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1-08-15张凡迪范立国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青少年

张凡迪,范立国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44)

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凡迪,范立国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44)

从相关基本概念入手,对于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发展、研究内容、价值观内化、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结果方面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青少年;综述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近2.5亿的青少年,他们既是今天接受素质教育的主体,也是未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

1.青少年的界定

在青少年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年龄是一个基础概念。多数研究是以年龄来划分的,常用有若干种:其中,联合国人口基金把青少年的年龄划分为14岁到24岁;15岁到34岁(国家统计局);14到28岁(共青团团章)。有的研究根据社会化任务或教育阶段来进行划分,在我国发展心理学中一直是将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界定为少年期,十四五岁到二十五岁为青年期。从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出发,本文采用的是西方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界定方式:即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发展阶段,即十一二岁至二十一二岁(Cole&Cole,1996;Santrock,2001;Steinberg,1999);并把青少年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阶段(Steinberg,1999):(1)青少年早期(11~14岁),相对于初中教育;(2)青少年中期(15~ 18岁),相对于高中教育;(3)青少年晚期(18~21岁),相对于大学教育。

2.价值观概念

价值观(Values)的概念在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被广泛使用。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关于价值观是什么众说纷纭,直至20世纪50年代,将价值观看成客体的绝对属性的观点才为社会科学家所普遍抛弃,并进而就价值观达成共识,即价值观应该是“以人(主体)为中心的、与值得有关的东西。”[1]其中经典的是在西方学界占支配地位的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提出的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区分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差异的特征,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罗基奇(Rokeach,1973)把价值观理解为具有动机性和规范性作用的信念,并从这种信念的“行为方式”和“终极状态”角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施瓦茨等人(Schwartz&Bilsky,1987)总结了众多价值观定义所共有的特点,使价值观概念得以进一步拓展[2]。国内许多学者黄希庭(1994)、杨中芳(1994)、杨宜音(1998)和张进辅(1998)等人提出了对价值观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经逐渐趋于一致,即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和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准则[3]。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对价值观体系的导向具有引导和决定的作用,决定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的方向。任何国家、社会、时代都有其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和公认的主流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价值观问题开始受到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对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核心价值观问题成为新热点。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基本原则与重要措施。随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和凝聚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成了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

梳理近些年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在价值观的发展、内容、内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1.青少年的价值观随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演变

希特林和派利厄文(Htlin&Piliavin,2004)认为,价值观的内容中有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性是影响人们对价值观认识的障碍之一[5]。对于这种变迁性,价值观研究的国际惯例是,每隔5至10年就要重新进行一次价值观的系统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冲击和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许多学者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演变”课题组从1988年到1990年,先后两次对全国范围内的4375名城乡青年进行价值观问卷调查,对当时青年人价值观演变的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发展、世俗性的价值目标取代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三个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云南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纵向追踪了8个民族的青少年“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观,为纵向的比较研究积累了资料。许燕(1999)比较分析了1984年、1989年、1992年和1997年四个时期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探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不同价值观的演变特点。黄希庭(1989)、杨德广(1997)、黄曼娜(1999)、苏颂兴等人也开展了较为大型的研究,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

进入21世纪,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的大形势下的中国正经历着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这也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文萍等人(2005)调查了北京等七个城市1080名青少年,并与黄希庭(1989)、黄曼娜(1999)等人的研究进行了历时性比较,结果表明了20多年来青少年价值观趋向更强调个人取向的方向发展,而且该取向正在由雄心壮志、奋斗进取逐渐向追求个人自我的舒适与快乐方面转变,这种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2.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价值观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价值观本身比较抽象,包含的内容复杂丰富。所以在研究上,有的学者从宏观上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整体研究,更多的是采用对价值观分类的方法来研究青少年的价值观。分类一般采取两条途径:一是按类型分为经济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人际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方法价值观、知识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恋爱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等等,有些研究把这些类型再进一步细化,且这种纵向细化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新时期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现状与特点”课题组对青少年的内在公正观、人权价值观、生态价值观、诚信价值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6,7]。二是按维度来划分,试图在整合个体、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基础上,以价值取向的视角对价值观进行分类,罗基奇(Rokeach,1973)从“行为方式”和“终极状态”角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英格里哈特(Inglehart,1977)提出了唯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价值取向,贝姆和罗德(Bem &Lord,1979)提出了合作-竞争价值取向,许志超与切尼迪斯(Hui&Traindis,1986)提出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施瓦茨建立在大量的文化样本基础上提出了普遍价值观的理论建构,以开放-保守、自我提高-自我超越作为高维度,下含环状结构的10个价值观动机类型的结构已经被大约70个文化样本认可。

从价值观的内容来看,包含丰富,没有哪个研究可以包含全部内容,因此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价值观或单一价值观的研究两方面。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完成学业和准备成家立业的阶段,所以职业和婚恋价值一直占主导地位。

价值观是一个观念系统,那么核心价值正处于整个价值观大系统中,且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因此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以来,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开始增多,但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内容、特点和意义的研究。对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是在2006年7月对2040名上海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归纳出大学生荣辱观思想状况特点,发现问题并有效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的研究。

3.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日益深入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在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迁,使社会价值从一元向多元转变,也深刻地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为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带来新的课题。

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变革产生着双重影响。因此党的十四大后,关于市场经济与青少年价值观的探讨成为20世纪末的主流,占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40%。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全球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文章开始陆续出现。21世纪后,网络时代的来临,大众传媒成为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青少年是大众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网络环境所构建的“虚拟现实”成为了构成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这其中既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导向。因此,近几年关于建构现代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研究在社会学、传播学领域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三、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展望

1.研究内容应向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机制转移

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性和功能性加以解读。一方面说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逻辑结构、本质规定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等相联系加以研究。虽然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探讨,但因为缺乏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讨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知规律与接受规律的理论研究,所以无法从科学角度遵行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目标明确、依据充分、效果明显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体系。因此,从心理视角审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探求其中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体系研究,应该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方向。

2.注意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初期以理论研究为主,既主要通过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将有结果提炼为系统的、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东西方价值观理论的提炼,二是思辨理论研究,三是理论经验总结。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此类文献最多。1998年以后,实证研究开始呈现上升,大部分文献使用量化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或引用修改国外的调查问卷或自己编制问卷,且对结果多数只是对问卷进行简单统计得出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重视质性研究方法在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故事内容分析法、学校公用课本分析法、投射测验、深度访谈等方法,使研究深度得到有力的保证。

3.提高研究对象的全面性

目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对象较狭窄,调查样本存在着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城市的汉族学生,并不能有效地代表全国青少年的主体。据中科院石勇教授的统计,调查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而如农民青少年、打工青少年、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研究非常之少。因此,将抽样范围考虑到各地区、职业、民族等多维度进行抽取,是非常必要的。

在青少年的不同亚阶段的研究也不够全面。从目前研究检索结果表明:研究大学生阶段(青少年晚期)的占总研究的80%以上。而对于中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不足20%,尤其是初中生(青少年早期)和中专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而青少年早期经历的心理社会发展上的同一性危机是影响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点,因此对青少年这一亚阶段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4.研究结果应以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机制为落脚点

目前的研究结果通常以思想教育的创新与改革为主要对策,结果过于简单,不能满足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在当今,北美乃至欧洲很多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比较多,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如英国在2007年1月公布了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计划,美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品格教育,并提出品格教育应积极促进核心价值的教授。新西兰、新加坡等提出了相类似的政策与计划,并且各国在实践中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上也做了大量探索(Gibbs&Earley:1994;Hitlin,S.&Piliavin,A.J.,2004)。西方的价值观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人格品质教育理论、关怀主义理论等多种教育理论,而且已经发展出了许多具体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技术,如价值观澄清、价值观辨析、圆桌时间、公正团体等。这些都对我国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应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促进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1]Robison J P,Shaver P R,Wrightsman L S.性格与社会测量总览[M].杨宜音,彭泗清,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849-850.

[2]Schwartz S H,Bilsky W.Toward a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550-562.

[3]董美乐.论当前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4—16.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5]Hitlin S,Piliavin J A.Values:Reviving a dormant concept[J]. Annual of Review Sociology,2004(30):359-393.

[6]许有云,岑国桢.在公正价值观上青少年学生公众观的一项研究—关于公正价值观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5(6):1334-1337.

[7]张剑峰,岑国桢.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关爱价值观影响因素上的公众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4):6-10.

【责任编辑鲁茗】

Statusand Prospectsof Research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of Chinese Teenagers

ZHAGN Fan-di,FAN Li-guo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The study of relevant basic concep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studied,and the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contents,value internalization,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hinese teenagersare sorted out in depth.On the basisof this,the future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contents,researchmethods,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teenagers’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explored.

socialism core value;teenagers;review

G 411

A

1008-3863(2011)01-0017-04

2010-10-28

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课题资助项目(10JDJNJD195)。

张凡迪(197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