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词汇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1-08-15蒋红艳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母语英语词汇现象

蒋红艳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英语词汇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蒋红艳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词汇石化现象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英语词汇石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语言迁移、学习和交际策略、学习环境等,并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了避免英语词汇石化现象产生的策略。

词汇石化;因素;策略

一、引 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音义结合的多层次的语码系统[1]275。因此,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词汇作为人类语言的最基本单位显得尤为重要,是语言赖以存在的支柱。

英语词汇学习都是以“发音、拼法、词性、意义”为框架,形成英语词汇教和学的基本套路。特别是英语词义,教材上的词汇表或一般词汇书上,都是每个单词后面配上一个或几个汉语意义。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同时也记住了这种“对等”的汉语意义。例如,一说到汉语中的“酒”,中国学生首先想到的便是wine;一提到汉语中的“桌子”,脑海中就反应出table;见到“笔”就想到pen,碰到peasant就译为“农民”,politician译为“政治家”、individualism译为“个人主义”,liberalism译为“自由主义”。事实上,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意义之间是不等同或不完全等同的,学习者却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全等关系,从而出现词汇石化现象。

这种石化现象在英汉词语互译中尤为突出。如果学习者不能透彻地理解或掌握英语词汇的确切意义与词汇内涵,就会出现误用现象,影响交际,这确实是英语学习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英语词汇石化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出避免或防止石化的策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语言石化现象分析

“石化”(fossilization)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1972年,他又在其学术论文《中介语》(Interlanguage)中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述,从而确立了这一概念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Selinker认为:“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2]69,1992年,Selinker对石化现象作了进一步阐述:“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3]231因此,语言石化现象是与母语和目的语相关联的特定语言知识倾向于定型的一种状态。

根据Selinker的观点,石化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个体石化(individual fossilization)与群体石化(group fossilization)[4]10。个体石化又有错误石化(error reappearance)和语言能力石化(language competence fossilization)两方面的表现。错误石化指的是被纠正多次,并被认为已清除了的错误的反复出现。语言能力石化指的是过渡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停滞不前或倒退。当语言能力石化在某一社区具有普遍性,成为该地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就形成群体石化,导致新的方言的出现,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洋泾浜英语、克里奥英语等都是群体石化的产物。

从性质上,石化现象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与永久性石化(permanentfossilization)。暂时性石化是指语言习得的稳定期或学习高原现象,此时语言参数表现出平稳和静止的状态,处于Douglas Brown所说的语言“冻结期”[5]63。这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而永久性石化则是指无论学习者年龄多大、接受的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Selinker认为,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产生语言石化[3]231。邵朝霞也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作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无论年级高低,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英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普遍存在,并且石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6]53。这说明了语言石化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三、英语词汇石化现象的成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生物观、心理观、认知观、文化观和相互作用观等学术观点[7]39。引起英语词汇石化现象的因素主要有语言迁移、学习和交际策略、学习环境三个方面。

(一)语言迁移因素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全面,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母语规则去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的现象,其本质是母语潜在地影响学习者认知目的语的结果。Odlin认为,语言迁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目的语与其先前习得的语言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8]27。语言的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目的语中某些语言特征与母语完全相同或相似,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而负迁移指的是这些特征在母语中并不存在,学习者就会把母语知识机械地运用于目的语中,出现不合适或错误的表达,从而阻碍学习。

英语词汇石化现象中的英语迁移属于负迁移。例如,中国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可以说“这是我爱人”,但在英语语境中如果说成“This is my lover”就会引起误会。因为汉语中的“爱人”一般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lover一词在英语中指情夫或情妇,与husband或wife的含义完全不同。再如,汉语中的“眼红”意思是“嫉妒”,让人想到red eye,但英语中却用green eyed。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将“大雨”译为big rain,“大风”译为big wind,“开灯”译为open the light,“黄色书”译为yellow books等等。这些词语用英语表达应分别是heavy rain,strong wind,turn on the light,pornographic books。英语初学者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比较突出,他们更多地依赖母语思维模式进行表达。随着学习者对母语知识的不断扩充,这类错误会逐渐减少。但如果对英语词汇中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搭配能力与汉语中的差别不注意加以区分,必然会导致母语的负迁移和石化现象。

(二)策略因素

策略包括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最常用的学习策略形式是简化(simplification)和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简化是指学习者因在短时间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所学单词、语法规则和其它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便将其简化为一种简单的系统,是外语学习者通常使用的一种策略;“过度概括”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将目的语的语法规则或某些词语的用法错误地应用到其它语境中。例如,学习者经常会造出这样一些句子:1.Many childs are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2.They goed to the park last Sunday.3.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 you.这是学习者把可数名词复数加后缀-s、动词过去时加后缀-ed、不定式to后面用动词原形的规则机械地概括使用的错误表达,是学习者根据已掌握的目的语知识对同类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整合而产生的过度概括。这类错误会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和对语言规则熟悉程度的加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习者就会习惯于这些表达方法,从而形成语言的石化。

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进行目的语输出即交际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便采用手势语、近义词等辅助性策略,来实现交际。学习者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后,倾向于使用回避、简化等交际策略去克服存在的困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7]41。这一策略同样存在于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对“extrovert”(性格外向的)不熟悉,就会将之简化为open,从而说出I am an open boy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并没有语法错误,但表达不合适。当学习者可以通过回避克服表达障碍时,就会十分依赖这种策略,而不会通过努力去掌握更多新的词汇,使语言多样性、生动性、真实性,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这样学习者的词汇水平就会停滞不前,进一步加深石化现象。

(三)环境因素

导致英语词汇石化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教育体制、教材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培养的英语教师本身也是双语习得者,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用的英语也是中介语。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村镇中小学,由于受经济、社会等条件的限制,学习者的基础比较落后,他们的英语课大多是用汉语讲授的,这加深了学习者母语和英语词义之间的对应性。多数英语教师对英语词汇的教学比较单一,只注重表层义的讲解,不重视引申义,使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只停留在表层知识上,忽略了对学生主动联想词义能力的训练。同时,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触到有限的英语外,其它时间都处于汉语环境的包围之中,所学语言的输入量受到极大限制,这就很容易引起词汇的石化。

其次,是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了,但真实情况是,中学看升学率,大学看四、六级过级率。为了获得高分,学习者大量记忆考试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避免在表达过程中出错,往往使用频率非常高、极其简单的词汇,逐渐养成了固定的思维和表达方法。一旦学习者通过这些考试,其学习动机便立刻消失而停止对英语的进一步学习,从而导致英语语言能力停滞不前,出现石化现象。

第三,是教材方面。目前大多数英语教材在英语句子的分析、词汇注释上过多使用汉语,这限制了学习者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单纯在词汇列表中注出一一对应的汉语意义会使学习者无法从中体会英语词汇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只能建立起一种机械的对应关系。戴伟栋、牛强认为英语教材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过时的语言和内容、书面语和口语混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混合使用[4]14。教材编写中选用不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或非真实语境的人工语言材料也是造成学习者语言石化的重要原因。

英语词汇石化现象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我们应正确看待石化现象并积极地探索其成因,从而找出更好的策略来促进外语学习。

四、避免英语词汇石化的策略

词汇石化现象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以上文对英语词汇石化现象的成因分析为基础,我们可以分别从减少语言负迁移、培训学习策略、改善学习环境三方面来避免或减少词汇石化现象的出现。

(一)减少语言负迁移

语言负迁移是英语词汇石化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Corder[9]79认为,学习者的母语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设,只有通过大量的目的语输入,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建立目的语的认知语法系统。而语言的输入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感知和理解,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知识对新的语言形式进行认知整合的一个积极过程。目的语输入量的不足和质的不好都会导致词汇石化。好的语言输入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使他们在不断接受新语言形式的过程中防止石化现象的出现。这要求学习者在重视词汇的读音、词形、词义的基础上,要增强对词汇不同文化内涵的敏感性,意识到词汇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吸收它们的表层意义,而且还要学习它们的联想意义与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得体的使用这些词汇。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积累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语言的普遍规律和特殊形式;另一方面应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可以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文化上的比较,找出语言表现上的共性与特征,学会在语境中认知词汇,这才能真正掌握目的语的精髓,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此外,英汉、英英词典同时使用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互补作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理解词义。

(二)培训学习策略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接受目的语输入时,学习者对其语言知识、规则进行分析处理,加以吸收;在语言输出时,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从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认知策略。

词汇学习策略主要有认知策略(自我管理、预先计划、选择性记忆、学习主动性、复习与检测等)、元认知策略(重复、联系、想象、构词法、分类、上下文、猜词、记笔记、查字典等)和社会情感策略(社会活动、情感控制等)。因此,学习者应注重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充分利用学习策略提高语言学习能力。人的大脑极易产生联想,处于同一概念域或相关概念域之内的意义,比较容易被激活,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郭云飞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联想记忆模式策略来解决学习者词汇石化现象,包括词形联想记忆策略、词义联想记忆策略、语音联想记忆策略、结构联想记忆策略[10]122。此外,英语词汇还可以结合语言情景、文化背景等策略来学习,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尽量克服学习的机械性。每个英语单词除了字典中给出的基本义,往往具有一定的联想义。每个语言学习者必须认识到这种联想义多具有表达感情色彩的能力,不能忽视情感方面的含义。学习者可以通过加强阅读来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把握词汇隐喻义与基本义的关联,从而实现对英语词义情感方面的认知。

(三)改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学生拼命背单词,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教授学生如何记单词,教师、学生的关注基本集中在词汇量的扩大上。结果是学生记忆了大量单词,但在写作或交际中却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与外语学习环境包括教师教法、教育体制、课外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讲授,并通过具体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学习词汇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及文化背景知识。我们虽然不可能改变所处的汉语大环境,但可以利用多媒体、录像、幻灯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真实的外语小环境,使学生感受英语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课后也可以创造外语学习环境,如开展英语角活动,学生可以扮演各种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表演短剧等。还可以鼓励学习者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经常收听英文广播、大量阅读地道的外文书籍等途径直接学习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语言学习环境的改善能有效的保证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石化现象的出现。

语言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载体,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如果英语材料不及时更新,学习者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目的语材料。因此,在英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内容的真实性及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理解能力。

五、结 语

词汇石化现象在英语学习中很普遍,它严重影响了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理解,阻碍了其语言技能的提高。对英语词汇石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有助于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少石化现象的出现。学习者应坚持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不断提高词汇输入的质和量;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和其它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学习者运用适合自身的有效学习策略最大程度地打破石化的困扰;学校也应改进教学设施和课程设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达到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3]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4]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睡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

[5]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7.

[6]邵朝霞,穆凤英.基CLEC和ECBPC的英语词汇习得石化实证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杨连瑞,刘汝山.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J].中国外语,2006(3).

[8]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UP,1989.

[9]Corder,S.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UP,1981.

[10]郭云飞.联想记忆模式对英语学习者词汇石化现象的启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On the Causes and Strategies of English Lexical Fossilization

J IANG Hong-y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Lexical fossilization is an unavoidable phenomenon in English study.There are three major causes contributing to English lexical fossilization,including language transfer,strategies of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learning environment,etc.Correspondingly,English lexical fossilization can be avoided by reducing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training strategiesof learning and improv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English lexical fossilization;causes;strategies

H13

A

1673-8861(2011)01-0109-04

2010-09-10

蒋红艳(1976-),女,湖南永州人,贺州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母语英语词汇现象
母语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母语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