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2011-08-15陈进郭鹏
陈进郭鹏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66)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了发展四川农业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将结合四川农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如何加快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 四川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基本情况
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地域面积4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5.1%。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94.6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686.13万公顷,经济作物152.07万公顷,其他作物156.47万公顷。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 462元,较2008年增收340.8元,增长8.3%,其中种植业实现人均纯收入1 199元,比2008年增加75.1元,增6.68%。
1.2 农业人口及劳动力转移状况
2009年四川省农业人口6 698.4万人,占总人口的74.55%,比2008年减少6万人。2008年非农业人口2 286.3万人,占总人口的25.45%,增加82.9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0.71%。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 173.89万人,同比增长7.44%。其中省内转移960.99万人、省外输出1 209.34万人、外派劳务3.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 468.95亿元,同比增长19.62%。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6 70.81元,同比增长19.55%。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1.3 农业机械化状况
2009年四川省农机总动力达2 947.71万千瓦,比2008年增长9.68%;中央安排四川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亿元,在21个市(州)的175个县(市、区)实施,补贴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18.78万台,受益户达17.79万户,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投入达14.1亿元。全省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8.46%,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3万多台次,650多个跨区机收服务队开展机械化收获作业服务。全年完成机收面积75万公顷,比2008年增加5.7%,其中机收小麦21.6万公顷,机收水稻53.8万公顷;机耕作业173.45万公顷。全年为农民人均增收20余元。
2 四川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四川农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尽管四川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总体来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要达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
2.1 农业生产环境改造缓慢,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主要由于四川地势多为丘陵山地,加之投入不足,导致四川农业生产环境改造难度大、进程慢。农田多为丘陵山地,大中型农业装备无法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有些地区还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四川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水利工程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2 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川除成都市以外的城市城乡一体化改造严重滞后,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农村道路、通讯、饮水、能源等供给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这些已经导致四川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严重落后。
2.3 农村人口转移面临新的挑战。四川的非农业人口尽管有所增加,但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74.55%;农村劳动力输出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四川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对薄弱,劳务输出仍处于粗放阶段,而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正从体能优先向技能优先过渡,四川农业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四川农村劳动力外部流动十分不均衡,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劳动力外流,造成四川从事农业劳动的多为妇女和老年劳动者。
2.4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四川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较大比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较低。同时,四川农业产业规模小, 结构单一,多为独立农户或作坊式生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3 实现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由以上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手段就是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
3.1 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3.1.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已成为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因素之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农村户口失掉了许多就业机会、遭遇就业歧视屡见不鲜、就业保障极低。户籍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关键。但是户籍制度应该逐步改革,一次性取消户籍制度必将对城市的居住及就业容纳能力造成压力,只会适得其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应该与城市发展规模相结合逐步向外辐射、扩大范围。2010年7月,四川省开始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管理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本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3.1.2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城市对人口和就业的容纳能力毕竟有限,因此,针对当前四川社会的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就近或就地转移是最有效的方式。一是扩大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的规模,将一定辐射范围内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由镇政府规划集中安置,村民自行兴修各种住房和公共设施,解决转移到城镇的农民的就业问题。二是直接将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城市化,就地消化转移过剩劳动力,加速拉动农村内需。
3.1.3 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
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适宜就业技能不足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将工业生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农村,既能减少工业对城市的环境污染、减轻因人口集中而产生的诸如住宅紧张、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又能扩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此外,工业导入农村需要建厂、兴修各种设施设备及设立各类机构,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减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引发的两地分居、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各地应依据实际条件,推行各种优惠措施积极吸引企业到本地选址、用工,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3.1.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是要求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到城市中去,而是将其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到第二、三产业中发展。城市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达到转移劳动力的效果,不仅如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为城市化建设打下基础,当村落的基础设施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考虑将其发展为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及建设的公益性,如集中修建改造民居,改造卫生设施、供水饮水设施,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兴修保健所、农民会所、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医疗机构等设施,此外也应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微滴灌设备,以减少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农村公共设施外,还应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机电提排灌设施、农村机耕道的维修改造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加速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坚守耕地红线标准,合理规划,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杜绝一味地将良田变房产。
3.2 加速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推进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着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价值;注重生物技术化水平,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3.2.1 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根本的方法,而与农业规模化相结合,农业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1)加快土地流转,使农田规模化,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有所提高,为农田规模化创造了条件。应连片小块农田,或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农田改造,推坡地变平原,使大型农业装备能够在四川平原地区使用了;要充分围绕新建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目标,认真实施《四川省耕地质量建设工程规划》,是四川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使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率达到90%以上,扩大作物品中覆盖范围,提高技术覆盖率、到位率和肥料利用率。同时,政府应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努力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以非农收入为主农业收入为辅的兼业农民建议采取出租农田的土地流转方式,以利于经济萧条时期的无法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农村;已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建议采取出让农田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有效准入政策,将高素质并有意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城市居民引入农村,用科技改变农业低产低效的局面。
2)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与力度。农机购置补贴使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度高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但是补贴应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应适当加大大中型农机装备的补贴力度,促进当地农田规模化发展;在丘陵山区应重点发展适合丘陵和盆周山区的中小型、微型耕整机,改变传统的牛耕人收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可以改造地貌的丘陵山地,建议将一些土建设备的大型机具如推土机、挖掘机等也纳入购置补贴范围,以促进当地农田规整。
3.2.2 加快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
现代农业不仅要重视生产发展,还应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四川虽然农业物资丰富,但工业加工率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直接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实行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可以有效地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化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现代制成品农业产业,最终形成市场经济效益。
1)农业工业化,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其目的是最终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综合的过程,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政府应对传统农业进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改造和经营,在农村建设标准化、专业化、工厂化和高质化的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促进农产品价值的快速提升,不仅能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还能间接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重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2)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在四川省各地区进行全面调研,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产业基地强县,即扩大“一村一品”项目规模,以便提高生产效率及方便管理;在“一村一品”的发展基础上,引导建立适应该地区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农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农业产品销售出去,农民从中获利,政府应起到桥梁作用,成立公益性农民组织、搭建与需求商之间直接的供需平台,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获得最大利益。
无论是农业工业化还是农业产业化,都要求农业生产、加工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发展各类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在兴建这类企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应该重点考虑农民利益最大化,杜绝经济利益被其他商业组织侵害。其一是引导各村村民集资建立独立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门化企业,合理分工以提高经济效益;其二是扶持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3.2.3 注重生物技术化水平,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都走过弯路,比如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引起的土壤退化、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等。我国目前虽然高度重视生产环境建设与保护,采取了退耕还林等重大措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保水平还较低,全民的环保意识尚未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长远大计,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立足于“持续农业”,坚决制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开发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低耗、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良种,满足农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农业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绿色农业”。其次,要探索和推广农业作物用养结合、相互促进的耕作制度,以培养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3.3 引导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
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农村人口素质逐年上升,但青年“断层”现象却日益加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大量外出,留守农民素质低、知识面窄、思想观念陈旧,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青年“断层”现象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政府应该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和完善农村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教育和引导青壮年劳动力立足农村,建功立业;支持青壮年劳动力搞好生产经营,对下乡、回乡的农村劳动力予以政策上的优惠和奖励。具有农业科技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下乡回乡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还能在村上起到推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此外,应严格推行“一村一个大学生”项目,在选聘时要认真考核,将立志扎根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分配到需要的地方,用他们的知识改变农民陈旧的观念,用他们的经验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利益。
4 结语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要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