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姚贾诗派研究综述

2011-08-15王景凤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诗风贾岛群体

王景凤

(临沂职业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7)

近二十年姚贾诗派研究综述

王景凤

(临沂职业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7)

中晚唐之际诗人姚合与贾岛友善,且诗风亦相近,故后世将二人并称为“姚贾”,并将二人之诗称为“姚贾诗派”。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贾岛的关注,自九十年代对“姚贾诗派”的研究也逐渐升温。梳理近二十年学界有关姚贾诗派研究成果,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对姚贾诗派研究的角度、方法和特点,进而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姚贾诗派;近二十年;综述

姚贾诗派在唐诗史中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流派。贾岛、姚合生前即享盛名,并在当时诗坛形成了一个以两人为核心的诗人群体。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贾岛的关注,自九十年代对“姚贾诗派”的研究也逐渐升温。翻检国内百余种社会科学刊物,不难看出,近二十年经过众多学者努力,对姚贾诗派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颇有深度的成果,历史上一些争论不明的问题经学者的论辩而渐趋明晰。这些研究成果从诗派的形成、诗派的创作风格、姚贾二人诗风的异同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下按照其研究角度分类加以略述。

一、有关姚贾诗派的确立及时代归属

姚贾诗派究竟确立于何时,到底归于中唐还是晚唐,学界一直对此持有争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姚贾诗派确立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许总先生《论姚贾体》[1]、张震英先生《姚贾定交考论》[2]、宋立英女士《论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3]、陈斐先生《〈众妙集〉、〈二妙集〉与姚贾诗派的确认》[4]。

其中许先生的《论“贾姚体”》一文将姚、贾视为一体,指出虽然就交游关系与审美取向的大体范围而言,姚贾向来被归属于韩孟诗派之内。姚、贾二人虽与韩孟诗派有较为广泛的联系,但因他们二人交往更为亲密,诗歌唱和更为频繁,所以相似的诗风,相投的趣味使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立于韩孟派之外单立一体。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姚贾诗派同韩孟诗派分途并形成独立一派的原因:一、同样清苦的人生处境及恬淡自安的心态使二人将人生意趣集中到诗歌创作上来。就创作态度而言,虽然贾、姚与韩孟诗派的孟郊、李贺等皆以“苦吟”著称,但姚、贾的“苦吟”同孟、李 “苦吟”相比是有区别的,孟、李诸人“苦吟”的精神实质在于借助诗的形式表达内心的不平之鸣,而姚贾的“苦吟”显然更多地集中于诗的本身,是将“苦吟”精神提取的最为纯粹的诗人;二、由于寒苦委顿的人生经历及对世俗有意识摒弃的心态,使贾、姚的诗歌创作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视界之中,正是这种狭窄视觉空间恰恰为二人诗歌艺术的启动提供了精密的艺术思维与敏锐的审美感悟的条件与契机;三、贾、姚对政治的逆反心态和在艺术上的调适心态,这与韩、孟、元、白诸人或始终关注政治、或发为不平之鸣的人生态度不同,这是衰世文人的典型心态,因而成为后世文人广泛崇拜与争相仿效的原因。张先生的《姚贾定交考论》对张宏生先生在《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一文中认定的姚贾相识时间提出了质疑,对姚合与贾岛定交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进一步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断定“姚贾初识应在元和五年贾岛入洛游赵期间,地点在河北道相州。”并进一步肯定了姚贾定交的历史意义,“姚贾定交是中晚唐诗坛上的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当二人探讨罢诗歌从同一个书斋走向京城,奔向未知的前途时,便标志着一个年轻的独具特色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对后世诗坛将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集团开始形成和崛起”。宋立英女士《论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对姚贾的时代归属进行了重新认定。古人将姚贾既有划归于中唐也有将其归于晚唐,而现当代人文学史中姚贾时代归属大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将其看作韩门弟子归于中唐;二是基于姚贾的生活时代及影响置于晚唐;三是认为是由中唐向晚唐过渡的“枢纽人物”。宋女士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姚贾的分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研究时代归属的两个依据:一是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二是诗风形成于何时。文章对姚贾生活的时代、交游情况及诗风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二人虽跨中晚唐两个时期,但贾岛的苦吟与奇僻诗风和姚合的“武功体”都是在中唐时期形成的,同时贾岛、姚合影响下的诗风并非是晚唐诗风的主流,因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贾岛、姚合理应作为中唐诗人来研究。陈斐先生《〈众妙集〉、〈二妙集〉与姚贾诗派的确认》对姚贾诗派的确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由于姚、贾在北宋及南宋前期声名不彰,加上流派理论尚未成熟,此时的姚、贾类比多零碎而随意。作为 “江西诗派”对立面出现的“永嘉四灵”,有着明确的流派意识,他们奉贾岛、姚合为宗,将姚、贾一派作为师法对象。“四灵”之一的赵师秀通过编选《众妙集》与《二妙集》以直观呈现的方式完成了唐诗史上姚、贾诗派的首次确认。 “四灵”之后,“姚贾”并称逐渐取代“郊岛”并称流行开来,甚至出现了“举世纷纷学姚贾”(刘克庄)的局面。

这四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姚贾诗派的确立。许先生从他们的人生处境、人生经历和创作态度以及心态方面阐述了姚贾诗派有别于韩孟诗派并自成一派的原因。文章角度新颖,见解深刻,但将姚贾作为一体分析时,似乎对姚合在某种程度上论述不足,同时在风格上也未能进一步延伸。张先生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较好地理清了姚贾定交的时间、地点,弥补了一些学者的不足,发前人所未发。宋女士通过对姚贾分期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二人生活的时代及诗风形成的时间,明确地将姚贾归于中唐。文章分析入微,对姚贾的时代归属给予了进一步的确认。而陈先生则通过对“四灵”师法对象的研究和“四灵”之一的赵师秀编选《众妙集》与《二妙集》,完成了唐诗史上姚、贾诗派的首次确认。

二、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

姚贾诗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必定有其整体的风格,对于姚贾诗派诗歌整体创作风格进行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两篇,周衡的《姚贾诗派简论》[5]、覃琳琳女士《姚贾诗人群体的诗歌艺术探究》[6]。

周衡的《姚贾诗派简论》一文主要论述了姚贾诗派是继中唐韩孟、元白两诗派在元和以后逐渐消歇时出现的重要文人群体和诗歌流派。姚贾诗人群体幽居的生存状态、在科举和仕途上过多的苦难体验使其最终选择了诗歌为其价值依附,苦吟成为其创作态度,在诗歌的形式上脱离了元和诗风,五律是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以表现人生的失落、社会的阴暗、自然的幽静为创作主体,在审美风格上表现为“清幽冷僻”和“清新闲婉”。覃女士《姚贾诗人群体的诗歌艺术探究》一文对姚贾诗人群体诗歌艺术风格进行了探究,认为“五律是姚贾诗人群体标志性的创作体式”。姚贾诗人群体诗歌的共同风格:一、意新语工是姚贾诗人群体的诗歌语词特征。在用字特性上姚贾诗人群体不类韩孟诗人群体好用或险僻生硬或奇幻的词语来表现矫激的情感,清淡雅洁而又凝炼精奇是其主要的亦是独特的语言风格。二、淡言深情是姚贾诗人群体的抒情特征。作者不苟同以往 “姚贾诗人群体往往被认为诗歌缺乏情感”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是冷眼而深情”,“深沉的情感在压抑的状态下抒发”,因而“姚贾诗人群体是一个敛情诗人群。”三、研情比象是姚贾诗人群体诗歌的意境呈现。情与景作为意境之二端,它们的关系往往是从对峙走向融合,姚贾诗人群体造境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去寻觅表达这种情感的物象,与物象与心灵的双向交流中营造出心物和谐的意境。姚贾二人艺术的重要缺陷在于其诗歌缺乏变化,表现为诗歌意象、句式、诗意的雷同和格式化。

这两篇文章对姚贾诗派创作风格的研究,没有停留在诗歌创作的表面,而是深入到诗派成员的具体创作中,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禅宗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探究其诗歌风格及成因,使得出的结论客观而具体。周文条理清晰,但侧重于姚贾诗派的生存状态,其他方面展开不足。覃女士的文章深入细致地揭示了姚贾诗人群体的艺术特色,感受细腻,分析入微,对姚贾诗人群体的诗歌艺术特色把握到位,显示出对姚贾诗人群体诗歌精深的体悟。

三、姚、贾诗风的异同

姚合、贾岛二人虽属一个诗派,但二人由于人生经历的差异,所以诗歌风格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对姚、贾二人的诗风异同进行探讨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篇:尹占华先生《论郊岛与姚贾》[7]、张宏生先生《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8]、谷玛利女士《姚贾诗异同论》[9]、刘宁北女士《“求奇”与“求味”——论姚贾五律的异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变》[10]、胡遂女士《贾岛姚合诗风成因初探》[11]、张震英先生《论姚贾与张王》[12]。

其中尹先生的《论郊岛与姚贾》一文,首先追溯了二人并称的起源,认为将二人并称“始于南宋赵师秀选贾、姚诗为《二妙集》,后人评‘四灵’,遂将姚、贾并称”。同时认为“二人很难说是谁学谁。”姚、贾二人虽共有擅长五律写景、意境清僻、描写琐细的风格,但二人在诗风上又有差异。一在写景上:贾诗写景于清幽之中透露着一丝凄凉的冷气和恐怖之感,诗中基本不写“我”,多为“无我之境”;姚诗写景不乏清丽平易,诗中多写本人的活动,多为“有我之境”。二在语言上:因二人与韩孟、元白两大诗派的关系不同,所以贾诗有韩派诗人“尚奇”的特点,有意以拙求奇;姚诗平淡浅显,有白居易“俗”的特点。张宏生先生的《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首先讨论了姚贾二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二人初次相识的时间与地点。其次对“姚诗学贾”的成说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与其说姚学贾,不如说二人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更恰当些”。再次则着重讨论了姚贾诗风的异同。姚贾二人诗风上的共同特色是:“诗中多以描写琐细的日常生活为主,注重对主观感受的抒发,推崇苦吟,重视字句的锤炼,多善用五律”;姚贾诗风的差异是:二人诗歌“在意象的选择和风格的表现上,却又很有不同”,“贾岛的诗歌,往往喜欢表现一些人们不大注意却有些希罕、幽僻乃至怪奇的意象”,与“贾岛相比,姚合作品中所表现的主要是一些常见的意象。”文章对姚贾二诗风异同的研究深入细致,但认定二人初次相识的时间与地点则有失考察、证据不足。谷女士《姚贾诗异同论》主要就姚贾诗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姚贾相同之处在于均缺乏丰富的内容,并且二人皆擅长作五言律诗。而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在诗作内容上,姚合诗作多表现闲适生活、恬静心境,给人出一种平和闲静之感;贾诗则常言愁苦凄寒,诗中常常蕴含着一种不平之气。其次在审美趣味上,姚诗多倾向于平和闲静,贾诗喜欢描写怪奇衰败的意境;在诗歌风貌上,姚合诗歌的风格则主要以“浅近清新”为主,贾岛则开创了“幽奥寒瘦”的诗风。文章条理清淅,但新意稍嫌不足。刘女士《“求奇”与“求味”——论姚贾五律的异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变》首先对张宏生先生《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流响》中有关姚贾的异同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补充,认为姚贾二人虽然都注重苦吟,但在创作旨趣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贾岛的五律注重宣泄内心的孤介奇僻之气,偏于“求奇”;而姚合五律则更多地流露沉潜和品味普通人生的闲适意趣,重在“求味”。贾岛诗歌“求奇”的特色显然是受韩孟诗派求奇尚怪倾向的很大影响,诗中表现的是不平则鸣的寒士精神。而姚合的“求味”显然受白居易、张籍的影响,于五律创作中呈现出与白居易、张籍相似的艺术旨趣,表现的是一种安闲自适的意趣,但所不同的是“因受贾岛苦吟影响,改变了白居易、张籍等人五律语言过于流易的状态,创造出以雕琢求意味的表现路数。”胡女士《贾岛姚合诗风成因初探》主要探讨了姚贾诗风的成因及二人诗风的异同。认为姚、贾虽因交谊密切、诗风类似而被后世并称为“姚贾”,但因个人经历、师友传承、性情等方面原因,二人诗风是同中有异的,异中有同的。论意趣,二人都标举“清高”,但贾诗多“求奇”,姚诗则多“求新”;论意境,两人都爱写静境,但贾诗幽深孤寂,姚诗幽淡自然萧瑟;在抒写襟怀上,都好抒写淡泊情怀,但贾诗清苦,爱言穷愁;姚诗清闲,爱言疏懒;同是受佛教禅义的影响,贾之影响在深层,终身衲气不除,枯寂禅味每流;姚之影响在表层,他只是作为一种风雅的点缀,其主导思想还是以儒为主的。张震英先生《论姚贾与张王》一文认为“姚贾”在诗歌创作风格上均有通体“雅正”的特色和“苦吟”的创作态度,但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在具体诗歌创作中,风格又有差异,贾岛的诗歌作品有一种“孤介不平之气”,表现为“古雅“的风格,姚合的诗歌作品有一种 “平淡冲和,从容不迫之气”,表现为“闲雅”的风格。

以上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姚、贾二人的诗风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对二人诗歌的相同之处看法大同小异,普遍认为二人诗歌内涵、创作体式和创作态度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对于二人诗歌的不同之处,则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是从二人诗歌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审美趣味、诗歌风貌、创作旨趣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特别刘女士的文章观点独到,分析透彻,不囿于成见,发前人所未发,对姚贾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好的启示。

四、对姚贾诗派流变的研究

贾岛、姚合生前即享盛名,并在当时诗坛形成了一个以两人为核心的诗人群体。姚、贾身后,学习、追效者依然络绎不绝。对诗派的流变进行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张宏生先生《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刘宁北女士《“求奇”与“求味”—论姚贾五律的异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变》、张震英先生《姚贾与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嬗变》[13]。

其中张宏生先生 《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文章最后论述了姚贾诗派的流变,晚唐五代和南宋诗坛对姚贾的接受。张先生的文章颇有新意,并对传统的一些说法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别有创新的理解。首先,张先生依据晚唐诗人师承姚贾诸方面的事实,指出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将姚贾分为两派考察,一派学贾岛,一派学张籍,确有见地,但认为李说由于拘泥于两派之说,而忽视了姚贾二家诗风本来就有相互沟通、相互渗透之处,李说在解释起来仍有不妥之处,将姚合列于张籍一派的“升堂”也不准确。张先生认为以此派的诗风标准及姚合的诗名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使认为姚合是此派之‘主’,也不为过”。进一步说,凡是李氏所云贾派中“有张之风者”,皆可以视为是对姚合的学习。因此晚唐五代的近体诗是“笼罩在贾诗风之中。”其次,在谈及姚贾诗风对南宋诗坛的影响时,认为南宋江湖诗人对姚贾的学习是带有普遍自觉的群体意识。江湖诗派在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看到明确的诗风导向,并且在创作中群体活动非常突出,所以学习姚贾诗风的规模和程度也是晚唐五代所不曾达到的。文章最后认为“姚贾一派得到后人接受的本质”是因为“这一流派在形式上的追求给后人的启发很大”,而且“姚贾的追随和学习者,大多才气不大。”刘女士《“求奇”与“求味”——论姚贾五律的异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变》一文在探讨了姚贾诗风异同的基础上,对姚贾五律在唐末五代流变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唐末五代诗人对贾姚的接受体现了独特的艺术取向,他们学习贾姚的苦吟态度,但在艺术旨趣上则偏向姚合而远离贾岛,形成了苦吟与 “求味”旨趣相结合的创作格局。”张震英先生《姚贾与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嬗变》一文认为“姚、贾及其追随者以自己的方式续写了山水田园诗歌的传统。宋以后,随着姚贾诗风的广泛流传和人们对有唐一代诗歌全面审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诗论家将姚贾二人视为王孟韦柳山水田园审美主题的继承者而相提并论。”并总结了姚贾田园诗风格新变的趋势:“以五言律诗为载体,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山水田园审美主题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变革,具体而言,姚贾二人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的新变趋势主要表现为由写景诗向咏物诗靠拢、由田园诗向庭院诗转型、由浑融完整到有句无篇、由开阔自然走向局促雕琢、由情实相应到以意为景等方面。姚贾诗风不仅独擅晚唐,在宋以后则更加光大其道,宋晚唐体、九僧、江湖、四灵等均师法姚贾,以姚贾五律为写景正宗”。

这三篇文章都注重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索诗派对后世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刘女士主要从艺术旨趣方面探讨了唐末五代诗人对姚贾的继承和发展,所得结论较好地反应了晚唐五代时期的流变特征,但晚唐五代的诗风与师承关系复杂,若以此总括整个晚唐五代时期对姚贾诗风的传承趋势,似稍嫌不足。张宏生先生则主要从姚贾与后世诗风的关系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文章视野开阔,特别是对晚唐五代以及南宋诗坛对姚贾的接受问题的提出,这在姚贾研究中首开先河,见解很有新意,富有启发性。张震英先生则从山水田园诗方面探讨总结了姚贾田园诗风格的新变,从而论证了姚贾诗风不仅独擅晚唐,在宋以后更是大光其道。视角独特,富有新意,大大拓展了姚贾研究的空间。

五、对姚贾诗派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之,近二十年可以说是姚贾诗派研究成果颇丰的阶段。这阶段对姚贾研究呈现出热点突出、论析渐趋深入的特点,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姚贾定交、诗风异同及在后世的流变和影响等,其中以张震英先生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诗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从而得出了一些全新的认识。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总结与回顾,我们对姚贾诗派未来研究或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对姚贾诗派的研究仍处于一个较薄弱的状态。二十年时间,只有二十多篇文章,同对二人单独研究相比明显不足,同时虽然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深层次的研究开展不足。如对诗派的整体风格和艺术特征还需要进一步深层次的探究,论及姚贾诗派在后世的流变时,多数学者对其在晚唐和宋的流变关注较多,对在明、清两朝的流变关注较少,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在这方面能加大研究力度,同时也希望更多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二、慎重地对待历史资料。面对繁杂的历史资料,历代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甄别,但一些学者因资料拥有不足或自身研究的需要,对资料的运用较为轻率,容易贻误后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复辩别,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真实。三、扩大研究视野。这些研究成果微观的较多,宏观的把握较少,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姚贾诗派的研究要放到中唐、晚唐的社会背景下,从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角度正确把握诗派诗歌风格的形成,在论及对以后流变时更要注意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姚贾的接受。

因此,我们相信姚贾诗派研究还是个尚待进一步开拓、大有可为的领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更多学者对姚贾诗派的关注,对姚贾诗派的研究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1]许总.论姚贾体[J].中国文学研究,1995,(1).

[2]张震英.姚贾定交考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宋立英.论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J].学术交流,2006,(4).

[4]陈斐.《众妙集》、《二妙集》与姚贾诗派的确认[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周衡.姚贾诗派简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6]覃琳琳.姚贾诗人群体的诗歌艺术探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

[7]尹占华.论郊岛与姚贾[J].文学遗产,1995,(1).

[8]张宏生.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J].文学评论,1995,(2).

[9]谷玛利.姚贾诗异同论[J].苏州大学学报,1998,(4).

[10]刘宁北.“求奇”与“求味”——论姚贾五律的异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变[J].文学评论,1999,(1).

[11]胡遂.贾岛姚合诗风成因初探[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

[12]张震英.论姚贾与张王[J].社会科学家,2006,(5).

[13]张震英.姚贾与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嬗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4]张震英.二十年贾岛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5]张震英.二十世纪姚合研究述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6]沈文凡,周非非.唐代诗人姚合研究综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I207.22

A

1008—3340(2011)03—0067—04

2011-04-12

王景凤,女,山东省临沂市人,临沂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诗风贾岛群体
“推敲”一词的由来
贾岛寻医记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学苑诗风
贾岛推敲
贾岛推敲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