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的思考

2011-08-15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育人

刘 亚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江苏 淮安 223001)

校企合作是一种校企联合、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国外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理论比较成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巧妙地将校企合作融入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去,两者浑然一体,实现所培育人才从学校到社会“无缝对接”。因此,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应十分重视校企合作育人的研究,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校企合作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产学合作”论

当今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他认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实际发展相联系;必须改革课程形式,在职业学校中多设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和一些具有实效的短期课程;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逐渐从学校本位走向产学合作。[1]

(二)效能原理

效能原理的核心内容是:现代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地放大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目标,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效能原理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体现,一是减少学校投入,为高职院校节约办学成本(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不但可以节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大量资金,还可获得企业的资金、设备、人员等部分资助,更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更有效的实践平台);二是缩短人才适应周期,为企业节省成本。[2]

(三)系统论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47年提出了系统论,他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可以视为系统,也可以互为系统。对校企合作育人而言,高职院校和企业组合在一起,互以其优势产生的正效应,补偿其成员单位的劣势所产生的负效应,从而使系统整体的正效应大大增强。高职院校和企业按一定的规则形成人才培养体系,能够获得系统的整体功能超过各部分功能之总和的效果。[2]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由于每个学习者的原始经验与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绝不能希望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地理解他所接受的信息,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才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判断、理解完成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3]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职业教育的学习设计,必须“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4]

二、校企合作育人的意义

(一)增强办学的开放性与适应性

校企合作可以突破现行职业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打破专业、行业条块分割的局面,拆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隔墙,极大地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拓宽教学领域,扩大实践教学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共同对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进行考核,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可以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管理理念,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使学校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使学校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学生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学校拥有雄厚的教学资源、专业的教师队伍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企业有着对人才的渴求、培养人才的热情与天然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一方可以利用企业的硬件设备资源为自己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基地,将实践性教学课安排在企业、施工现场或生产单位,节约大量实训、实习设备资金;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聘请一部分素质高、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校提供实训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可以将企业作为在职教师的培训基地,通过在企业“蹲点”、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

企业一方可以借助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教学资源,将其作为企业人才培训中心,为自己的员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岗位培训,弥补企业员工在理论水平上的欠缺;可与学校教师合作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市场调研以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节约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校成为企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资源库,优先从学校选拔人才,充实职工队伍并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此外,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种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实现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对接

目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有人没事干,一些普通管理岗位和文职岗位应征者严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有事没人干,许多技术性岗位招不到人,大量“银领型”的新职业、新岗位严重缺人。因此,积极谋求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掌握企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积累学生的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的需要,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Wessels和Pumpfrey的研究表明:参加了校企合作计划的毕业生和没有参加的相比进入企业后明显的可以缩短适应工作的时间,并且发现参加了校企合作的毕业生签约率明显比没有参加的要高。他们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因此,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有利于实现学生“零距离”充分就业。

三、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思路

校企合作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这一论点已被社会各界高度认同,校企合作模式也逐渐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分会还总结了订单式、“2+1”式、学工交替式等九种模式。但本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研究和实践似乎一直处于瓶颈状态,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主动上门,企业总是难作反应;目前很多学校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大多数是托熟人和朋友建立的“面子”关系等等。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找准校企合作育人关键要素,校企之间才能真正形成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长期合作育人机制。

(一)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校企双方合作框架的构建、组织机构及制度的完善是实施合作育人培养模式的有力保障。要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就必须从机制上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创立一套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利益的“双赢”。

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诸如“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等协调处理校企合作有关问题的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章程,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直接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制定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发展规划、校企合作经费管理条例、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方法、企业技术人员教师聘任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等相关基础性文件,从制度层面规范校企双方关系,为长久、稳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为保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趋势相一致,职业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重点专业和新专业方向,为学院提供市场需求预测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及课程模块。[5]

共建校企合作育人的信息沟通机制。高职院校可定期邀请企业人士到学校来探讨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科学研究、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到办学经费投入等重大问题,并进行相关指导和监督;同时企业也可邀请高职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参观学习,研讨行业企业发展状况,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校企双方加强沟通、交流,在合作中共同受益,一起发展,形成校企牢固的战略合作育人伙伴关系,从而使校企合作育人向纵深发展。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有效举措,它有利于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达到最佳组合。校企可本着“双赢”的目的,根据“校企合作育人”的战略思路,从方案的制订,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调试,实训教材的编写到基地职业环境建设等进行全方位合作。基地既可建在企业,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及研发过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也可建在校内,由企业向学院提供所需的实训设备,企业派出员工加强指导,做到教学与生产、社会服务、科研相结合。

积极探索实训基地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为保证学生实训的质量,学校和企业可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合作,如成立由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的实训指导小组,负责对实训活动的统筹安排,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督促实训计划的实施,并最后组织考核。也可实行顶岗实习制,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活动中锻炼,获取直接经验和能力。实训室可按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平衡满足教学和服务企业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针对合作企业制订专门培训方案,为企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三)校企之间的文化渗透

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育人持续、稳定的润滑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丰富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内涵,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是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

企业和学校两种文化和氛围的交融,有益于学生的上进心、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的形成。因此,在接受学校传统教育以及吸收传统校园文化精髓的同时,学生还应该接受企业文化辐射,培养企业职业精神。通过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创造学生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上岗实习、参观、跟师学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不断受到模拟企业文化环境的感染,养成良好严谨的职业习惯,同时深化对职业岗位的感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把学生带进企业生产、管理的真实环境,提前对学生进行岗位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通过参照企业要求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按准员工要求进行考核,增强学生对学校纪律的认同感,最终使校企合作从制度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

(四)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要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就要向内部延伸、向纵深发展,谋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环节——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课程体系。学校应积极争取企业参与课程改革。一方面,企业紧贴社会、紧贴市场,企业专家更了解和熟悉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信息和市场需求,对经济、技术的未来走向有较深刻的预见,他们能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相脱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能把社会最新发展的实际和人才的规格要求灵活地固化为教学内容,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学校和企业可以尝试成立教材委员会,共同调研、分析,共同解构重构课程,共同编制教学文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更好地体现行业或企业的特色,构建既满足专业岗位要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运行机制。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方面,借鉴国外高职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倡导“模块化”课程改革,建立职业岗位群能力模块,研究并制定每一能力模块中应培养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构建学习软件包,以此为基础进行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一门课程可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院教师讲授,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使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利于企业相关人才“阶段性全脱产”教学。

(五)构建校企合作育人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然是一种一元化、单一化、单层次化的体系,对于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的职业教育来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应当根据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结合最紧密这一特点,构建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标准要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实施办法》、《教职工奖惩条例》等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把是否有力推进合作育人及其成效作为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可以考虑各项奖励制度与教科人员的职称评聘挂钩,与经济利益挂钩,与岗位评聘挂钩。[6]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校企共同制定学生技能考核手册,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系统,建立企业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制度,形成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考评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六)加强校企师资合作

加强校企师资合作,建立校企双方人员的流动机制。一要建立面向市场、能进能出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二要启动与企业联合进行师资培养的机制,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定期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以使教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接轨。企业的实践教师(师傅)也可参加高校定期举行的培训班,增加他们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三要定期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的技术能手及知名专家学者到课堂作专题报告或讲座,为学生介绍生产实践知识,让学生了解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四要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学院也要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兼职,鼓励教师以半脱产形式,根据企业的需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市场分析、人员培训、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创新。

总之,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特点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双向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方丛慧.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5]刘凤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

[6]陶红林.高职高专教育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思考[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