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2011-08-15刘雅斌

关键词:中职职业高职

刘雅斌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刘雅斌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我国,社会观念、就业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自身内部因素的限制,一直制约着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采取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政府统筹管理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推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对策措施,来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遇到的不能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制约因素;对策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作出的积极回应,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类型、规格和层次结构上实现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成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使其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内部因素的限制,一直制约着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成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1.观念滞后,认识偏差

对职业教育缺乏真正了解和清楚认识以及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情有独钟,致使不认同甚至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至今尚未根除,形成了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和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因认为高职教育不入流,很多家长不希望、不愿意子女报考高职院校;而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念遗留,也使得中职学生对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认识发生断裂,缺乏继续深造和提高的内在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促生的“普高热”,导致中职生源数量和质量下滑,连带影响高职的发展。

2.市场失真,制度失范

就业市场需要不同类型、层次和规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但现实状况却是,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规格和条件要求上一味追求本科或其以上的高学历,许多中高职生被排斥在“高门槛”之外,地位尴尬,就业困难。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健康发展。

3.体制不顺,管理脱节

管理体制的不顺畅、相脱节,也是造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直接衔接不利的重要原因。在全国层面,高等职业教育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归口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由教育部职教司归口管理。在地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或行业管理的体制,而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在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少有作为。如此,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缺乏协调,各自为战就不可避免,出现“教”、“考”差距过大、培养目标不一致等脱节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4.招考不利,政策缺陷

招生考试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措施。虽然政策上允许中职学生在专业对口范围内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但这本身就有身份限制色彩,致使大多数中职学生失去了继续深造提高的机会。而主要采用的“3+X”的高职招生考试形式,又明显缺乏“职业性”特征,存在着考试科目与中职学校开设课程脱节、过分偏重文化课考核等问题,既影响高职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又严重影响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办学目标发生偏离,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招生政策的不足和缺陷,现实中的招考不利,是影响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主要症结之一。

(二)内部因素的限制

1.培养目标衔接不明

中职、高职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二者之间存在着基础与提升的关系,“高职教育应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体现出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1]。因此,高职生应当比中职生具有更宽的知识面、更精深的理论和更熟练的技能。但事实上,一方面,高职教育存在着“职业性”不明显的弊端,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不如中职教育,对中职教育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而另一方面,中职存在的“三轻三重”即“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导致中职学生知识面窄,理论基础薄弱,升学后也很难适应高职本身应有的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衔接不明晰甚至出现错位,严重影响着二者在许多方面的有效对接,成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诟病。

2.专业设置对应度低

专业衔接应当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机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中职学校开设专业种类繁多,而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相对较少,二者之间宽窄不一,且实际上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很少考虑中职向上延伸和提升的需求,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并按照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需求去考虑专业设置特别是与中职教育在专业上的衔接。这使得专业对口招生政策大打折扣,中职许多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应或相近专业的高职院校继续进行学习,渴望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社会对一些专业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被虚化。

3.课程衔接科学性差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2]。课程衔接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分工、科学整合并相互承接,避免重复浪费。但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在根本上摆脱学科中心型模式的影响和专科课程是本科课程“压缩型”的束缚[3],中职课程开发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而高职课程又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科学性差。因此,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雷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教材同一化,技能实训课倒挂,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应关系不紧密等影响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现象必然大量发生。

4.衔接模式重外延轻内涵

学制衔接是一种形式衔接、外延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以“五年一贯制”为代表的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包括以浙江的“3+2”、上海的“3+3”、四川的“4+2”等模式为代表的分段式衔接模式。一贯制衔接模式基本上能够对中高职衔接进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注重衔接的内涵。而实践中主要采用的分段式衔接模式,较为注重的是形式上、外延上的承接和转换,而对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衔接等重视不够,轻忽了衔接的内涵要求,且存在学制不统一、不同类型的中职生获得同一学历所需要的时间存在差异等问题,致使高职教学难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实际需求,降低了教学效能。

5.中职自身存在衔接障碍

“中、高职衔接是学习规律的要求,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4],但是,中职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了制约衔接的障碍因素。如对高职认识不足,部分中职学生还有“上高职不如早就业、早上岗、早挣钱”的思想;中职内部教学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不高,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知识掌握不牢固,无力应考,即使升入高职也不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缺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能力;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方面与高职不相适应或冲突、重复,不利衔接。

6.高职自身不足明显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是经“三改一补”方式所建,故而某些不足从它们成立时起就相伴相生: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并未因变成高职而及时转变,职教特色不突出;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实训教学严重受限;实训教师缺少,“双师型”教师缺乏等等。自身发展的不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不明确,缺少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相比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既无明显的技术技能优势,也无高实力的理论水平,适应性、竞争力不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高职要想真正成为“中职向上发展的教育层次”[5]就仍然比较困难,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很难得到提升。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终身教育理念为职业教育拓宽了发展领域,并“在影响教育系统各层次和所有成分的改革计划中成为一项积极原则”[4]。应当巩固、强化终身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以终身教育思想办好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的继续提高、个性发展和职业选择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全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和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现代教育观念,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各级人民政府更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健全法律和政策体系,建立政府统筹管理体制

应从政府决策入手,采取政策手段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更要注重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加快教育法制进程,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严格贯彻执行,避免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相反的导向作用。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权威机构,以消除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沟通不畅等体制上的弊端,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在学分互认、资格认证、办学资格和教学管理上指导、协调各方面矛盾,在微观上指导职业院校办学,做好投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招生考试等方面的统筹规划”[6]。如此,“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一致,有利于及时调整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7]。

(三)推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

五年一贯制高职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其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是能够“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中、高职这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6],兼顾和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的训练,避免或减少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雷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有利于选拔优秀生源,缓解中职分配压力。这种模式从源头上实现了中高职的有机衔接,“也符合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为三年以上的要求”。[6]

(四)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应当调整现行的招生政策,通过对口升学、保送、推荐等途径和方式,较大幅度提高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以体现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的中高两个层次的有机衔接”[6];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应当加快实施、大力推动形成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步伐与进程,扩大单独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的范围,给高职院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赋予企业入学推荐权;省级人民政府组织高职教育入学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以中、高职之间突出职业技能衔接的思想为指导,将高职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相结合;考试时间应合理安排,可提前介入、提前操作对口招生录取工作,避免考试与实习、就业之间的冲突。

(五)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中职、高职的课程设置都应以培养、提高职业能力为最终指向,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等都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重新组合,以统一的课程标准来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既具有连续性又体现发展性。故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中心型模式和“学科本位”课程观,代之以“能力本位”课程观,贯彻“多元整合”思想,突出“能力中心”地位,指导、统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

(六)沟通联系,交流配合,建立中高职联动机制

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是造成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错位的原因之一。因此,极有必要提倡和推动中高职院校间的联系与联合,“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6]。一方面,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二者开展多形式联合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中、高职院校应主动接触、来往,了解和掌握对方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和改革,及时调整,协调分工,做到主动对接。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保障

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基本方向。应当采取继续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高等学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教师实践;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实践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等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要注重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三、结语

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实现有机的衔接,衔接的更高层次和阶段,应当是从注重形式衔接向注重内涵衔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衔接不畅的教育形式,以共同的培养目标为指向,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在中高职之间进行整体设计、重新组合、统筹安排,分层次、相联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在这个意义上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决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相加,它不仅是形式上的承接,更重要的是内涵上的实质结合,其目的是优化配置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充分运用,发挥其办学优势,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路径和搭建平台。

[1]徐静鏐,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

[2]高原,曹晔,马四顺.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3).

[3]苏婉婷,刘奕.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12).

[4]刘春生,张存群.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理论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

[5]董绿英.制约中高等职教衔接的几个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6]李庆原,董绿英.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对策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7]钱丽欣.北京市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2,(9).

Solutions to the Factors that Limi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Ya-b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idal of current world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s to perfect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In our country,the social concept structure,the employment market and so on external environment's influence and the raise goal,the specialized establishment,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o on internal factor's limit,has been restricting the effective engagement betwee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e should take the perfec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ystem,the reform test enrollment system,and so on multiple countermeasure measures to solve the major issues,and to promot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s health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Middle and Higher Levels;Engagement;Restriction Factor;Countermeasure

DG640

A

1008-7966(2011)04-0148-03

2011-05-23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GG0069)

刘雅斌(1969-),男,吉林农安人,经济法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从事经济法学、宪法学和职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曲占峰]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