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特性、意义及二者之关系*

2011-08-15阚和庆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阶级政党利益

★ 阚和庆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政党的出现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政党有其深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反映到社会群体方面,即是说政党有其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它们是政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力量。任何政党要取得政权和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有强大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对政党来说,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同属社会基础范畴,二者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政党的阶级基础决定着政党的阶级性,决定着党的理论、纲领、宗旨与目标。而政党的群众基础决定着政党能在多大范围内联系和影响社会其他阶级、阶层或群体,群众基础决定着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对执政党来说更是如此。探究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特性、意义,厘清二者之关系,对于认识政党政治中的许多现象是很有裨益的。

一、政党的阶级基础:特性与意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特性,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完整、最完全和最高的形式就是政党的斗争,所谓政党的阶级基础就是政党得以产生、发展和壮大的特定阶级力量。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相联系,它的本质在社会关系上具有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政党的阶级基础的特性,也是政党的力量源泉和存在前提,具体表现在:

一是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列宁曾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说明,阶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地位相同的群体构成的社会群体。政党以哪个阶级为自身的阶级基础,就要鲜明地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二是具有共同的政治地位。由于经济地位相同,同一阶级在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中的政治地位也是相同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和控制主要生产资料,工人阶级居于被统治的地位。以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的政党为了其总体和长远的利益,有时会被动地对工人阶级让步,但最终目的还是要为资产阶级大财团获得最大利益。在这种情势下,工人阶级要从根本上获得解放,得到充分地政治权利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工人阶级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并获得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工人阶级才能真正共同享有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

三是具有共同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同一阶级内部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利益矛盾和差别,但共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决定了同一阶级成员具有一致的根本利益,在关系到本阶级根本利益和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会形成一致的政治态度和行为。这种共同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是政党纲领和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政党的功能之一,就是不断从本阶级繁多芜杂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中提炼出共性的东西,为政党纲领和理论的创新、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四是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受自身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影响,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具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由于处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加上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影响,工人阶级就形成了追求平等、公正、自由与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念,受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也培养了大公无私、纪律严明、艰苦奋斗和勤劳俭朴的道德价值观念。工人阶级的这些价值观念必然深刻影响工人阶级政党的行为规范,这也是工人阶级政党具有先进性的原因之一。

政党的阶级基础规定着政党的阶级性,决定着政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任何政党要搞好自身建设,都必须重视增强自身的阶级基础。阶级基础对政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政党的产生需要特定的阶级基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和君主操纵着奴隶、农民的生杀大权,垄断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权利,政党不可能在这种极端专制的社会土壤中产生。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才为人类最早的政党——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和政治条件。同样,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也需要一定的成熟的阶级基础。在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由于没有成熟的阶级基础和阶级意识,缺少组织的力量和先进理论的指导,这种自发的斗争经常不免失败的命运。直到后来,受历史教训的启发,加上严峻阶级斗争形势的催迫,无产阶级才充分意识到组织的力量、团结的作用,开始采取有意识的联合行动,无产阶级政党才应运而生。政党的产生标志着一定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一定是自为阶级的力量。

2、政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阶级基础。政党是阶级的核心与骨干力量。从党员构成和素质来看,政党成员大多由本阶级中最积极、最具有政治能力的优秀分子构成。政党凝聚着本阶级的政治精华和中坚力量,为政党进行政治斗争和政治参与提供了素质保证。政党的事业要获得长久、兴旺的发展,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从本阶级成员中吸纳精英力量。当然,政党更需要本阶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离开了这种支持和拥护,政党就不再可能立足生存下去,政党的存在也没有必要。世界上的一些“大党”、“老党”曾有过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后来之所以纷纷下台,一条基本原因就是失去了本阶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另外,从政党的阶级基础看政党的发展和前途,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政党的前景如何,能否长久在国家政治生活发挥重要作用,同其阶级基础的先进与否有密切关系。

二、政党的群众基础:特性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层到核心、从一般到特殊的标准,社会力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群众、阶级和政党。群众基础是政党所代表的广泛性社会力量,是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能够联系并获得支持的社会力量。任何政党都需要在代表本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把其他阶层纳入自身的政治系统,并以此获得群众支持。因为任何单个阶级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行业越来越细,社会阶层越来越多,政党要获得政权或巩固统治,必须要不断吸纳新阶层,将新的社会力量纳入自己的政治体系或政党组织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完善政党的有机构成,加强政党自身建设,又可以促进社会整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党的群众基础与阶级基础不同,它由多个阶级、阶层和群体构成,是各种社会力量的聚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某种角度说,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各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群体之间具有形式不同的联系,越是现代社会越是如此。政党作为代表特定阶级的政治组织,在社会这个系统中,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要更好地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必须妥善处理好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关系,兼顾它们的利益,对在野党和反对党来说,这样有利于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力量,以通过政治斗争或选举执掌国家政权。对执政党来说,此乃其无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因为执政党控制了公共权力,就不能仅仅为单个阶级利益服务,它需要在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更多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扩大其统治。因此,对政党来说,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政党的事业发展。扩大群众基础,得到更多来自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成员的认同与支持,就成为许多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2、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由于政党的群众基础包括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他们的经济地位、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异,加上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原因,所以政党群众基础内部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是多样性的,呈现出斑驳复杂的图景。这种客观现实对于政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需要政党坚持正确的理论和纲领,实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方针,避免社会的文化冲突和矛盾,使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谐并存、共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对政党事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必具有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宽容的品格,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互动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能够使政党更好地把握民情民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分析、辨别中汲取各方先进的文化成果,进而丰富、充实政党自身的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愈来愈复杂化、多样化,政党要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必然要协调处理好自身意识形态和多重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3、内部利益关系的一致性。构成政党群众基础的社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尽管不同,但他们之间一定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存在,没有共同的利益,它们是不可能聚集在一个政党周围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即使政党群众基础内部还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但一定有更高层次的利益在制约着这种利益矛盾。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外,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都成为党的群众基础的一部分,虽然各种劳资纠纷、“公”“私”矛盾比以前增多了,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些新态势、新情况,但是相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事业来说,这种矛盾仍居于次要地位,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我们要摆脱僵化、简单化思维,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理性地、辩证地认识党的群众基础的变化和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

除此以外,政党的群众基础在构成部分方面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政党的群众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一个政党要拥有自己强大的群众基础,就必须始终反映和体现变化着的本阶级和广大群众的意志与愿望,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政党的群众基础对政党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党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基础上的。虽然政党本质上是作为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组织,但无论什么政党,要想在历史上有所作为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拥护。无产阶级政党如此,资产阶级政党亦然。

大致说来,人民群众对政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资和经费支持。政党进行各种活动必然需要大量的物资和经费,这些物资和经费的主要来源依靠群众的支援和创造。二是人才和智力支持。充分的人才和智力资源是政党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政党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各阶层群众中挖掘、培养所需人才。政党的群众基础越宽广,政党的人才需要就越有保障。三是民意和舆情支持。民心向背是政党事业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通讯比较发达的社会中,民意和舆情是政党必须重视和争取的社会资本。很明显,政党所能代表和联系的阶级、阶层越多,所能依靠的群众基础越宽广,政党就越能获得强大的民意和舆情的支持。

另外一方面,政党的群众基础对政党的重要意义在于,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了广大群众。政党是特定阶级的政治组织,但政党和它代表的阶级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同其他阶级和阶层的群众无时不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党在依靠群众、体现阶级性的同时,还必须为群众谋福利,体现社会性。对在野党或反对党来说,这就需要在纲领中体现出广大群众的利益,并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对执政党来说,这种要求更为迫切。因为执政党与一般在野政党不同,甚至与参政党也不同,它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本身体现了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执政党不能仅仅代表社会的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和要求,还必须兼顾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不能有所偏废,必须尽可能多地加强与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联系与沟通,以增强政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社会是复杂的,群众是多样的,“执政党的责任就是把彼此具有利益冲突的集团和社会阶层联合起来,在位于政治光谱两端的社会利益群体中履行调停或和解的职能,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群众的认同和拥护是政党应具有的重要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在某些时期更具有长远和根本意义。这是因为,没有哪一个执政党能够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永远呈现增长的态势,且经济的绝对增长与人民生活及福利的相对提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执政党依靠群众的认同和支持能够巩固、保持执政地位,这却是一个永恒的法则。

三、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关系分析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同属社会基础范畴,但它们在量和质的方面,又有区别,二者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却又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共同维系和支持着政党的基业大厦。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二者在量和质方面有区别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区别首先表现在量的区别。阶级只是群众的一个组成部分,阶级基础专指政党依靠和代表的阶级力量,其范围较小;群众基础是政党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广泛性社会力量,其范围较大,群众由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组成。例如,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就将人民群众划分成“二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一定阶级形成之后,必然会在政治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得到反映和表现。将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进行组合或联盟,就形成为群众。因而群众在数量、范围上大于阶级。

其次是质的区别。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群众和阶级都具有历史性的范畴,但它们又有本质的不同。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尽管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群众的含义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管是在什么条件下,群众的主体始终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而阶级的本质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中具有相同地位的社会集团,阶级的概念侧重于一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描述。因此群众基础主要表示的是政党的社会代表性,而阶级基础着重强调的是政党的阶级性,二者内涵界定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2、二者的功能不可互相替代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告诉我们,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任何政党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组织。失去了阶级基础,政党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阶级基础决定了政党的性质和纲领。对一个政党来说,明确自己的阶级基础,就是意味着它主要代表哪个阶级,主要集中哪个阶级的品质和意识,主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愈来愈复杂化、迅捷化的情势下,无论无产阶级政党还是资产阶级政党都不可能抹杀、丧失自己的阶级性,不可能背弃自身的阶级基础,只不过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党阶级性的特点体现得更为隐蔽和巧妙而已。这也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党的阶级性和阶级基础也在发展、变化,而且已呈现了新的特点。人们不宜再仅用传统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理解政党的一些表面现象,这样往往会对政党的阶级性和阶级基础产生误解。

如果说阶级基础决定政党的阶级性的话,群众基础决定的则是政党的广泛代表性。广泛代表性主要解决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问题。一个政党所代表的阶级是先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天然地拥有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例如,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阶级是先进的,但它如果不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扩大其群众基础,其事业也必然会遭受挫折和损失。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度强调工人阶级的成分,而忽视吸收其他阶级成员加入党组织,以致贻误革命事业发展的教训。对于作为执政党的政党来说,其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获得必须依靠对社会利益及文化的整合,如果政党不能兼顾统筹社会其他阶级阶层的利益,不能汲取其他阶级阶层的优秀、积极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创新和丰富自身的纲领和理论,那么政党就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政党的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就大大减缩了,其生命活力就受到极大的压制。总之,从以上可以看出,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其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

3、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虽然功能不同,但它们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为政党社会基础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要素。只要社会中还存在着阶级,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党就会存在下去,政党就会有自身的阶级基础。政党要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就需要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而只有先进阶级的政党,才能真正做到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统一。

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促进阶级基础的巩固。因为阶级的利益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蕴含在社会广大群众之中,与之有休戚关系的。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意识都蕴含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党的建设过程中,也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他说:“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能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引导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就不能引导群众,整个机器就会毁坏。”

先进的阶级基础能够真正实现群众基础的扩大。许多资产阶级政党,成立之初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获得统治地位后,往往就凭借政治权力,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换取资产阶级的更大利益,从而丧失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失去政权。以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政党为例,它由资产阶级先进觉悟阶层组成,在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其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们所代表的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不可能代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最终不免丧失执政资格。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无产阶级的先进品格决定了它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而且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所以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具有利益、意识上的一致和相通之处,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不谋阶级、党派的私利,从而为团结其他阶级和阶层,建立自己广泛达到群众基础准备了条件。这是资产阶级政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猜你喜欢

阶级政党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