村。其税以盐为大宗,油鹻次之。凡盐、油以篓计,鹻以桶计”。⑥文中的“油”指的是当时永顺本地所产的桐油、茶油等油类制品,是当时税收中仅次于盐的大宗商品。

由此可见,清代时永顺府的油桐种植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永顺府油桐种植发展的原因

清代永顺府的油桐种植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相关资料来看,清代永顺府油桐种植之所以获得较大的发展,其原因如下:

(一)具备发展油桐种植的自然条件

油桐是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清代时已作为重要的经济树种而在民间被广为种植。清代《齐民四术》对油桐的特性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桐子,古名椅桐、白桐、泡桐、荏桐,材中乐器,子取榨油。树以梧桐而小,叶更大。子形如柿,先花后叶,月令所谓桐始花即此。宜朝阳高歌之地,耐旱易长。子生者,一年三、四尺。根分者,一年五、七尺。九、十月收子。正月耕地种如榆,明年即收利。其花可传猪疮,和物饲猪,肥大三倍”。⑦由此可见,油桐喜光,适于种植于气候温暖的低海拔地区。同时,当代农业技术也指出油桐最佳种植区域为缓坡及向阳谷地、盆地及河床两岸台地,尤其是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性至微酸性沙质壤土覆盖的地区最为适合油桐的生长。

而清代永顺府的不少地方恰恰具备上述发展油桐种植的自然条件。以永顺府的永顺县为例,其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西北与鄂西山地的交界之处,境内山峦叠嶂,溪谷纵横,全县最高海拔为1437.9米,最低海拔为162.6米。全境以中山、中低山地形为主,兼有山原、丘陵、岗地、平原等地形。据建国后的数据显示,县内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5%;400米—600米的地区占39.1%;600—1100米占38.9%;1100米以上占18.5%,从海拔高度来说,该县的大多数地区均适宜发展油桐种植。气候上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县土壤类型复杂,垂直分布明显。地带性土壤分布以红盐土类的黄土壤亚类面积最大,且连片集中,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土类分布较广。⑧

由此可见,永顺县的许多地区在气候、土壤等方面均具备发展油桐种植的自然条件,而这无疑是永顺府油桐种植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种植油桐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清代,油桐树所产的油桐子多用于榨取桐油,故而油桐种植与桐油生产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由于清代桐油价格较高、桐油子需求较大等原因,永顺府的百姓对油桐种植有着极高的热情,以油桐种植谋生者为数甚多。对此,同治《保靖县志》有着较为明确的记载,“桐,一名荏桐,俗呼桐子树。实大而圆,取子榨油,需用多端。沿山种之,自下而上,行列井然。乡民多藉此以为利,商贾趋之”。⑨由此可见,油桐种植已成为清代永顺府很多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清末民初,随着桐油贸易的发展,永顺府的桐油价格和出口量均有进一步的提高。据民国《永顺县志》则记载:桐油,“昔年价贱于茶油,今日较贵,为出口货物大宗”。⑩桐油价格和出口量的提高,无疑会进一步刺激桐油的生产,从而使市场对桐油子的需求有所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永顺府油桐种植的发展。

(三)政府的大力扶持

由于种植油桐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而清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均出台了有利于发展油桐等经济作物种植的举措。早在实行“改土归流”前的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在上谕中指出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种植树木:“舍旁田畔,及荒山不可耕耘之处,度量土宜,种植树木。桑柘可以饲蚕,枣栗可以佐食,柏桐可以资用,即榛楛杂木,亦足以供炊爨。其令有司课种植”。11雍正皇帝的继任者乾隆皇帝在乾隆七年的上谕中再次指出:“其为天下万世筹赡足之计者,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使山林川泽邱陵之民,得享山林川泽邱陵之利”。12与此同时,永顺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油桐种植的相关政策。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在永顺府辖区内颁布政策推广油桐种植的官员,当属保靖县的首任知县王钦命。他在雍正“改土归流”后不久,即发布了《示劝遍山树桐》,从而以政策的形式开始在永顺府的保靖县大力推广油桐的种植。他在《示劝遍山树桐》一文中如此阐述其在保靖县大力推广发展油桐种植的原因:“查此地取利于自然者,惟种桐一项与民裨益良深。其坦平坡地,可以垦殖杂粮,自应勤力耕稼。至于土埠高岗,尽可种植桐。且桐之为性最易培养,不过二、三年间,即得取利无穷。”13

在王钦命之后的永顺府的其他官员们也延续着这一政策,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油桐等经济树种种植的鼓励政策。曾于乾隆十三年担任保靖县知县、后升任永顺府知府的张天如,于乾隆二十五年颁布了《掘壕种树示》。他在文中遍数种树之利,劝谕永顺府百姓种植油桐等经济树种,以改善民生。他在《掘壕种树示》中写道:“照得永属地方,山多荒土,尽可种植树木。已奉督宪檄行示谕在案。查民山土原须广种杂粮,为每年食用。岂知种树之利,数年以后即可致富。尔等须于近溪河者,种杉木;背阴者,种蜡树;平坦者,种桐油树……”。14

由此可见,清代永顺府的历届政府均对油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扶持,而这无疑是推动永顺府油桐种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在清代油桐种植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且永顺府具备油桐种植所需的自然条件,因而当地百姓对油桐种植有着比较高的生产热情。有鉴于此,永顺府的各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油桐种植的鼓励性举措,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永顺府油桐种植的发展。

三、永顺府油桐种植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一)促进了永顺府林业经济的发展,遏制了经济结构的日渐单一化

永顺府辖地原为土司区,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生计方式。在“改土归流”前,这一地区的百姓多以“渔猎”为谋生的主要手段。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永顺军民宣慰司,“渔猎养生,刻木为契”。由此可见,在“改土归流”前,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中主要是以渔猎经济为主体。

清代“改土归流”后,永顺府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乾隆《永顺府志》记载:“乃郡地多山少田,土寒水冷,树艺无法,稻谷不蕃。土、苗穷幽跻险,攘剔烧薙以艺黍、稷、菽,粟。民食所资,杂粮为多。地复苦瘠,有再易、三易者。若果蓏菜蔬仅自给,渔猎所得益鲜,盖可志者希矣”。15从这条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改土归流”后,永顺府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导的农耕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渔猎和采集生产在这一时期虽然仍然存在,但其重要性已明显下降,居于次要地位。对此,有学者曾撰文指出“玉米作物传入栽培,促成中原内地农耕生产方式移植到湘西山地,林牧渔猎业的比重下降,产业结构由多样化走上单一化”。16

笔者认为清代永顺府油桐种植的发展,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玉米等作物引进后对土家族传统生计方式所造成的冲击,而且还推动了当地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当地“林牧渔猎”这一传统经济模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从而对经济结构日趋单一化倾向给予了一定的遏制和修正。同时,发展油桐种植业对于发展饲养等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存进作用。从上文所辑录的《齐民四术》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桐花还具有“和物饲猪”,使猪“肥大三倍”的功效,因而对于发展饲养业也有巨大的助益。此外,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还发现永顺县的一些百姓用油桐树的叶子做肥料。据村民介绍这种肥料不仅具有增加土地肥力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杀死一些害虫,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农家肥,对于发展相关种植业无疑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丰富了当地农产品的构成,拓宽了百姓增收的渠道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粮食种植通常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在永顺府,由于“多山少田”,“土寒水冷”,因而传统的稻作农业在此并不发达,收入十分有限,以至于“民食所资,杂粮为多”,生活颇为困苦。而油桐种植的推广,则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产品的结构,同时也拓宽了百姓增收的渠道。前文所述及的“山地皆种杂粮,岗岭间则植桐树,收子为油。商贾趋之,民赖其利以完租税,毕婚嫁”,“沿山种之,自下而上,行列井然。乡民多藉此以为利,商贾趋之”等史料,均说明油桐种植能够为当地百姓带来丰厚的收益。

(三)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油桐种植的兴起和桐油贸易的勃兴,使永顺府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城镇因桐油贸易的繁荣而兴起。比较著名的有永顺县的王村和列夕。王村市,“上通川黔,下达辰常诸处,为永郡通衢。凡进城货物,必于此处雇夫背运”。17光绪年间,政府曾在此设税局征税,当时桐油、茶油等油类产品是仅次于盐的重要税收来源。18列夕,“在县西,离城八十里。自王村以上进猛峒小河,往来行舟多泊焉。居民罗列,商贩聚处。桐油、香油、杂油、棓子、药材等货于此收买。亦要区也”。19二者中,以王村最为繁荣。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清代时王村以桐油为主营项目,百杂兼营,从街头太平桥到街尾河码头,共有门面大小商号204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自有总资本额高达85万多元,每年桐油输出量多达4、5万桶。20

(四)油桐种植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油桐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防治山区水土流失。和在山区种植玉米、番薯等杂粮所造成的影响不同,在山高路陡的土家族山区开展油桐种植,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获得防治水土流失的社会效益。由于玉米对种植区域自然条件的要求相对宽松,因而几乎可以在山地任意展开种植。而油桐则不同,其对种植区域的地形、土壤均有一定的要求。从上文辑录的张天如的檄示中,可知清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平坦者,种桐油树”,因而其种植区域自然是多选择在山间平坦之处。这样的平坦之地,不仅土层较厚、蓄水较好,是种植油桐的最佳地域,同时也是山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极佳之处。正因油桐的种植区域与防治水土流失的最佳区域暗合,因而种植油桐对于防治山区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推动生态环境的不断更新和自我调节。尽管种植油桐可以改变种植区域树种构成,但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区域的生态结构,因而依然能够保持种植区域的生态多样并存。而且由于油桐是一种需要人工管理的树种,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施肥和除虫等工作,因而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更新和自我调节,有助于推动森林的更新。

油桐种植的发展,同时给当地的民间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从当地地名中有很多以桐命名即可看出。以龙山县为例,在其清代地方志中记载有大量与桐有关的地名,如:桐子园、桐子庄、桐水峡、桐油树等。21由此可见,清代油桐种植对当地社会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清代在永顺府这样的土家族山区开展油桐种植,不仅对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来说,也同样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同时,它还是是土家族传统“林牧渔猎”经济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因而发展油桐种植还具有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土家族山区的开发中,应继续重视发展油桐种植产业。

[注 释]

①乾隆《永顺府志》卷一.

②永顺县志编篡委员会. 永顺县志 [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293.

③《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百七十二.

④乾隆《永顺府志》卷十.

⑤龚静,瞿州莲.近代湘西桐油贸易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7-130.

⑥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二.

⑦包世臣.安吴四种[M].道光二十六年刻本.卷二十五下.

⑧永顺县志编篡委员会. 永顺县志 [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71-98

⑨同治《保靖县志》卷三.

⑩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一.

11《皇朝经世文编》卷四十一.

12《清高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九.

13 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二.

14 同治《永顺府志》卷十一.

15 乾隆《永顺府志》卷十.

16 张敏波,刘锋.清代玉米推广栽培对湘西种植业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4-106.

17 乾隆《永顺县志》卷一.

18 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二.

19 乾隆《永顺县志》卷一.

20 王朝辉.试论近代湘西市镇化的发展—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王村桐油贸易与港口勃兴 [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66-71.

21 光绪《龙山县志》卷一.

Analysisthe Reason and Effect of the Tung Planting Development in the Xiangxiof the Qing Dynasty——with the example of Yongshun in Hunan

HU Xiang-min QUZhou-lian
(collegeof history and culture,Jishou University,ishou 416000,Hunan)

After the Qing Dynasty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appointing chieftain officials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the planting of tung got a larger development in the yongshun,due to it has natural conditions with planting tung and the great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The tung planting produced a certain of influencetoth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of xiangxi.Asthehand of economic benefit,thetungplantingexpanded thewaysof people increaserevenue,and restrained local economic structure'ssimplification trend.Asthehand of social benefit,thetung plantingnot only help prevent thesoil erosiing,but alsohelp constantly updateand self-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

The Qing Dynasty;Xiangxi;Tung;Planting;reason

H119

A

1671-5004(2011) 04-0069-03

2011-7-11

2010年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JGY201008)

胡湘闽(1984—),男,福建福州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2009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

瞿州莲(1968—),女,土家族,湖南永顺人,博士,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

猜你喜欢

油桐永顺县永顺
湖南省永顺县老年大学校歌
又见油桐林
戒烟
樱花谷
永顺县:政企联动 安全度汛有保障
永顺县渔业生产发展的思考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湘西永顺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调研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国家油桐种质收集保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