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从《献疑集》的论证特色看章培恒先生的学术精神
2011-08-15姚婧
姚婧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从《献疑集》的论证特色看章培恒先生的学术精神
姚婧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以具体篇章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献疑集》的论证手法和学术态度,认为章培恒先生的这部著作表现出论证方法多样、内证与外证结合、寻找旁证、证伪对方论据等鲜明的论证特色,以及敢于大胆质疑权威、尊重学术领域的不同观点、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等客观、严谨的学术精神。
献疑集;章培恒;论证特色;学术精神
《献疑集》是我国著名学者章培恒先生积数十年功力而萃成的论文合集,收录了章先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有关古代文学考证与辨伪的学术文章近20篇,其中对古代文学的考证和探究体现了其鲜明的论证特色和严谨的学术精神。
一、《献疑集》的论证特色
《献疑集》说理充分、论证有力,分析问题条分缕析,层层剥茧,论证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引证材料详尽
《献疑集》搜集材料之广、对所论问题思考之深令人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受。作者每论述一个问题——哪怕是极小的问题——总是从各个方面提供资料,比如,写于1980年,长达40000字的《〈辨奸论〉非邵伯温伪作——兼论〈王荆公年谱考略〉中的有关问题》,即是一篇相当见功力的论文。文章针对清人李绂《书辨奸论后》和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认为收入《邵氏闻见录》的《辨奸论》乃邵伯温伪作而发,作者在文章开头便指出李、蔡谓《辨奸论》是邵伯温伪托,但二人并没有提出能够直接证明这一观点可信的任何证据,然后以极为丰富的材料和十分严密的论证对李、蔡所举证据逐一辨驳。由于《辨奸论》还见于张方平所作《文安先生墓表》中,苏轼所作《谢张太保撰先人墓碣书》也曾提及《辨奸》事,李、蔡谓此二文以及苏轼的另一篇《乞录用郑侠、王斿状》也为伪作,后世一些学者多执此说,并且以此为根据来做研究,章先生亦对此说在《辨》文中加以反驳,还补撰《苏轼〈乞录用郑侠、王斿状〉非后人伪造》、《张方平与欧阳修、韩琦、司马光的关系》二文进一步追根溯源,这对学术界的辨伪及探讨、争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本文中,章先生引用材料涉及领域极广,共涵盖52部书籍125篇文章,涉及人物147人。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讨论。
2.论证方法多样
在《献疑集》中,章培恒先生常常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及时代背景,把同一时代不同作者,同一作者不同时代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研究。
(1)内证与外证结合。在《李白的婚姻生活、社会地位和氏族》一文中,章先生注意到前人对李白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注释“与家中妻儿告别”不妥,因为原诗只是“别儿童”,并无“妻”,也无一字述及夫妻感情,由此引出对李白婚姻生活的探讨。他寻找内证,即李白写于与《南》诗同时代的《别内赴征三首》,指出在《南》诗中看出李白与妻子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可能已经离异,但是在《别》诗三首中则显出妻子与他的感情不错,由此得出李白在天宝初年的妻子已非原配。然后引入外证,魏颢《李翰林集序》所载李白一生中有三位妻子——许氏、刘氏、宗氏。他发现,魏所述李白“又合于刘”,“次合于鲁一妇人”,用的是特别的“合”字,而不是一般的“娶”字,因此他推断出这两位妇人与李白的关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婚娶关系,或者是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而写与许氏、宗氏两位妻子关系时,都是用的“娶”字,再佐以其他分析,他推断出《南》诗中遭李白指责的那位妻子,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许氏。
(2)寻找旁证。同样在《李白的婚姻生活、社会地位和氏族》一文中,李白娶许氏时间,章先生按《李太白文集》中《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自述时年三十岁,与许氏结婚已三年,据此考证成婚应在开元十五、十六年间。至于分手入京时间,本无确证。章先生却从同为“饮中八仙”的苏晋卒年这一点上,推断出李白入京时间不晚于开元二十一年这一下限。“饮中八仙”中苏晋的卒年,就为李白入京时间下限提供了有力旁证。
(3)证伪对方论据。在《关于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文中,章培恒质疑郭沫若《屈原研究》中关于屈原作品《哀郢》写作年代的论断,他把郭书中做论据支撑的王船山原文列出,认为王船山和郭沫若的观点并不相同。而当时学术界很多人在没有详加考证的情况下一味遵循郭说,认为是王船山主张将《哀郢》写作年代定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甚至有人“连王夫之对这问题是怎么说的还没有搞清楚,就已经在批评王夫之了”。章的这个发现澄清了学术界一桩公案。在此事例中,章先生用他人引用的论据反过来驳倒他人观点,用于支撑自己论点,这种“釜底抽薪”的论证方法可谓一针见血。
(4)类比。本书在论证过程中借助类比材料来说明问题的实例也有很多,类比对象与观点融为一体,毫不生硬。如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为吴承恩所作》文中,章先生提出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两部著作同名的现象,以此来证明吴承恩的《西游记》很可能并不是现存的百回本。同时,即使看别人的论证文章,他也是希望能够看到别人有有力的旁证。他认为鲁迅、胡适对《西游记》的考证,“如果没有有力的旁证来证明《淮安府志》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乃是百回本,也就无法确切地断定百回本《西游记》为吴承恩所作”[1]。
3.文章框架清晰,逻辑严密
《献疑集》中各篇文章论述严密,逻辑清晰,有条有理。每一篇文章都可谓是一个整体,有完整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框架,并且就每一部分单独来看,也都遵循这样一个框架。其阐述自己观点的文章脉络一般是:
首先,介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一些什么看法,然后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第二,就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可能性,逐一分析,逐条排除或者认可。
第三,引入旁证,细加分析。深入思考,给出自己的结论,并留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讨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文章上下衔接、内在逻辑非常连贯,如春蚕吐丝一般,实例也在文章叙述中娓娓引出,章先生的逻辑性、条理性实在令人折服。
4.于细节处见真章
章培恒先生的文章都非常注重细节,通过对细节的考据,不仅提出对旧有观点的质疑,也发掘出了许多证明新观点的论据。在《关于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作者注意到郭沫若先生文章中有一句这样不起眼的话:“(屈原)到了江南也不能安住……便终于自沉了”。在一篇考据性的文章中,大家关注的一般都是考据过程和结论,对这个描述性语句,特别是作为前提的描述性语句一般很少关注。但是章培恒先生就从这句不起眼的话入手,他指出这个郭先生作为前提事实的话,实际上只是郭的推测。章先生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着手,提出这句话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当然他也不盲目迷信《史记》,但他认为“若以为《史记》所载死因不确,因而另立新说,那就应举出确切的事实来证明屈原确是‘到了江南也不能安住’而自杀,但在郭沫若先生的著作中又没有举出任何这样的事实。”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章培恒先生的怀疑精神,不迷信传统,不迷信权威,但是如果要推翻以前的观点,一定要有充足而且确切的证据来证明。
二、章培恒先生的学术精神
1.敢于大胆怀疑权威
《献疑集》中几乎每一篇论文的观点都是对传统观点的挑战,正如其《自序》中说,“集中之作,都颇耗过一番心血,没有一篇是随声附和的”[2]。章先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传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很值得敬佩和学习。他在论证《辨奸论》非伪一文中,大胆质疑清代学者李绂、蔡上翔的观点。质疑郭沫若对屈原生平的论述,质疑《西游记》作者,质疑罗贯中生卒年,质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关于《封神演义》的创作。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大胆怀疑他人观点的同时,对自己的观点也是“疑之又疑”[3],对自己以前业已形成的观点一直在做深入思考,同时也希望后人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章先生并不希望做盖棺定论者,而是希望自己只是通往真理桥梁上的一颗石子。本书名为《献疑集》,实乃实至名归。
2.尊重不同的观点
遇到与自己相左的观点,章先生必定认真分析,不论对方是平辈还是晚辈,只要觉得对方论述有道理,他都同意和接受,或者修正自己原来的观点。如在《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中,虽然王长友的质疑未必完全正确,但是章先生承认是因为他自己“限于篇幅,对小注出于罗贯中之手未作任何论证”,因此肯定王的质疑“这是很合理的”。
3.严谨的治学态度
《献疑集》中章先生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和论据,但是他并不妄加定论,他明确表示“通过讨论,我们将会把问题搞得更清楚”,[4]即在没有其他充足的证据驳倒他的论点时,他的论点“暂时”是对的,一旦有支持其他论断的充足论据出现,他也留有认同该论断的余地。在《再谈<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年代问题——答张国光先生》一文中,他表明了自己的学术态度:“如果有文章很有说服力地驳倒了我的看法,我一定立即承认自己的错误,绝不拖延……我认为学术研究本是大家的共同事业,一种看法提出来以后,就由大家心平静气地来讨论。至于提出者本人,参加固然可以。不参加也没有什么不对,原不必为保卫自己看法而战斗。而反对这种看法的同志,也不必因为提出者没有答辩,就认为他已理屈词穷,急于要他‘修正’。这就是我对学术讨论的看法和态度。”章先生的这一段话直到现在对学术研究者都十分有帮助,学术不是个人的,而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平心静气地做学问。
《献疑集》之外,章先生还有其他多种著作。从先秦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从文学史到古籍整理,他都有所涉及,并且有着令学界瞩目的研究成果。章先生的每本著作都注重文献、注重实证、长于逻辑思辨的特色,体现出他——不媚俗、反旧论、立新说的“学术个性”。章培恒先生的这种“学术个性”[5],于广大学术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子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学术魅力。
[1]黄毅,许建平.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云南社会科学,2004(2):114-119.
[2]章培恒.献疑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3:1.
[3]章培恒.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6-19.
[4]章培恒,马世年.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章培恒先生学术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7(1):54-58.
[5]黄仁生.独树一帜的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学术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2004(1):167-174.
【责任编辑王立坤】
The Overlap an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M odernity——On M r.Zhang Peiheng’s Academ ic Spirits from the Demonstration Featuresof XianyiCollection
YAO J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specific chapters,the demonstrated methods and academic attitudes of XianyiCollection are analyz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Mr.Zhang Peiheng’smasterpiece represents vivid demonstration features including various demonstration,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monstration,looking for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and falsificating others’arguments,questions boldly authorities and respects different viewpoints,meticulous scholar attitudes and objective and rigorous academic spirits in the academic field.
XianyiCollection;Zhang Peiheng;demonstration features;academic spirits
I 206
A
1008-3863(2011)01-0009-03
2010-10-23
姚婧(1987-),女,湖南益阳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