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谣谚的社会警示功能

2011-08-15黄绍清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民谣歌谣群众

黄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谣谚的社会警示功能

黄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脍炙人口的优秀谣谚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内容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是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总结,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彩。综观古今谣谚,具有“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深远的警世作用。

谣谚;顺口溜;警世

一、古代谣谚:针砭社会弊端

谣谚是歌谣和谚语的合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1]“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2]歌谣是人们思想情绪的渲泄和流露;谚语是一种简明易懂、富有深刻含义而具有相对固定句式的熟语(或称俗语)。

歌谣和谚语都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样式,由于它们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多有韵律,易记易诵,琅琅上口,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它们也是人民生活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因而一旦脱口而出,便引起广泛共鸣,不胫而走,流传久远。

脍炙人口的优秀谣谚,是我们中华民族创作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彩。从清人杜文澜编撰的《古谣谚》一百卷以及其它有关史册可知,古代谣谚浩如烟海,耀人眼目,它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中,针砭社会现实弊端的谣谚尤其具有“警世”和借鉴的作用。

鉴于此,历代统治阶级和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谣谚的搜集、采录、整理和保存的工作。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这种采录工作的成果。“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3]“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道明了当时的统治阶级采诗的用意和目的。可见,其主要旨意在于观察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反映,考察认识其政治措施的正确与失误之所在,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如《诗经》中的雅、颂部都是当时统治阶级在特定的场合所用的乐歌,但这些乐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因而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而“国风”中的篇章则多是有代表性的土风歌谣,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控诉了统治阶级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如《硕鼠》(魏风)诅咒“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把剥削阶级比作吞食粮食的大耗子,内心发出了愤恨的呐喊。《相鼠》(“庸阝风”)则把统治阶级咒骂成连老鼠都不如的东西: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这些歌谣,言浅意深,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他们的丑恶行径和卑污灵魂作了深刻的揭露,语气咄咄逼人,表现了巨大的愤慨和憎恨之情。

到了汉代,“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4]汉乐府是专供统治阶级点缀升平的音乐机关;其任务是将文人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供歌舞演奏。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3]。

可见,汉代采集歌谣的范围相当之广泛,遍及黄河长江流域;从“观风俗,知薄厚”中亦可窥见他们采集、借鉴民间歌谣的某些政治意图,即了解人民群众的意向,权衡自己政策措施的得失,并从而使这些歌谣得以搜集、采录流传于后世。因此,许多反映人民思想意向的谣谚也保存了下来。如反映东汉时桓帝、宦官与外戚梁冀进行斗争的《城上乌童谣》:

城上乌,尾毕逋,一年生九雏。公为吏,子为徒。一行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作金作堂。石上慊慊舂黄梁。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5]。

这童谚把身居高位的专权者视如城头上的乌鸦贪馋。而控诉朝廷官吏贪污勒索则有《刺巴郡守歌》: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迎,府记欲得钱[6]。

这歌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贪官污吏敲诈勒索的暴行弄得鸡呜狗吠,人们不得安宁,深受苛捐杂税的逼熬,面临走投无路的可怜境遇。

到了南北朝,当权者虽然也曾经有意地搜集过民间歌谣,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观风俗,知薄厚”,而是一味地追求享乐风情,所以留下较多的反映上层社会声色生活的情歌。那些反映人民心声的歌谣,虽然为数不多,而由于它们与人民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以致流传久远而不衰。如反映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雀劳利谣》:“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斛律丰乐为齐高祖歌》则是讽刺北齐宣帝高洋日日夜夜沉溺于酒色的歌谣:“朝亦饮酒醉,暮亦饮酒醉,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歌谣,到隋唐五代时期,更有着新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唐人“行人南北尽歌谣”[7]和“人来人往尽歌行”[8]的景象,可见人民口头创作歌谣的兴盛。从前人为我们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歌谣看,那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统治阶级腐败堕落,表达人民的憎恨与反抗之情的歌谣最为脍炙人口。

唐朝时的王熊曾为泽州都督府掌管刑狱的法曹,此人无恶不作,压榨民脂民膏。当地老百姓怒不可遏,便编《王法曹歌》讽刺他,绘声绘色地勾画他贪赃枉法,见钱眼开的丑恶嘴脸:

前得尹佛子,后得王癞獭,判事驴咬瓜,唤人牛嚼沫,见钱满面喜,无镪从头喝,常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9]。

唐代有清明节斗鸡游戏的习俗。唐玄宗李隆基除沉醉于声色外,还特别爱看斗鸡。老百姓对这种腐败昏庸的生活和荒唐无耻的玩乐极为不满,于是,又编出《神鸡童谣》给予揭露和抨击: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宝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即雄鸡——笔者注)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指合适的车—笔者注)。风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10]28。

这类歌谣有强烈的针对性,与现实紧密结合,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和艺术反映。人民对繁重的赋税带来的痛苦,百姓流漓失所的凄惨景象,也常常用歌谣来描绘和表现:“新禾不入箱,新麦不登场。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11]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我们可以从这类歌谣中窥见唐代繁荣盛极一时的背后,内里隐藏着腐朽霉烂的本质。

到宋元时代,由于阶级压迫的日益深重,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因而许多民间歌谣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集团里的当权派及其党羽。当时,针对这种现实,有《宋京师童谣四首》到处流传:

打破筒(童的谐音,指童贯),泼了菜(蔡的谐音,指宰相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5]。

杀了禾童(谐音,指童贯)篱割了菜(谐音,指蔡京),吃了羔(谐音,指高俅)儿荷(谐音,指何执中)叶在。[13]

这些谣谚,运用谐音和暗喻的艺术手法,反映了老百姓对蔡京;童贯、章等豪门权贵祸国殃民罪恶的刻骨仇恨,并表达了受苦受难的人们向往“好世界”的理想愿望。

元代的贪官污吏到处横行,社会政治极为黑暗,人民群众极为反感。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王朝当局常派“宣抚使”、“肃政廉访使”下去“纠察集贪暴”。但他们置劳动人民们苦难于不顾,反而与地方官吏“上下交征,公私睃剥,赃吏贪婪而不问,良民涂炭而罔知”,使人民群众受到更深重的盘剥,致使“阎闾”失望,田里寒心,因而便流行这样的歌谣:

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回。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13]。

这就无情地揭露了“奉使”、官吏们贪赃枉法的罪行,表现了人们无比憎恨、蔑视和激愤的情绪。

到了明、清和近代,由于阶级压迫的日益深重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受苦受难,苦不堪言,因而又产生了许多反映封建压迫剥削,歌颂农民起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谣谚。这些谣谚,比之前朝的谣谚来,更是显得尖锐泼辣,是最值得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例如: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月索里寻豌豆,鹭鸶腿下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14]

流行于明代的民谣《真假孝廉谣》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官场不分是非,不辨真假,颠倒黑白的腐朽本质:

假孝廉,做官员:真孝廉,出口钱;假孝廉,据高轩;真孝廉,守茅檐。假孝廉,富田园;真孝廉,执锄镰。真为玉,假为瓦;瓦为厦,玉抛野。不宜真,只宜假[15]24。

“孝廉”原是汉代选拔统治人材的科目之一,具体办法是由郡县荐举贤良、正直、清廉的人去充任,后来又成为科举时代对举人的称呼。这民谣则用以嘲讽明代封建官场的腐败本质,民谣以“高轩”和“茅檐”,“田园”和“锄镰”“玉”和“瓦”,“厦”和“野”作鲜明的对比勾画出假孝廉的丑恶面目。

对清王朝的腐败黑暗,民怨载道的严酷现实,也有许多民谣作了深刻的揭露。如:

前门开,后门张;前门引进虎,后门又进狼;不管虎与狼,终朝每日铛铛铛![16]

这些民谣,揭露清廷的腐败无能,屈膝媚敌的丑恶嘴脸,戳穿了帝国主义为非作歹,欺侮百姓,贪得无厌的豺狼本质。这对于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和反帝反封的斗争意志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纵观古代谣谚源流,可谓历史悠久。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本质,表述了一部分劳动群众的“民意”,内容极富于人民性和社会性。它大抵都以顺口溜的形式流行民间,自然流畅,顺口悦耳,合辙押韵,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因而,鉴古以明今,对现实生活也是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的。

二、当今谣谚:斥腐锋芒毕现

当今之世,我们的社会上也到处流行着顺口溜,种种谣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广泛而深入矣!当今流行的谣谚,为数最多的是对腐败现象和腐败作风的针砭和嘲讽。因此,这类谣谚也是最为尖刻犀利的,也是最有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的。这类谣谚大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勾画和斥责腐败风的。

(一)针砭贿赂风

行贿索贿,不择手段,人们憎之恨之,但又无可耐何,故只好发点牢骚,编出这样的谣谚:

一等人,掌实权,点头晃脑就来钱;二等人,搞承包,吃喝玩乐全报销;三等人,大盖帽,吃完被告吃原告;四等人,当律师,发财全靠打官司;五等人,干个体,骗光老张骗老李;六等人,手术刀,一刀一个大红包;七等人,当演员,扭扭唱唱要大钱;八等人,交警队,马路旁边吃社会;九等人,跑销售,年年月月吃回扣;十等人,查卫生,不见好处不发证。

这《十等人》的歌谣告诉人们贿赂之风浸透各行各业,招数令人眼花缭乱。“狗不咬拜年的,官不打送礼的。”直来送到,一手拿钱,一手办事,这是某些贿赂风侧面的写照。为了掩人耳目,也有花样翻新的。“白天勿登门,处处有眼睛;夜来到府上,拱手送夫人;切忌太外露,看似几粒沙(沙里藏真金);寒喧应从简,见好就抽身;彼此有灵犀,不点心自明。”[17]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各有好处,相安无事。

(二)嘲讽吃喝风

在一些酒徒看来,“为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拉拉扯扯朋友多,吃吃喝喝好处多。”是他们的处世哲学。他们认为:“能干不如会说,会说不如酒桌;”“开放胃口,搞活手头。”因而整天浸泡在酒筵之中。因而有谣谚嘲讽道:“早晨莫喝醉,上午还有会;中午莫喝翻,下午要会餐;晚上莫喝倒,免得老婆到处找。”这样的干部,怎样做工作,怎样为人民服务。更有甚的是:“一杯酒,一瓶油;一桌菜,一头牛;一辆小车一幢教学楼。”

私家宴,公家酒,大吃大喝天天有。客一个,陪满座,猜拳行令,也算工作。错!错!错!

酒如旧,人苦透,党纪国法全忘丢。狂言多,理智薄,长此以往,误党误国,莫!莫!莫![18]

为什么吃喝之风屡禁不止,甚至大有越吃越烈之势?这就是某些人心态的真实写照,也是某些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因此,要纠正吃喝歪风,得从改变这种陈腐观念着手。

(三)揭露关系风

有《关系铭》曰:“想得制胜,拍马就行;欲早晋升,礼拜要勤。斯是方法,唯吾高明。胡语贵于多,献媚在于精。善于拉帮派,惯于巧钻营。可以讨喜欢,拿奖金。无办公之辛苦,无出差之劳形。绒线细细结,清荣慢慢品。人赞云:聪明绝顶。”这就剥落了信奉关系学者们的丑陋面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关系学仍在盛行,因而又有民谣道:“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关键在领导,关系最重要。”这种以权谋私的裙带风将造成怎样的危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蜀后汉主刘禅说过的几句话可作为鉴戒:“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难道我们还要明知故犯地重蹈前人之覆辙吗?

(四)鞭笞淫乐风

“温饱思淫欲。”这种情况虽不能说是普遍现象,但其笔锋所指决不是无中生有。群众不仅对吃喝的歪风憎恶之极,而且对玩乐的邪气也切齿痛恨。

公费旅游是某些人玩乐的好去处,此类公害,也为群众所切齿。因而有人仿白居易《忆江南》编《赠某考察团》的民谣:“参观好,风景便熟谙:日出泰山红胜火,春来漓江绿如蓝。能不去参观?参观妙,最妙是杭州;山寺日中寻桂子,群亭枕上看潮头。公费谁不游?”公费旅游者常常巧立名目、或参观、或考察、或学习、或取经。对此类现象,也有民谣曰:

当年唐僧去西天,山重水复伞经难,如今取经乐融融,公费旅游多方便。

这些谣谚,轻快俏皮,语言似乎委婉,含义却相当深刻辛辣。还有“头等的飞美英,二等的去日本,三等的到深圳,四等的游名胜,五等的逛省城。”“大干部过海,中干部深圳珠海,小干部五湖四海。”这些民谣都是针对我们干部队伍中公费旅游泛滥成灾之歪风而发的。

此外,也有对国家政策,社会世相,社会风气,各种现象的反映和勾画的。如反映分配不公的:“富了摆摊的,穷了上编的,苦了靠边的,醉了当官的。”“农民笑,工人跳,不三不四的人捞抄票,知识分子光着屁股坐花轿。”“手术刀不如剃头刀,上讲台不如上舞台,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这些谣谚揭露了权、钱交易不正当的关系,反映了人们对违反党纪国法和胡作非为现象的愤慨。

三、结 语

总之,如今到处流传着民间谣谚顺口溜。从沸扬繁华的闹市到热气腾腾的乡村,从工厂到课堂,从机关到街道,从社会到家庭,反映社会事象的新民谣无处不传,无奇不有。这是一种很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

我们所说的民间新谣谚、顺口溜,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上产生、流行的谣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论从数量上来讲,还是从质量上来看,窃以为都是空前的。

首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治清明,经济起飞和迅速发展,社会形势大好所带来的活泼的民主风气。在思想战线上,由于我们逐步纠正了“左”的流毒和影响,各种法制正在逐步健全,人们有法可依,言论自由开放,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心情舒畅,敢吐真言,敢说真话,于是那些活跃于胸中的民谣和谚语,就顺口而溜出来了。由于政治生活中有了民主风气,人民群众也提高了主人翁的思想觉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主动关心改革开放,主动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他们善于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对美好的事物大加赞扬,对丑恶的现象无情抨击。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种。

当然,流行的谣谚、顺口溜,多数是对时弊的针砭,对邪恶的鞭达,对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阴暗面”的揭露,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善意的批评和幽默的嘲讽。对这些宝贵的言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应该“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于我们提高思想水平,端正思想作风,并不是毫无裨益的。

俗语说法:“民意闲谈中”,“民谣声中听民意”。这说明民谣是人们真情实感的流露,他们有感而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从某些侧面反映人们希望纠正社会不良风气,纠正社会不正之风的迫切心情。我们应该十分珍视人民群众这种“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他们对官僚主义不满,对腐败现象不满,他们敢于直言,发泄自己心中的“牢骚”和“怪话”。并以谣谚、顺口溜的形式传播开去。这客观上对我们的事业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民间舆论监督的作用。

当然,由于谣谚、顺口溜多是随想随溜,随口而出,未曾经过认真推敲、思索,难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一是有些谣谚只是描述了一部分社会现象的局部问题,概括不一定十分准确,可能存在某些片面性:二是有些谣谚低俗粗脏,以致变成玩世不恭的笑料;三是对某些不正风的描述和嘲讽,本来言者无意宣扬,听者却有心效仿,以致产生某种不应该产生的副作用。这是由于世事的纷纭复杂,人们头脑中还存在不健康的思想所致。这些消极因素和局限性,是需要我们听了之后认真分辨的。就是说,对流行的谣谚,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概肯定。应该去芜取菁,去伪存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对照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其中合理的内核,改进我们的作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速物质文明和精种文明建设的步伐。

俗语说:民心向背,乃定胜败:赢得民心,途在民主。斯吾诚哉。“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我们主张通过正常的渠道,让群众发表意见,广开言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以利于健全民主法制。但也不妨从民谣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从街头巷尾的谣谚俚语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就当今而言,腐败作风已经成为街谈巷议众所矢之的,这就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诗·魏风·园有桃[Z].

[2]毛传[Z].

[3]班固.汉书·食货志[Z].

[4]汉书·礼乐志[Z].

[5]古谣谚(卷六)[Z].

[6]全汉诗(卷二)[Z].

[7]敦煌曲子词·望远行[Z].

[8]刘禹锡.竹枝[Z].

[9]朝野佥载[Z].

[10]全唐诗(卷三二)[Z].

[11]新唐书·五行志[Z].

[12]古今风谣拾遗(卷三)[Z].

[1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九)[Z].

[14]李开元.一笑散[Z].

[15]醒世恒言[Z].

[16]薜月楼.清宫故事·京中童谣[Z].

[17]陈官煊.送礼新法[Z].

[18]徐金根.仿陆游《钗头凤》[Z].

On the Social Warning Function of Yao Proverb

HUANG Shao-q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Many excellent popular Yao proverbs are in China’s folk literature,and it has a long history,so it is the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created by people orally.It shows authentically people’s life and emo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of history,concludes the people’s living and struggling and directly reveals people’s thought and feeling.It adds shining sparkle to the literature treasury.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old and current Yao proverbs plays a warning role.

Yao proverb;doggerels;warning

I207.7

A

1673-8861(2011)01-0070-05

2010-09-15

黄绍清(1934-),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民谣歌谣群众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多让群众咧嘴笑
《春天的歌谣》
十唱共产党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