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村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与疏导
2011-08-15于永成
于永成,付 强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
高校农村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与疏导
于永成*,付 强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
针对高校农村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恐惧、害羞、孤僻、多疑等交往上的障碍,探讨农村大学群体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而从心理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制度、营造和谐交往氛围等方面帮助农村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
高校;农村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障碍;辅导员
农村籍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从小生长的环境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区别,进入高校之后,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为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每个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成长,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当前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而产生心理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本文从高校辅导员角度探讨农村生源群体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及疏导途径。
一、高校农村籍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1.自卑
自卑是农村籍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农村籍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有着较低、甚至是过低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在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否定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从而消极地对待人生。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比较敏感,缺乏自信,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这种内心的孤独和脆弱导致的封闭、自卑等消极的心理,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其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自卑心理。所以,自卑心理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大学生跟老师、同学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
2.恐惧
社交恐惧心理的表现是在社交场合拘谨、退缩,不敢抛头露面,生怕当众出丑。人际交往中的恐惧症是以紧张、担心、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心理障碍,在面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被他人注视时,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这种情况在课堂讨论或被提问时表现得非常明显。交往是人内心的一种自然需要,当交往的欲望由于恐惧而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焦虑、孤独的心理,从而不敢面对挫折,选择退缩、逃避。
3.害羞
农村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出羞涩、腼腆,是典型的害羞心理障碍。所谓害羞心理是指一个人过多地束缚自己的言行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和感情,从而阻碍正常人际交往的心理品质。具有害羞心理的人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会引起对方笑话,也会由于自己的害羞在交往中表现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怯场,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敢表露自己的言行。这样也会造成双方的不理解甚至隔膜,从而极大地影响人际交往。
4.孤僻
好多农村籍大学生在校时独来独往,很少有关系较近的朋友,不愿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感知、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性格孤僻的人通常认为人是自私的,是不能信赖的,因而现实中性格孤僻的人总是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由于不相信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乏、甚至是没有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少参与群体活动。
5.多疑
多疑心理是由一种主观上的无端推测或者错误判断而产生的不信任的情感体验。存在多疑心理的人有困惑时,只是自己思考,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从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甚至容易产生偏激行为,使人际交往陷入僵局。多疑心理过重,不但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矛盾和冲突,更有甚者,会引起严重的逆反心理,产生报复心理。马加爵制造的恶性案件所暴露的交往障碍就是严重的多疑心理造成的。
二、农村籍学生群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农村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既有个体原因,也有共性原因,现对共性的原因做深入分析。
1.农村与城市在物质上的差别
现实中,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远低于城市。高校中的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多数农村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都是靠父母辛勤劳作、节衣缩食攒下的血汗钱,所以在生活上他们不能有更多的奢望,从不敢乱花一分钱,甚至不敢谈恋爱,常常还要为家中父母的身体和地里的收成等担心。而看到周围有些城市同学每天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并能潇洒的恋爱,就会把压力默默地埋藏在心底,使青春期那种争强、好胜、张扬等特征被无情地压抑,渐渐地远离他人、封闭自己,产生自卑、害羞、孤僻甚至是多疑的心理。
2.农村与城市在信息上的差别
农村与城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农村的文化氛围远落后于城市。城市学生的知识面较宽。相比之下,长期生活在精神生活匮乏的农村的学生,知识面就显得比较窄,在课堂发言或是同学闲聊时,常常沉默不语,害怕说错了被别人看成是无知。其实农村学生在某些方面也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他们内心里总感到自己与城市学生比知识量不足、有些落伍,常表现出听同学闲谈,自己不讲,有时附和着他人来掩饰自己。这样容易形成交往中的自卑、害羞和恐惧心理。
3.农村与城市在意识上的差别
自信是交往的前提和条件,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缺乏自信心。农村籍学生在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乡村生活时,接触的主要对象是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没有跟太多人交往的机会,很多人从小就养成怕见陌生人的心理;另外农村大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错误地认为建立人际关系就是在编织不正当的“关系网”,并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对人际交往冷淡;再者农村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往往是高估别人、低估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习惯用自己的短处去比他人的长处,结果比出了自卑心理,失去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4.农村与城市在“特长”上的差别
受物质条件、文化素质、师资力量、培养意识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学生自小就缺少文学、艺术、体育的熏陶,所以农村大学生中有特长的非常少。高校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主角往往都是城市的学生。虽然农村大学生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特长”对“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短期内他们又无法改变自己与城市大学生在“特长”方面的差距,因此而常常陷入羡慕与嫉妒的矛盾中,表现出对于各种集体活动没有热情,产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恐惧、回避、自卑、孤独心理,更加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
5.农村与城市在就业上的差别
当前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采取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政策,这样做虽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公平择业的机会,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其固有条件依然比不上城市学生,就业难度远远大于城市学生。一方面,农村学生难以承担“就业成本”,面试的材料制作费、交通费、住宿费以及寻找门路的“疏通费”,让很多农村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受到用工单位的“出身歧视”,认为农村学生家庭负担过重,视野不开阔,不能集中精力工作,缺少创新精神,并且觉得农村孩子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再一方面,农村学生缺少“人脉关系”。正是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公平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部分农村大学生对于就业更加感到困难重重,由此产生的强烈不满情绪而引发了怨恨、孤僻、自卑的心理。
6.农村与城市学生在恋爱上的差别
大学中谈恋爱的情况较为普遍,但城市学生一般不愿找农村的学生。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农村籍学生又是一个情感上的打击,往往会产生自卑、恐惧、多虑等心理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多数农村家庭收入少,生活困难,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待遇几乎没有,结婚后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农村学生的兄弟姐妹、亲戚要多一些,他们会经常性地找在城里的家人、亲戚帮其做这做那,或者没事来闲玩,这样会给他们带来精神压力和生活上的干扰;此外,多数农村家庭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这也给农村男大学生的恋爱带来阻力。
三、帮助农村籍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途径与方法
1.全面了解,重点关注
辅导员要通过谈话、走访调查、仔细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农村籍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情感、家庭、交往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让每个农村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学校方面的关心和温暖,消除其对老师的敬畏感、距离感和恐惧感,使其愿意接近老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做好朋友。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不仅是经常性的自觉行为,而且还要形成制度行为,定期与不定期地找学生谈心。
对那些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特别地亲近他们,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校内外有意义的活动,教会他们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还要动员相关力量去帮助、关心人际交往有困难的农村大学生。安排学生干部或同宿舍、同班级、同地域学生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并请任课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帮助、多引导。
2.明确交往的意义,发挥自身优秀品质的作用
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交往的意义在认识上不是很清楚,辅导员要向他们明确交往的重要性。人们通过交往倾吐感情,有益身心健康。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交织的,人们通过交流,可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减轻人的孤独感;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阶梯,交往能使人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得到他人的支持、帮助,正视自我,完善自我。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交往艺术、取得交往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学生拥有真诚、热情、谦虚、谨慎、理解、宽容、助人等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恰恰是成功交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辅导员不能忽视农村大学生这些优秀心理品质的存在,应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它们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
3.引导其塑造自身形象,客观悦纳自己和他人
个人形象会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形象包含外在的容貌体魄、仪态仪表、言行举止和内在的知识、能力、气质等因素。要引导农村大学生注重自己内在品质的魅力,并努力培养一技之长,同时还要告诫他们不能为了外在的形象而盲目地与城里学生攀比,这样既浪费时间和金钱,又恰恰破坏了个人的形象。
要教育农村籍大学生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爱自己,能悦纳自己的一切客观条件,同时要告诫城里的学生学会尊重,重视他人的感受。每名大学生都要做到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爱自己与爱他人、悦纳自己与悦纳他人的统一,正确而友善地看待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从而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和谐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交往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条件和外在的平等条件。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交往欲望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网络、橱窗、板报等媒体以及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交往艺术的宣传,强化学生的交往意识,同时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以减轻压力,激发交往的欲望,提升交往的能力。
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泛的与人交往的机会,交往中既锻炼了自己,又收获了友谊。农村籍大学生参加这些活动,需要辅导员的设计、引导、指点和帮助。
另外开设心理咨询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不可能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辅导员,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并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面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应该主动地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5.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环境
辅导员在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党员培养发展、评优评奖、“保研”推荐、毕业鉴定、就业推荐等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原则,实现科学地评价学生、管理学生,不能对农村籍学生带有偏见,从而在教育方式上、管理手段上、评价结果上给予不公正的待遇。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制功利交往、人情交往、主观交往,从而营造出开放透明、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交往环境,让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放心愉快地投入到有竞争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从而不仅可以预防和排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增强交往能力,还可以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奠定基础及提供保障。
[1]魏 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1-102.
[2]单 听,匡延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的社会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29):236-237.
[3]黄文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解析[J].理论观察,2008(1):49-50.
G641
A
1006-8724(2011)04-0046-03
2011-06-24
于永成(196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