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高负债面临的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1-08-15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政绩负债办学

金 花

(淮阴工学院财务处,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为适应高等学校大众化办学的需要,高等学校开展规模扩张办学方式,但政府投入又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不足与高校事业发展对资金强烈需求的矛盾正在加剧。为缓解这一矛盾,高校依靠负债办学成为必然选择。当然,适度的举债解决了高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学校发展培育后劲,但是如果过度举债,就会影响到高校以后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开支,有碍于高校可持续发展。据有关专家称,如果按严格的财务制度进行核算,我国大部分高校已陷入财务困境。高负债高校群体应该如何偿还银行贷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 高校负债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变革,变革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九五”期间的全国高校数通过合并重组由1054个下降到1041个,但在校生由1995年的290.8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556万人,上升91.2%;2001年又上升为719万人,上升29.3%;2005年在校生人数达到2300万,上升220%。截止到2011年10月,我国在校生人数达到2134万,虽有所下降,仍位居世界第一。

高校负债融资促进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2007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中提到:2002~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占地面积从112万亩增加到212万亩;教学用房从1.2亿平方米增加到2.7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617亿元增加到1424亿元。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建设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高校负债融资在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今后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负债达5000亿元。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刘力云近期在接受《新闻纵横》编辑马文佳专访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到2010年底,全国一共有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有地方政府性债务,大致金额是2634.98亿元。回顾近10年的高校发展模式,从2000年开始,一座座华美壮观的大学城建成,一些高校也因此深陷还贷泥潭。

2 高校负债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国家拨款过少

大学的发展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政府都有补贴和投入的责任。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已日益凸显。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虽然从2002年的3%增加到2007年的3.1%,但五年期间只增加了0.1%。2011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这个比例低于4.9%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的4.1%,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1%。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对公办高校按学生人数增加同步核拨事业经费,影响了许多地方高校的持续发展。为此,高等学校只能自力更生,走举债发展的道路。

2.2 高校盲目扩张

伴随着扩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扩建。一些地区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抓住机遇大规模兴建大学城。新校区建设动辄数亿资金,一个大学城的建设更需数十亿或数百亿,依靠政府投入或高校收费来解决确有困难,利用常规的资金积累需要很长时间,必然会采用负债融资办学模式。扩招确实需要高校加大对院校软件和硬件的投入,但也助长了高校“贪大求全”的浮躁风气。一些高校忽视了“特色办学”和“优势专业”,不顾校情,也不顾社会需要,把目标锁定在“打造一流学校”上。这种盲目性往往造成高校专业设置、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结构性不平衡。

2.3 管理体制不健全

多年来,高等教育的管理是以上级政府为主的纵向约束,高等学校只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国家集兴办者、投资者及管理者于一身,高校以完成上级的计划、任务为目标。由于高校投资主体不明确,校领导既不是所有者,也不是出资人,且实行任期制。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领导会在自己的任期内选择多办事多借钱,对贷款风险认识不深,还贷责任意识不强,新上任的领导不愿或承担不起巨额债务。高校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其资产又不能作抵押和担保,一些贷款无法顺利落实,要想顺利借贷资金,学校和银行必须采取一些通融办法,甚至弄虚作假。所有这些必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2.4 高校领导政绩评价机制不完善

领导政绩评价应坚持的实绩与成本并重的原则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去。对政绩的评价没有引入成本分析,没有把发展的成本高低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之一,也没有正确评价政绩带来的现实成效与长远影响,我们看到的只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这种扭曲不良的政绩观,并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政绩。在高校,一旦在办学的过程中欠下巨额债务,相关领导也不必付出多大的政治和经济代价。甚至一些高校领导存在短期行为,只顾眼前政绩,忽略长远发展,为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不惜贷款数亿甚至数十亿来实现自己任期内的目标。再加上有些领导缺乏风险意识,这都是导致高校负债规模不断增长的驱动力所在。

3 化解负债对策

综上分析,高校处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承担着为国家、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所以客观的分析负债背景,以“科教兴国”的战略眼光,来审视高校化解债务的对策,更具有现实意义。

3.1 政府理应承担化债的责任

目前,政府已从资源配置着眼,加大投入高校基本建设支出。除用财政资金安排正常项目外,还要承担起高校在跨越式发展中所使用银行贷款的还贷责任,否则学校将长期受制于偿还贷款压力的困扰,无暇顾及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规则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现阶段高校资源配置标准,在各院校制定好近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科学论证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办学特色,对学校教育资源匹配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核定各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对办学资源超标的,鼓励老校区置换,筹集建设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化解负债风险。对办学资源不足的,制定填平补齐规划,加大投入,确保教学质量。

3.3 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尽早制定《教育经费投入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并落实政府承担教育的责任,建立科教投入稳定增长、合理使用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 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成本进行测算,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生均成本核算与评价机制、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促使高校树立经营理念和成本观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5 强化领导绩效考核、坚持实绩与成本并重的原则

对绩效考核一定要引入成本分析,不仅要看取得的政绩,还要看为此付出的投入和代价,把发展的成本高低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之一,正确评价政绩带来的现实成效与长远影响,避免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促进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绩。让无风险意识的领导者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和经济责任。

3.6 学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学校后勤产业化、捐资助学和联合办学等都应是高校筹措资金的渠道。学校后勤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后勤产业的经营效益和盈利能力;积极与国外大学建立联合办学机制,拓宽办学路子,提高综合实力,巩固发展办学特色;多渠道、多形式募集资金和接受社会捐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由3%提高到12%,包括教育在内的公益性事业必将获得潜在的巨大资金来源。

3.7 学校要强化校内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严格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点部署,强化预算的刚性原则。同时要考虑到,高校拥有数亿、数十亿,甚至更多的资产,人、财、物等方面的节约潜力是很大的。要重新审视校内分配制度,整合机构设置;要加强资金流通环节管理,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实行内外审计结合办法;完善招投标制度,建立校务公开平台;要创新财务管理机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推行阳光办公工程,减少办公资源浪费;创建适合中国国情、校情的节约型校园的长效机制体制,提高人、财、物等全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1]滕春慧.高等学校负债办学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研究[D].武汉:西南财经大学,2006.

[2]张祖荣.高校举债发展的必要性及风险防范[J].事业财会,2007(1):29-30.

[3]梁莉,冯文全.高校“负债经营”的成因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44-47.

[4]孙守宇.高校负债融资经营的风险研究[J].时代金融,2009(8):92-93.

[5]王茵.论高等学校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10(1):49-50.

猜你喜欢

政绩负债办学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你的负债重吗?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