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1-08-15曹筱萍
曹筱萍,陈 璇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外语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语用失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曹筱萍,陈 璇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外语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母语的负迁移、价值观的差异和交际模式的套用是御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开展语言文化知识对比活动、加强文化移情能力和改进教材和教学方式是有效的预防对策。
语用失误;原因;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已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活动之一。但是,由于交际者可能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士,他们不了解异族文化的特点,各自遵循的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也不尽相同,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各种语用失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所以对跨文化交际失误的研究已成为当代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因此本文以语用失误作为研究对象,对语用失误做进一步的收集、归纳和分析,找出造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对策,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教学提供客观依据。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内涵
JennyThomas于1983年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中将文化不同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准确及时地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现象定义为语用失误。随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用失误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研究者对语用失误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仍有许多共同点,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范、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是语用失误。[1]P107[2]P223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类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的观点,跨文化语用失误可以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外语学习者违背形式恰当的原则,使用错误的语言形式去表达正确的言语行为;或是由于说话者或听者错译语言信息,尤其是错解话语的语用能力,不知道言语行为想要表达的意图或修辞力量。例如,一位中外合资公司的女秘书一天工作干得很出色,她的经理感到十分满意,对她说:“Thanks a lot or That’s a great help.”秘书回答说:“Never mind.”她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但用了英语的“Never mind.”这里,秘书显然用错了表达方式,从而导致了语言语用失误,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是安慰对方的套语。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因为语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欠缺所致,是语用者未能完成交际场景所要求的言外行为造成的。具体说来,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3]P112例如:一个中国学生向他的美国朋友借一本杂志看,他这样说到“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 it to me?”中国学生这种过分礼貌的借书方式一定会让他的美国朋友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这种请求方式只适用于不熟悉的人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典型的中式思维和美国的社会价值观碰撞,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
三、语用失误的成因分析
(一)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的负迁移是指受到母语语言规则的影响,将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目的语同义结构看成完全同义,不加选择地乱用,从而造成语言生硬、词不达意。例如:A:Is it a good restaurant?B:Yes,of course.这是一位中国学生(B)和一位外国人(A)的对话,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of course”就显得口气生硬,很不礼貌。因为这里外国人的话语是一个要求提供信息的询问,对于寻求信息的询问而以of course来回答,问话者会很自然地从“不言而喻”这个意义上理解,会让人觉得问话者很无知。又如:A:Thank you.B:It is my duty to do so.这是一个中国学生(B)陪同一位外宾(A)参观了一个名胜古迹以后的对话。谈话双方是客主关系。“Thank you”这一言语行为用来表示感谢对方做了一件有益于自己的事情,出于礼貌或真情,应当向对方表示感谢,因此“thank you”一语被直接理解了。B的答语“it is my duty to do so”,在汉语语言环境下,这是一种谦虚的答礼,可外宾却可能会理解为:不用谢,我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的职责,否则我是不会陪你的。这种回答显然是很冷淡的,外宾自然会对此回答表示不解和惊讶。按照英语背景知识,他期望听到类似“it is my pleasure”的回答。英语中像authorities(当局),propaganda(宣传),politician(政客),statesman(政治家)等词都具有强烈的褒贬内涵,运用时都必须考虑对象和语境,不能凭字典上的释义任意使用。
(二)价值观的差异
首先,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不容侵犯。既便是打听这方面的事情也将被视为对个人权利的干涉。中国国情造就了中国人没有隐私,什么都是公开的,什么都可以问,可以打听。中国学生喜欢随便向外国人打听“How muchare you paid each year?”(工资)、“How old are you?”(年龄)、“Are you married?”(婚姻)等隐私问题,殊不知这不但不能达到交际目的,反而会遭致对方的不满。
其次,中国文化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做到尊敬老师。出于关心,人们常对病人提醒道:“注意身体”、“多保重”,对长者总喜欢在姓氏前以“老”字相称以示尊敬,称长寿者为“老寿星”。而美国文化中等级观念淡薄。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4]P122在西方人面前你过多用“take care of yourself”这类建议和劝告式的关心方式,他们难以接受。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判断能力受到怀疑。“old”一词在西方人眼里代表无用和无能。他们总希望自己年轻,还能做很多事情。
最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塑造了国人谦虚谨慎,贬己褒人的遇事风格。中国人在面对他人的恭维或赞美时,常常使用“自贬”的方式来回应。可是,在西方人眼里,你做了事受到感谢或赞扬是理所当然的,不必推辞。如一味像中国人谦虚推辞道:“not at all”会使人觉得你太虚伪。英语国家的人对别人的恭维或赞美会欣然接受并说“Thank you”。反过来,传统上操汉语的人又会认为这种表达方式不够谦虚或狂妄。这些方面的差异反映了英汉价值观的不同。
(三)交际模式的套用
外语学习者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观念、习俗、心理和中国文化观念、习俗和心理之间差异的了解和认识,往往在与西方人交流中套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仿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从而使交际陷于尴尬境地或引起一些误解。在汉语里,熟人一天中初次见面总是热情招呼道“吃饭了没有?”“上哪儿去?”“去干什么?”然而,如果你在吃饭时间这样问一位西方人:“Have you eaten?”他肯定会误以为你要邀请他一起用餐或因他没钱而邀他一同进餐。中国熟人途中相遇,常习惯寒喧道:“你去哪?”但用“Where are you going?”向西方人打招呼,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心理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那就有多管闲事之嫌了。在英语国家,熟人见面常说“Hello”,“Hi”,“How are you!”等。
四、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教学对策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母语的负迁移、价值观的差异和交际模式的套用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为避免这些失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预防策略:
(一)开展语言文化知识对比活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我们要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并开展一些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活动,如greeting and introduction,time and date,weather,asking directions,making invitations,making a call,shopping,at the restaurant,hotel,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t the airport,at customs,suggestions and advice,expressing emotion,lost and found,at the bank,at the barber,seeing the doctor,travelling等话题,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材料,再与汉语相应的文化内容作对比分析,找出文化差异,最后写出总结报告。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文化规约和行为规约的异同,利用“同”来扩大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指出“异”来防止文化习得中的“负迁移”。
(二)加强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摆脱自身文化的影响和约束,超越本土文化,如实感受,领悟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要消除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反差和鸿沟,最佳途径就是进行文化移情。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的特点和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行为和言谈都尽量做到得体,少出现或不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减少交际解码的难度。课后开辟第二课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晚会和英语辩论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外教接触交流,都是加强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改进教材和教学方式。尽量使用原版教材,如:《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洋 话 连 篇 》(Modern English)、《希望英语杂志》(Out Look)等,并且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最大程度上使学生在真实、自然、轻松、有趣的环境中接触到最为地道的目的语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对英美国家民族性格的形成渊源、发展历程和鲜明特点都有了直观的印象,无形中也加强和培养了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07.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3.
[3]李元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3.112.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