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反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与辅导员嵌入性行为研究

2011-08-15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过度社会化辅导员

马 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1 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反哺”

1.1 “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地文化吸收的过程。”“文化反哺”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城市中,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教授作了这样解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现在这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每天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知识,而且接受的方式并不以年龄来做区别。这种情况使得年轻人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很可能不逊色于年长者,更有可能因为技术上的差异,超过了年长者。这就出现了一个文化反哺的现象,使社会进入了后喻文化社会。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具有绝对的文化权威。但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和大学校园的开放,加之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年长的一代,大学生已成为“文化反哺”现象的主体势力,代表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

“文化反哺”的概念内涵多是着眼于年龄差异较大的对象,但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中,信息传播途径和手段的丰富,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大学生可以从课堂、校园以外广泛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深深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思想前卫、观念新潮,甚至在价值取向上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审美和生活情趣等方面都具有超前意识。因此年龄差异较小的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也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

1.2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文化反哺”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辅导员与学生间知识的流向是单向的,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学生不得不接受的唯一模式。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文化反哺”,要求辅导员要高度关注新事物、新观念,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变化;促使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涉足新的生活、知识领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地应对“反哺”现象,必然会带来辅导员思想观念的创新,从而引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

“文化反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师生之间难以逾越的“代沟”,学生话语权的扩大,决定了教育者必须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重新审视学生的地位与作用。辅导员角色应该由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就是说,在文化反哺时代,辅导员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将自己的嵌入性行为置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引导大学生完成社会化,避免出现大学生过度社会化,构建大学生社会化的支持体系框架。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社会化的发展需求,才能适应大学生“反哺”的局面。

2 “文化反哺”与大学生过度社会化

2.1 大学生社会化

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互动过程。”[3]杰·科克利认为:“社会化指的不是一个社会塑造人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人们积极和其他人接触,并做出塑造他们自己生活和周围的生活界的决定的互动过程。”[4]费孝通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5]。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积累和延续的是社会文化,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是社会结构,得以健全和完善的是人的个性。个体通过所在的社会群体或组织学习社会经验和已有文化,不断健全和完善个性,这是社会化对于个体的意义;同时,整个社会又通过社会环境、气氛、风气等实现对个体的熏陶和浸染,延续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结构,这是社会化对于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的意义。

大学生成长历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演化,具有规律性。社会系统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一些特定的演化现象和演化方向,但每个不同的社会系统的演化现象和演化方向都会有所不同。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专业设置有针对性,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专业性强和针对性强的基本限定决定了大学生未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所以,对大学生的培养应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对专业意识的培训,领悟预期的社会角色,以逐步适合今后的工作。专业选择、社会角色的确定基本规制了高校大学生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落脚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与社会互动的必然趋势。

2.2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

过度社会化是指个人社会化程度大大超过社会化标准的畸形情况,是“社会化失当”的一种表现。莫飞平认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特征是思维方式的成人化、行为方式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功利化[6]。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大学生的社会化,成为个人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中学阶段的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中学阶段的社会化主要以他控为主,而在大学阶段主要是自控。在这一转变中,大学生的自觉性逐渐增强。但是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哲学思潮和文化体系对传统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时,有时会缺少相应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出现困惑和盲目的从众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认识社会和人生、评价自己和他人,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以自己的价值体系为标准,按照自我理想和自我需要的设计衡量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知识技能。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学生的过度社会化。

大学生的过度社会化在量上或质上超过了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承受的程度。李小豹总结了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主要表现有:(1)感情生活过度社会化。异性间的相互吸引和爱慕在部分大学生中间超出了正常的范围;(2)个人生活过度社会化。出现吸烟、酗酒等与大学生不相称的行为;(3)处世态度过度社会化。利己主义、人情世故甚至尔虞我诈出现在部分学生身上[7]。

3 “嵌入性”理论与辅导员嵌入性行为

3.1 “嵌入性”理论阐述

“嵌入性”理论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所谓“嵌入性”是指受到所嵌入环境的约束,是选择行为的约束。格兰诺维特认为:“如果使用嵌入性理论来审视社会经济生活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的话,无论是在工业社会还是在前工业社会,嵌入性的现象始终存在,只不过在各个社会中嵌入的水平和程度是不同的。”格兰诺维特进一步解释:“人不是脱离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像原子式地进行决策和行动,而是“嵌入”于具体的、当下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中做出符合自己主观目的的行为选择。换言之,他认为经济制度起初未必源于理性选择,很可能是社会历史的遗留,仅靠理性选择不能充分解释经济行为”。格兰诺维特的论述由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学领域,为利用“嵌入性”理论解释人的行为提供了依据。“嵌入理论”把人的选择置入既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

3.2 辅导员行为的“嵌入”与“脱嵌”

辅导员的“脱嵌”行为是指辅导员的行为模式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相分离(或关系模式发生了变化),辅导员已经不是大学生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中的社会构件。

处于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背景、多元的社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强烈的冲击与影响,也使处于社会适应期的大学生的过度社会化的特征得到强化。高校辅导员在现实的制度所赋予的制度规范和约束环境中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社会化的大学生社会群体中才得以发挥功能。嵌入性理论的引入使得对辅导员的行为模式的分析与社会化的大学生社会结构紧密相连。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深埋于大学生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体现出相当的社会性,辅导员行为将被看作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特定嵌入性行为。在我国,以儒家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以尊师重教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要顺从,要服从整体的价值取向,辅导员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然强势的态势,管理的成份较重,服务不够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行政手段、组织形式、工作理念、模式不能迅速反映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也就是说,辅导员的行为已经“脱嵌”于大学生社会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嵌入性行为,避免“脱嵌”现象的发生,辅导员应主动利用理论课和时事政策课,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及时地对国内外的各种事件进行分析、探讨,时刻跟进青年学生头脑,了解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渠道、过程,在大学校园与社会的互动中,以合适的社会角色有效地“嵌入”其中。当社会环境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辅导员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相适应。

3.3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大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强制性阻碍效应,大学生在此背景下是被动地“脱嵌”于社会,大学生社会化行为的选择性很弱,呈现出大学生社会化对象性强而主体性弱的显著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当前背景下,改善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角色定位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即便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工作上的难度,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是不会改变的历史趋势。辅导员应积极面对、认真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从本职工作入手,从小处着眼,强调舆论导向和行为引导,为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提供空间和轨道,使之健康、平稳发展。

辅导员应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为抓手,完成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实体嵌入”。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对在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发展的蓝图和社会化的行动指南。这也要求高校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可能出现的社会化问题,避免或减少大学生社会化的障碍和过度社会化倾向。

辅导员应抓好社会实践和社团建设两个平台建设,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打好甚础。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受众群体,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辅导员应把握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抓住社会实践和社团组织两个可控载体,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两个大学生接触社会、认知自我的重要平台,使其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1]陈文昆.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2010(1):176-179.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柯尼格.社会学[M].朱岑楼,译.台北:台北市协志工业丛书,1986.

[4]E.A.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莫飞平.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几点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4):117 -121.

[7]李小豹.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9(7):87-89.

[8]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J].社会学研究,2009(5):141-164.

[9]郑金洲.教育反哺刍议[J].教育研究,2008(5):26-29.

[10]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1]杰·科克利.体育与社会——议题与争议(第六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过度社会化辅导员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