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报主导警务——物联网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2011-08-15李俊莉蒋秀兰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情报信息枪支警务

李俊莉,蒋秀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北京100038)

情报主导警务
——物联网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李俊莉,蒋秀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北京100038)

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公安专网信息技术的整合,公安物联网的深层次应用,建立起的智能可视化指挥中心,使智能警务管理、多种元素的犯罪行为分析需要的海量数据信息更加完备,采集和共享更加及时。建立起的情报主导警务下新的预警打击犯罪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从而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查破案水平。

物联网;传感技术;RFID;高危人员

一、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智能家电中的冰箱、空调;采集电、天然气、热力流量的各类智能仪表;高速公路的RFID收费系统;飞机场的入侵防御系统,出行工具的公交车、私家车等都使用了物联网技术,普通小轿车中使用100多个传感器、高档小轿车中安装200多个传感器,还有汽车的防盗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目前业界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1.传感技术

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和组网技术是传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感器网络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其物理层通常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组网技术采用简单的非IP技术。传感器网络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功能,网络节点之间的信息整合和汇聚技术。

2.识别技术

识别技术涵盖物体识别、位置识别和地理识别。物体识别技术以RFID技术为代表。RFID集成了无线通信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系统集成、信息安全技术。目前RFID应用以低频和高频标签技术为主,超高频技术具有可远距离识别和低成本的优势,有望成为未来主流。

位置识别GPS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伽利略”、“北斗”以及基于蜂窝网基站的定位技术也逐步成熟并步入商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芯片“领航一号”于2008年在上海研制成功,“北斗”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主要能应用在三军战备物资的定位、士兵电子伤情的处理、三军装备的统一协调指挥控制。

地理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为代表,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GIS集合了测绘学、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卫星遥感、管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等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计算机大容量存储介质、多媒体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为GIS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公安应用中,PGIS(警用地理系统)已经得到了应用。

(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其系统通常由读卡器、电子标签、RFID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四部分组成。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的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1]。

RFID技术是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最早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空军使用的敌我识别(Identity Friend of Foe,IFF)系统。最早使用RFID技术的是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在美军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中,RFID技术再一次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由于采用了RFID技术、ERP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美军实现了对战略物资的准确调配,保证了前线弹药和物资的准确供应。RFID技术在国外发展很快,RFID的产品种类很多,像德州仪器、摩托罗拉、飞利浦等世界著名的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并且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

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

(一)公安信息化与情报信息主导警务

20世纪90年代初期,纽约警察局局长威廉.J.布莱顿首先倡导信息警务的理念,主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整合警务信息资源,以警务信息化为依托,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更多更快更准地占有情报信息,提高预警发现、精确打击和应急处置的能力。之后,英国、德国、法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推出本国的情报信息化警务模式。英国的情报核心分析系统(ICAS)、美国的比较数据系统(COMPSTAT)、加拿大的自动化犯罪情报信息系统(ACIIS)、澳大利亚的执法情报网络(ALEIN)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警队刑事情报系统(FCIS)等都是各自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基础信息平台。2006年,公安部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三基”工程建设“助推器”,全面深化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已经成为各国警务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

公安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警务的动态过程。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微小变化也会导致公共组织结构的大量调整,新技术在公安信息化中的应用将会推进新一轮的警务革命。通过新技术能够快速整合各类信息资源,进一步提升信息在公安队伍的核心战斗力的支柱作用,实现情报信息深层的综合分析研判,警务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警察部门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整体作战法与情报信息主导警务

整体作战法是从组织结构上改变了原有的警务指挥模式,其目标是实现警力下沉,整体效能最大化,减少了指挥环节,也更加突出了警务指挥的重要作用。警务指挥信息化是当前整体作战成效提升的关键因素,使不同警种实施一体化的“无缝隙”化控制。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是警务指挥信息化的关键作用,警务指挥信息化中情报信息活动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从数据来源上更加的广泛,信息采集分析量剧增,变化快、失效时间短,基本上满足了警务指挥要求的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地获取全面、准确、及时的情报信息。随着海量的基础信息的深度分析、共享,保证了情报信息的时效性以及情报主导警务战略和新技术在公安信息化中的应用,为整体作战法中对情报信息的鲜活度、利用率和有效的流转提供了保障。

三、公安物联网应用

(一)枪支管理技术

枪械管理在公安管理中是项重要的工作,其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主要采用专人、固定仓库保管,案件中需要配备枪支时需要申请和使用登记制度。众多的制度规定,繁杂的操作程序以及反复的出、入库登记制度,使枪支弹药的管理和使用显得极为烦琐,给民警的枪支使用和管理人员带来了不便,同时对于快速出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传统的枪支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警务管理要求。而红外感应监控和视频监控等其他监控技术都存在着明显的缺点,难以适应枪械管理可视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要求。

RFID技术是一种无线的、非接触方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主要优点在于:1.环境适应性强,可全天候、非接触地完成自动识别、跟踪和管理;2.穿透能力强,可穿透物体进行识别;3.抗干扰能力强;4.通信距离远;5.数据信息量大,保密性强[3]。RFID技术由于自身的独特优点备受关注,在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发展科学化保障的背景下,将先进的RFID技术应用于公安机关枪支管理,设计并建立高效合理的枪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枪支科学化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RFID技术实现的枪械自动识别和管理,是通过对枪支所嵌入的射频标签,监控枪支发放、出入库的自动识别、智能管理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能有效、准确、智能地对进出库房的枪械进行信息自动识别、采集、记录、上传,以及对枪械的维护信息进行快速的查询、统计,从而建立起枪支管理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前端主要由射频标签,监控设备和报警电路组成,将射频标签嵌在枪支的表面,射频读卡模块安装在监控点上。

在进行枪支管理系统设计时应遵循安全性、可靠性的原则,物联网安全与互联网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安全特性,基于RFID技术的枪支管理必须采用安全可信的措施保障,射频识别系统常采用相互对称鉴别认证,利用导出密钥鉴别认证以及加密数据传输,保证系统的安全。另外,专用协议、只读标签、安全许可、控制读取距离、屏蔽或杀死标签也是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安全策略。在软件部分的设计要保证稳定可靠运行,具有高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和低MTBR(平均无故障率),提供容错设计,有故障检测和恢复手段。硬件电子标签的选择上必须从实际的应用环境出发,从实际的需求来分析确定。枪支上安装电子标签既要安装牢固可靠,又要不影响枪支使用。阅读器的选择要与标签的选择结合考虑。要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出发,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好。此外,对于与阅读器相连的天线也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只有合适的天线与阅读器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读取效果[4]。枪支管理系统提高了民警枪支使用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高危人员的管理

2011年5月22日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孟建柱部长总结做好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的经验时指出,坚持情报主导与依托科技相结合,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而在每次重大安保工作中,高危人员管理都是工作的重点,也耗费了巨大警力。在RFID技术日益广泛应用的今天,其定位、跟踪报警特性为公安高危人员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治安高危人员就是无正当理由长期滞留、行踪可疑、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人员。具体包括外来流入人员,有刑事犯罪前科、长期滞留且无正当职业及合法经济来源的人员;没有正当职业,生活规律异常或经济来源可疑的人员,特别是经常昼伏夜出,有群众举报,具有现实威胁的人员。在国家进行大型安保活动时,都要对高危人员进行排查清理。大运会安保行动中,深圳警方开展“治安高危人员排查清理百日行动”,100天里共有8万余名“治安高危人员”被清出深圳。大型安保活动中,高危人员成为治安的关键,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大型安保活动频繁,对高危人员实行一次管制实现长期管理,将达到有效节省警力,减少对市民生产和生活的干扰的目标。根据RFID技术的特性可实现对高危人员的管理。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应用数字方案公司,生产一种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识的小芯片,通过一种可发射无线电波的扫描仪“扫”过芯片,读取芯片中的信息。这项技术适用于高危人员行踪监控、犯罪嫌疑人犯罪行踪监控。通过皮下植入或制作标识性手镯或磁卡进行高危人员的识别,长期或临时地对此类人员进行监管,可达到对高危人员的管理目的。对于重要活动现场结合应用无线传感网,在现场周围布置无线传感网,对于植入RFID标识的高危人员在进入无线传感网时读写器就可以获得该人员的标签信息,人员被检测到的位置信息就被记录下来并发出报警。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在定位领域中逐渐显示出其灵活性、多变性、部署便捷等优势,可推广到机动车辆交通管理和车辆防盗中的电子车牌,出警人员的定位和利用ZIGBEE技术实现的犯罪现场追捕行动中民警间的互相搜索。在定位中对有源和无源标签的选取上,应根据定位精度而定。无源标签一般被使用在定位精度要求不高,或者定位区域地形简单的范围内;有源标签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能满足各种精度要求和各种地形要求。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公安应用,把警车——枪支——设备——人员建立在智能指挥和透明调度的可视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智能指挥平台之中。

四、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的犯罪行为分析预警机制

犯罪行为分析的预警机制是通过整合社会信息、基层民警在日常工作中收集的各类基础信息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取的各种信息线索,通过对大量情报中的有关某一事件的时间、物品、地点、车辆等事件元素进行关联分析、推理,刻画出事件可能发生、演变的趋势,生成预测结果和预警指令,采取妥善的防范和处置措施。信息新技术(物联网技术、PGIS等)的应用,为公安大情报系统的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各地资源快速整合,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环境。

2008年12月24日,昆明市某咖啡屋发生爆炸,一名男子在爆炸中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经过对现场物证分析、检验,确定“12·24”爆炸案和公交车系列爆炸案系同一人所为,犯罪嫌疑人即是“12·24”爆炸案中受伤抢救无效死亡的李彦。在李彦到达昆明后大情报系统已经通知昆明警方,尽管有大情报系统的预警,并对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监控跟踪,但还是没有避免爆炸案的发生。此类案件在借助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还能进行深层的数据分析,如对于特殊的爆炸物品和管制刀具,采用RFID技术和PGIS的定位跟踪系统进行预警报警管理,跟踪其流动方向,再加上警务平台发出重点人员预警,结合犯罪嫌疑人的行动轨迹分析即可实现精确警务处置。物联网技术的公安应用可建立起新的犯罪行为预警模式,犯罪行为分析效果在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下,自动预警和智能预警功能会更加明显。

五、结束语

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从信息的本体论意义上指出,信息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侦查部门应当通过运用相应的科学技术,通过整合相应的组织资源来加大对犯罪信息物理属性的发掘、加大对犯罪信息所依附的物质载体的识别,从大情报本身的建设来看,信息的深度挖掘也是其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情报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公安装备未来的高科技化趋势,为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犯罪与反犯罪的较量更多,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情报信息的把握、运用上,只要赢得了信息控制的优势,就把握了同犯罪作斗争的主动权,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公安应用能进一步提高信息控制的优势,实现精确警务,避免粗放型警务造成的严重警力资源浪费现象。此外,物联网技术也正是公安大情报系统建设目标快速实现的新技术,在物联网技术和公安专网信息技术的整合下使构造智能可视化的指挥系统得以实现,增强了公安大情报系统的情报主导警务作用,使智能警务管理、犯罪行为分析需要的海量数据信息更加完备,采集和共享更加及时,通过多种元素的犯罪行为分析成为可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增强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查破案水平。

[1]康东,石喜勤,李勇鹏等.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7.

[2]李波,刘振宇,谢胜利.RFID在现代军事领域的应用探讨[J].电脑与电信,2006,(7).

[3][4]张得胜.RFID技术在枪支管理上的应用研究[J].国防技术基础,2008,(11).

Intelligence-led Policing

LIJun-li,JIANG Xiu-lan
(China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China 100038)

The integration of IOT and police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in-depth application of IOT in police-work and the intelligent visualized command center brings about the intelligent policingmanagement,the perfection of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timely collecting and sharing of criminal inform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lligence-led policing would further enhance unified command,rapid response,coordination of operations and the efficiency and proficiency of police work.

IOT;Sensor technology;RFID;High-risk personnel

D631

A

1008-2433(2011)05-0104-04

2011-08-03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虚拟社会信息安全防控体系研究”(2010FZH00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科研项目“公安物联网应用技术及理论模型研究”(2010LGB002)。

李俊莉(1973—),女,河南长垣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诉讼法专业计算机物证技术方向博士研究生,河南警察学院信息安全系副教授;蒋秀兰(1972—),女,重庆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诉讼法专业刑事诉讼法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情报信息枪支警务
巴西成为全球因枪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枪支共享”
澳大利亚民众上缴逾5.7万支非法持有枪支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浅谈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基于情报信息的空防安全威胁评估回归模型研究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警务专用手机ZD-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