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运用*
2011-08-15杨泽喜
杨泽喜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湖北黄石 435003)
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运用*
杨泽喜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湖北黄石 435003)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促进社会进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承继了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抗日战争
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走向觉醒的理论升华,对于克服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长期失败的心理阴影,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反抗外来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承继了近代以来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思想有效凝聚了国民精神,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承继
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古代中国虽然存在民族意识,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观念还没有生成,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华夷天下”观念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南大海、西北沙漠的阻隔使中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单元;自秦统一后,国家统一较分裂时间居久;文化与周边相比又处于优势,这些条件决定了古代中国自我中心观念长期未受到根本冲击,“华夷天下”观念由此形成。“华夷天下”观念认为,天下由华夷分居,华族居中,夷族居周边,华夏文明礼教高于夷狄。“‘华夷天下’的秩序是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等级秩序,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子’,他是‘天下共主’;其对外政策以‘德被四海’为最高目标,强调以德怀远。”[1]279加上“天下”又被天子“奉天承运”据为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百姓的人身都依附于天子,国家对百姓而言几乎是身外之物。“华夷天下”观念最大弊病是百姓知道有“天下”而不知道有“国家”,知道有“华夷”之别而不知有“民族”之分。近代中国外遭强敌入侵,内受军阀混战,几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就是因为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国家落后、挨打、分裂造成国人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更加淡薄,以至于在民族危机面前难以将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近代以来,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始终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直到19世纪中叶,当民族生存和独立受到威胁的时候,中国才逐渐生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在列强直接威胁的现实面前,先进的人们开始感受到中国明显落后于西方的事实,改革、革命的冲动由此而生,他们希图效仿欧美和日本,将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这种强国梦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在现实面前的应急反应,是在滚烫枪口面前的无奈选择。中国经受战乱、贫困折磨,从泱泱大国顶峰坠落,外力的冲击击碎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重新认识自我成为趋新知识群体的当务之急。
在外敌入侵、民族处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民族主义主张对内团结民众,实现国家统一;对外抵御入侵,实现国家独立。一批先觉者明确提出维护国家主权问题,潜藏在国人心中的民族认同观念不断被唤起,并转化为一股政治力量。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等人通过他们的价值诉求、政治主张和革命斗争,彰显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精神力量。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西方肆意侵略和恶性掠夺的民族危机背景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浴血奋斗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要将整个国家团结起来,解决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目标首先是唤醒民族意识来凝聚国民精神,其次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倡导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同对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承继。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战时期的具体体现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入侵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各种政治力量逐渐将视线转向民族生存问题,形成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主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唤醒中国国民民族意识,凝聚国人民族精神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为中国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民族灾难面前、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矛盾中将中华民族凝聚起来。”[2]64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三个措施来唤醒民族意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是唤醒民族意识;二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让全体中国人意识到自己民族所处的危险境地;三是唤起政府、民众的觉醒反抗。
1939年12月,毛泽东等人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该文作为课本给党员同志学习。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具体特点进行论述,“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3]261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3]262-263作者这些论述对中国人民认识自己的民族和自己民族的历史有巨大帮助,它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外敌入侵时,能够激发人民起来反抗。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共产党正领导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民族矛盾超过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转移政府、民众视线,让政府、民众认识到日本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万宝山与朝鲜血迹未干,日本帝国主义又公开进兵中国,强暴占领奉天安东营口,更大规模地屠杀中国民众了。……中国劳苦民众被牺牲已经累万盈千,过去五卅、济南惨案等更擢发难数,现在他更强暴占领中国土地,其显明的目的显然是掠夺中国,压迫中国工农革命,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4]396中国共产党号召中国人民要动员起来团结一致,把日本强盗与一切帝国主义赶出中国。9月3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不但没有撤退日军的企图,而且更占据了许多新的城市与新的铁路线,积极巩固它们的军事地位。在奉天、长春、吉林等主要城市内它们已经组织了它们自己的行政机关,实行对于这些占领区域统治权。”[4]425最后号召全中国的工农兵学生以及一切劳苦群众,通过组织罢工、罢课、罢市等形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发生新的变化的情况下,1935年11月28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抗日救国宣言》,指出:“继东北四省之后,现在又是华北半个中国的沦亡。日本帝国主义强盗们是要把全中国人民变为亡国奴,把整个中国变为殖民地。”[4]580在民族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决不能束手待毙。只有全国海陆空军与全国人民总动员,开展神圣的反日民族革命战争,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民族才能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4]5801936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呼吁“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共同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5]9中国共产党鼓励民众“我中华最大敌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凡属食毛践土之伦,黄炎华胄之族,均应一致奋起,团结为国。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国既丧亡,身于何有?建义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城。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智识出智识,以一当十,是我精神,以十当一,是我实力。中华民族不亡,日本帝国主义必倒,胜败之数,不辨自明。”[5]9-10
1937年7月8日,在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同胞,指出这起事变的危险性:“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5]271同日,中共中央就“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工作方针指示北方局:坚决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等口号,动员全体爱国军队、全体爱国国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5]276。同一天,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将领向蒋介石发出长电,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并表达红军将士抗敌之志:“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5]278
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主张对日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并提出“全国军队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等八大纲领,以有效反抗日本的侵略[6]350。8月2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宣传鼓动》提纲中提出抗战救国十大纲领,坚信在实现十大纲领的条件下,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1939年4月26日,中央委员会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告全党同志书》,文中提出8点要求,特别提出:“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运动中,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继续发扬自己的牺牲精神,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同时号召全国同胞,严厉批评一切贪生怕死之徒,无情地指责在前线后方一切违反和破坏军事胜利的有害活动,无情地指责一切不顾民族利益的自私自利的罪行,号召全国同胞对于这些败类给予应得的制裁。”[7]574月27日,又发布《中央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第二次指示》。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的高度重视。
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在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及“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抗战主张并付诸抗敌的实际行动,这些举动对唤起国民民族意识、激发国人抗敌决心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危难面前,国民政府内部出现妥协退让倾向,部分败类视民族、国家危难于不顾;这些消极因素无疑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共产党举起民族主义大旗,提出团结抗日主张,捍卫民族国家利益,顺应了历史潮流,也赢得了民心。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国民政府只保持形式上的统一,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都在互相掣肘、相互争斗,这势必削弱了中国抵抗外敌的力量。民族力量拧不成一股绳,不团结、不统一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敢于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实现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动员一切力量打败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作了极大努力。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变党派对立为党派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摘 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改变国共双方相互敌视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改变敌视国民党的政策。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联合发表“八一宣言”。该宣言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提出各党、各派、各军、各界、各个民族的联合,指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8]522第二,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统一的抗日联军司令部,并为统一的国防政府提出十条施政方针。“八一宣言”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敌视政策开始转变。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在民族危机加深和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到来之际,要求党对形势作出科学分析和估计,12月25日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回答了这一问题。《决议》正确地认识到当前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东北四省之后,现在又并吞了整个华北,而且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8]598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敌人,……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保持中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5]604
为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进一步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毛泽东于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毛泽东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9]142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一切阶级和政治派别必须回答如何应对民族危机问题,中国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是要求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问题上有其两面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由于其依附的帝国主义国家不同,他们的营垒也就不会完全统一。这些情况表明:由于日本的侵略,引起中国社会各阶级之间力量的变化,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扩大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可能的。毛泽东还指出,由于革命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及由此引起的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侵略者力量的暂时强大,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些因素的变化决定了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9]151。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转变的起点,为迎接抗日战争新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天,中央书记处指示北方局要动员全体爱国军队、全体爱国国民抵抗日本的进攻,立即与政府当局及各界领袖协商具体办法,“迅速组成坚固的统一战线,对付当前的重大事变”[5]276。中国共产党发出一系列通电,呼吁将全中国的力量组织起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同胞,要求南京政府“立即开展全国民众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迎战,……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5]275这一天,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军队领导人致电在前线抗敌的宋哲元等国民党将领,表示“红军将士,义愤填胸,准备随时调动,追随贵军,与日寇决一死战。”[5]2797月9日,彭德怀、贺龙等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等国民党领导人,表示“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驱,与日寇决死战”[5]280-281。
除上述文件外,作为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也发文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5月2日至1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了题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指出:“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巩固及其任务的完成,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实现,丝毫也不能离开这一争取群众的努力。”[9]278-279针对迅速发展的形势,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了一篇名为《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提纲,该提纲8月25日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提出了著名的包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总动员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该纲领的第十条涉及抗日民族团结问题,强调“在国共两党彻底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3]352
中国共产党还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付诸实际行动。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递送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首先是切实迅速地准备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共中央还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力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行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和番号,改变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职责。”[10]314中国共产党取消苏区、立即改编红军的态度得到全国人民的赞许。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等同蒋介石、邵力子在庐山就两党合作抗日问题谈判,8月9日,周恩来、朱德等应邀到南京国防会议阐述共产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党终于就红军改编等问题与共产党达成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虽然边区政府问题仍没有解决,但在最重要的军事问题上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协议,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民族主义思想使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团结一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韩永利.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5年):第10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年):第1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1940年):第12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年):第10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Application of Nationalis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YANG Zexi
(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In modern times,the mainly cont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s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progres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herited this nationalism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which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and the final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nationalism;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K265.1
A
1671-7422(2011)06-0032-05
10.3969/j.ISSN.1671-7422.2011.06.008
2011-06-24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意识形态与外交战略选择”,项目编号:2010b236。
杨泽喜(1969—),男,湖北浠水人,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陈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