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56例临床分析
2011-08-15肖建国刘娓玉施文杰
肖建国 刘娓玉 施文杰
有文献报道由药物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约占全部肝功能衰竭患者的10%~52%[1]。本文对5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06年~2010年我科收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56例,男性23例,女性33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6.4±17.8岁。诊断标准:(1)发病前1~8周或1年内有明确用药史;(2)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3)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4)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病理和临床表现;(5)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异常或黄疸,部分原有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脂肪肝或血吸虫病性肝炎患者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6)停药后临床表现在数天内消失而转氨酶在1周内下降大于75%;(7)偶然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凡具备上述第一条,加上第2~7条中任何两条者即考虑为药物性肝炎[2]
二、检测方法 采用日本OLYMPUS AU 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试剂来源于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AV、抗-HCV、抗-HDV、抗-HEV、抗-EBV、抗-CMV(试剂来源于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采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HBV DNA和HCV RNA(试剂来源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欧蒙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有关抗体。
三、观察指标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查阅患者住院病历,记录服药史,对其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病原学标志物等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一、临床表现及分型 根据国际药物性肝炎分型标准[3]分为三种类型:(1)肝细胞损伤型41例(73.2%),表现为乏力、厌食、发热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胆汁淤积型10例(17.9%),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腹痛、血清总胆红素升高;(3)混合型5例(8.9%),兼有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的临床表现。
二、导致肝损害的药物 在本组56例患者中,导致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主要为治疗关节炎和皮肤病的中草药和中成药18例(32.1%),抗结核药14例(25.0%),患者均为联合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生素9例(16.1%),主要为喹诺酮类药物、抗真菌药及大环内酯类;其他有他巴唑、辛伐他汀、非诺贝特、环磷酰胺、卡培他滨、洛汀新、奥美拉唑、柳氮磺胺吡啶、去痛片等。
三、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 本组病人在用药后发病时间最短5天,最长4个月,其中39例(69.6%)在2~4周内发病。
四、原有肝病对肝损害的影响 本组56例患者中HBsAg阳性者9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1.8%);脂肪肝者12例(21.4%),无肝衰竭病例发生。
五、疗效及预后 本组56例患者诊断后立即停药,给予护肝对症治疗,治愈55例(98.2%),死亡1例(1.8%),死亡原因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讨论
药物性肝炎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的医源性肝脏疾病[4]。肝脏在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清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药物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中毒性肝损伤和特异质性肝损伤。前者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与药物剂量有关,具有可预测性,代表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后者为药物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肝损伤。这与药物剂量无关,具有不可预测性,其潜伏期长。另外,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很多,包括药物本身的因素、个体因素、基础疾病的影响、性别和年龄、药物的疗程、剂量、给药方式及联合用药的影响、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等[5]。
本组资料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涉及的药物几乎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中草药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抗结核药物和抗生素。中药包括中草药及中成药,而欧美等国家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药物为解热镇痛药及抗生素[6],但我国等亚洲国家则中药致药物性肝损害占很大比例[7]。在日本的调查研究发现,保健品、民间偏方及传统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比例在不断增高[8,9]。中药引起肝损伤的比例高于抗结核药物及抗生素等其他药物,与我国应用中药广泛且一直误认为中药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低,使用相对安全有关,提示在弘扬传统医学的同时,必须对中草(成)药可能出现的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且抗结核药多需要联合使用,增加了肝损害的危险性。因此,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也大幅上升。同时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部分抗生素的滥用,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等的应用增多,时间长,加上部分患者易感性均是肝损伤的主要原因。
本组资料中女性(58.9%)多于男性,50岁以上占67%,说明女性患本病的可能性大,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稍高于男性,亦可能由于男性肝微粒体内的药酶活性略高于女性。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能力减弱,微粒体酶系统活性降低、肝血流减少等原因造成中老年患病率增高。本组资料中,同种药物导致肝损害发生的时间不一,可能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异常和过敏特异体质有关[10]。
药物性肝炎一般预后较好,只要早诊断,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大多能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病例可出现不可逆的肝损害、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后果严重。
[1]LARREY D,PAGEAUX GP.Drug-induced acute liver failur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17):141-143.
[2]KAPLOVITZ N.Drug induced liver disorders implication for drug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J].Drug Saf,2001,24:489-490.
[3]BENICHOU C.Criteria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orders[J].Hepatology,1999,11(6):272-274.
[4]姚光弼,陈成伟,马洪年.药物与中毒性肝炎[M].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8.
[5]姚光弼.药物性肝炎[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339-342.
[6]CHALASANI N,FONTANAR J,BONKOVSKYH L,et al.Causes,clinical features,and outcome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in the United States[J].Gastroenterology,2008,135(6):1924-1934.
[7]NORRI SW,PAREDES AH,LEWIS JH.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in 2007[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8,24(3):287-297.
[8]三藤留美.後藤三枝,刘荣有.药物性肝损害的现状与流行病学[J]. 日本医学介绍,2006,27(6):242.
[9]TAKIKAWA H.Recent status of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J].Hepatol Res,2009,39(1):1-6.
[10]黄宁,吴万春.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