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州文学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11-08-15张小明
张小明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论徽州文学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张小明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以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为例,论述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凸显地方特色。以地域文学构成《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内容,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化的意识,使学生对待民族文化的情感更加稳固,从而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徽州文学;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15年,《大学语文》教学经历了重视、冷落、再重视的曲折过程。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的思考,这体现了学科建设思维的深入,但是一些核心问题依然困扰《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究竟在哪?《大学语文》内容能不能演绎成一部中外文学简史?大学语文究竟是语言文学课还是人文素质课?《大学语文》教学是否一定面面相似、校校相同?地方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能否引进地方文学?地域性文学能不能构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中应用为例,论述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凸显地方特色,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质和定位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大学语文》具有面向学生广且以母语为主要学习内容的特点。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应注重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目前依然没有定论。为了适应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近年来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的重要性也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也的确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现象和问题。
一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多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应是多种人文学科的共同任务。如果将所有与人文教育有关的内容都放到《大学语文》中,《大学语文》能不能承受这样重的定位?《大学语文》究竟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还是人文素质课?
二是目前《大学语文》的基本立足点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通过讲授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以文学的视角去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从目前情况来看,现有的《大学语文》几乎就是一部中外文学简史,《大学语文》课几乎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课程教学的翻版,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课程区别不太明显。
三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与中学语文有着承接关系,另一方面应适当地体现出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相对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相似度很高,《大学语文》自身的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如何让学生在《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课程中找到“上大学”的感觉?为什么《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存在区别但教学方法和内容却有诸多沿袭之处?
目前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受惠面也比较广,但鉴于课程特质和定位的模糊性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提供给学生一部什么样的教材?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地高校于1978年起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逐步兴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400多个品种,加上各类相关图书,品种不下1400种。[1]2仅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家2010年上半年已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有6种。《大学语文》教材现在可以说是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其中,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 《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影响最大,该套教材到2005年发行量达到了1700万册,在《大学语文》教材中享有盛誉。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全国100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30%;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的 《大学语文》、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 《高等语文》等4种教材约占15%,其余55%为其他教材。[2]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编选体例和内容方面都有各自的侧重和优势,但也存在个性比较缺乏、面貌基本相似、体系大致相同的特点。现行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选取一些名篇按时代顺序编排,注重文学史的学习;或者按文体编排,便于自学,强调各类文体理论的学习,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用写作。总的来说,已有《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古今中外都有所涵括,内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优点,但教材整体的核心思想和个性特色却不够集中。因此,建设一部个性和特色鲜明的教材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将地方文学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是《大学语文》凝练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以及进行富有特色和个性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三、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所担负的任务及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现行的《大学语文》课程中,以中国文学史为主要线索按时间先后编选各时期的重要作品是一种常见的编写方式。但是对地方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未免过于系统化、专业化。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从地方文学入手去感受文学的特性和发展的规律。《大学语文》教学要打破惯常使用的模式,把富有质量的地方文学作品引入到教学中来,使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找到展示的平台,凸显其独特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关注和学习身边的文化和生活中的语文,为语文学习提供源动力。这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和突破。
当然地方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和突破不是对现行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在吸收已取得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体现特色和个性?地方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如果能合理利用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结合所处的地域文化,使课程内容与学生身边的语文发生紧密联系,那么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并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特色和个性发展拓宽视野。
四、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价值
徽州文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的代表性为其进入《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可行性。徽州文学的丰富性使得其能够组成体系比较完整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徽州文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徽州本土作家的创作;二是旅居和游历徽州作家的创作;三是以徽州为素材的创作。其中徽州本土成就较高、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就有:胡仔、朱熹、方回、郑之珍、程敏政、汪道昆、张潮、程嘉燧、戴震、鲍廷博、胡适、汪静之、苏雪林等;旅居和游历徽州的作家主要有:李白、刘长卿、杨万里、徐弘祖、唐寅、王世贞、汤显祖、施闰章、沈德潜、袁枚、龚自珍、郁达夫、叶圣陶、丰子恺、郭沫若、老舍等,他们均有反映徽州地域的文学作品。众多作家的创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选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且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各个时间段都能兼顾,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中国文学创作的基本状况,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语文学习读本。
徽州文学的独特代表性使得其能够反映中国文学的基本创作精神。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优秀精神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在徽州文学中的强力灌注,使得徽州文学本身具有较好的语文教育功能;二是中国文学重视表现山水的生命精神在徽州文学中的强力灌注,使得徽州文学具有较好的语文审美功能。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是由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的,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为语言是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在于其文章所塑造的鲜明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3]因此,徽州文学的独特代表性使得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实际功能。
徽州文学的生态环境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 《大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都有特殊的意义。生态环境指生物保持自己正常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的最佳环境,文学也需要生态环境,就像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与它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一样,文学的形态特性也要适应它的生态环境。徽州文学植根于徽州古朴、厚重而又充满生机的地域环境之中,历史地形成了徽州文学的主要面貌和基本特征。徽州文学核心思想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礼、义、信的体现是基于独特的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而徽州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历经岁月的淘洗而没有发生异变,依然比较完好地保存。以徽州文学为主体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完全可以在选择经典篇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和领略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教学过程也由此得到极大地充实,教学也由此获得坚实的生活基础,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这也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强的可行性。
徽州文学的遗存流传对于具备地方特色的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样有特殊的意义。辉煌于明清两代的徽州文学有着完好的遗存,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地、研究性地学习语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徽州文学的流传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选择,其生动地展现出一部鲜活的文学接受简史。因此,适当地引导学生关注徽州文学的流传会使《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停留在平面而走向立体。
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徽州文学的优秀作品为主体构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这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应用创新;二是徽州文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出其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价值;三是徽州文学优秀作品具备的语文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体现出其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四是徽州文学的地域特征可以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语文教学的感知和体验基地,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应用的操作性;五是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其他地域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提供借鉴,丰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视野。
五、徽州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徽州文学内容极其丰富,品位较高,其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注意的问题是选取什么样的内容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比较合理?首先,《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徽州文学在其中的应用应该使学生认识本地区文化存在的价值,了解本地区文化的历史成就及贡献,树立自豪感,从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对徽州文学中符合中国文化优秀基因,富含教育意义和审美功能的作品加以选择,构成《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是徽州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合理性需要。
其次,以徽州文学为主体内容的课程体系应注意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的要求。徽州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是否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课程的发展基础和生命力。新时期最早倡导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匡亚明先生在谈及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时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讲授这门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改革人才,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以徽州文学为主体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在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突出人文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11月4日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研讨了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进一步深化 《大学语文》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并印发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纪要强调了进行母语文学、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这实际上是对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功能的纲领性要求。因此,要注意徽州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目标和功能设计上与教育部要求的融合。
第三,要重视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徽州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创新是可以利用便利的地域条件组织实践教学。《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决定应该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徽州地域文化中的文献资料,重在让学生感知徽州文化遗存,借此反映徽州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特魅力。教学实践可以适当安排文化田野调查,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文化田野调查中所获取和提供的照片、实物、民间书籍等将不断地充实地域文化资料库,同时也加强了《大学语文》学习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效果,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虽姓“语”,但当以“大”行,有别于“中”、“小”学语文的品质。
第四,要研究解决与中国文学整体相比,以徽州文学为主体的 《大学语文》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徽州文学为主体的《大学语文》课程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但对于中国文学整体而言,它依然是局部的。因此,课程应该研究如何解决以徽州文学为主体的《大学语文》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教材中应重视以附录的形式简要标明中国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出现年代,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这既方便学生查阅,也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
第五,要研究如何采取有效办法避免以徽州文学为主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陷入封闭状态。如果仅就徽州文学而论徽州文学,过分强调徽州文学自身的体系则容易使课程内容陷入封闭的状态。为有效避免这一点,有必要通过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链接和研读思考使课程内容避免封闭而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六、结 语
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说,结合地域文学成就来实施《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这体现了观念的创新;以徽州文学为视角来反映中国文学创作精神,以点带面,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课程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这体现了教学目标和内容改革的创新;将徽州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使得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得以实施,这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当然,把徽州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把教学拘囿于地域文化的固定天地里,而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开放地引导学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通过《大学语文》课程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化的意识,从而培养更加稳固的对待民族文化的情感。
[1]王步高.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乔根.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曹玉秀.发挥语文学科功能,提高语文素养[J].新课程,2009,(4).
The Application of Huizhou Litera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s Featuring Locality
Zhang Xiaom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Huizhou litera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pointing out that,for provincial universities,regional features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College Chinese composed of local literature could help the students to explore local culture and its value,to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concerning about and loving local culture,and to foster their stable affection for national culture,thus to ensur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uizhou literature;College Chinese;teaching reform
G642.0
A
1672-447X(2011)02-0119-004
2010-11-01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00992)
张小明(1974-),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