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耗散结构、协同效应与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

2011-08-15向忠德匡远配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协同效应支农财政

向忠德,匡远配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410128)

耗散结构、协同效应与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

向忠德1,匡远配2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410128)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具有非线性和稳定有序结构而又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与变化之中,因此,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本身的运作与发展空间完全符合耗散结构和协同效应的理论特征与规定。从而在实践考察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状态时,也就不能简单地从一般平衡结构的角度来僵化地进行衡量与判断,而是应从耗散结构和协同效应理论的角度来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通过对耗散结构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关系分析,以及对协同效应的价值生成方式归纳,提供一个协同效应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路径选择。

协同效应;耗散结构;支农资金;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指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增进农民福利的资金,包括政府用于农林水气等部门的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是“三农”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财政对农业投入渠道较多,其中有些内容相同的建设项目资金,由于属不同部门管理,因而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难以协调,造成不同渠道的资金投入在使用分配、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监督管理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漏洞大,容易出现财政资金的“越位”或“缺位”。所以考虑到财政支农资金涉及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本身任务完成的艰巨性,利用耗散结构和协同效应理论来从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与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内涵及其战略实施问题,应该说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战略目标的有序推进也是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

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动力或力量是相互作用的,其联合效果大于各单独作用之和。哈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协同进行了研究,即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安索夫(1965)则从经济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协同的理念: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划分了协同的四大类型:销售协同、运营协同、投资协同和管理协同[1]。伊丹广之(1980)把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Robert Buzzell和 Breadley Gale(1987)也对“协同”做了定义。曼哈尼和潘汀(1992)通过区分竞争性协同和特殊性协同。Michael Porter(1980),C.K.Prahalad 和 Yves L.Doz(1990),Rosabeth Moss Kanter、Christopher Bartlett,Sumantra Ghoshal,Joseph L.Badaracco,Andrew Campbell和 Chester Barnard等学者对协同机理进行了研究。但哈肯对协同机理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不断相互探索新的位置、新的运动过程或新的反应过程,系统的很多部分都参与这种过程。在不断输入能量的影响下,一种或几种共同的集体运动或反应过程压倒了其他过程,而这些特殊的过程不断加强自身,它们不断增长,最终战胜并支配了其他运动形式[2]。这些新的运动过程使系统在宏观尺度上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有序结构。国内以协同学思想和方法研究管理问题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停留在对协同思想的介绍和具体应用层面,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秦书生(2001)研究了现代企业自组织运行的协同机制。刘向先、李文清(2002)从协同学视野研究了企业文化管理。范正认(2003)应用协同学的自组织理论探讨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演化规律。许巨林(2003)研究了武汉造船业的协同系统。蒋俊东(2004)从哈肯协同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协同对现代管理的意义。韩伯棠(2004)运用协同理论探讨了企业资源的协同问题,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源协同之间的关系,提出实现协同效应的途径。周和荣、李海婴(2003,2004)从敏捷企业的角度出发对协同机理进行了可贵的研究。本文运用耗散理论和协同论,将支农资金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分析该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协调好散结构效应和协同效应,有效实现支农资金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

二、耗散结构与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问题

耗散结构理论又称之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其主要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一种理论。普里戈金(1969)在研究平衡系统与非平衡系统的过程中,发现在非平衡状态下,如果系统与外界有能量或物质交换,系统就可以从混沌无序状态逐渐演变为高度有序的结构。由于这种远离平衡的非线性所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需要不断吸收和耗散外界的物质与能量来维持其存在的,故而便被称为是耗散结构[3]。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支农资金整合是一种系统宏观和微观结合上的有序(非平衡)、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所形成的稳定有序结构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涨落)中、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效果与效率与外界环境保持一种连续的物质与能量上的交换关系(开放),说明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理论特征与规定,所以,我们可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来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的综合分析。

(一)非线性机制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不仅是推动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也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和必要条件[4]。实践中,非线性作用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耗散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产生两种效应:相干效应和临界效应。相干效应会使系统元素之间相互制约、耦合而产生整体效应,这样既增强了支农资金系统各子系统的有机联系,也使得各子系统的独立性消失、线性叠加失效并进而产生了自组织结构及自我完善。临界效应是指支农资金整合到一定程度时造成的因整合到达某一临界点而出现的失稳状态;在开放条件下,临界效应及时使系统与外界发生资源的交流与交换,也即指系统发生分支与分叉演化。相干效应和临界效应构成了非线性作用机制,这一点又恰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耗散结构形成与存在的内在机制。

非线性机制与支农资金整合间的关系,可以分三阶段来进行说明。开始阶段,由于整合力度不够大,系统处于平衡区或近平衡区,且具有近似于线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支农整合系统就会表现为一种量的稳定发展,在这种阶段,基本上是没有质的变化的。当整合力度加大时,系统的非线性作用已变得足够大,而且线性近似也不再成立。于是,系统的解出现分支,非线性的整合变为一种新的和比较高级的、更具有本质意义的整合:系统的非线性而使解出现分支,以及远离平衡态时,资源的耗减也呈非线性的特征。这表明非线性的整合途径不是惟一的,但各种不同途径整合在本质上却又是基本一致的;资源耗减方式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流动性、交换性与可替代性。总之,资源利用的非线性特征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整合力度进一步增强时,系统的解再次分支。这时系统便由原来的耗散结构又跃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级的耗散结构阶段。

(二)非平衡状态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普里戈金认为,耗散结构只有在系统保持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一般情况下,系统在平衡态的线性区域内时,是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和趋于稳定状态的;而当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则会进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一旦外界对系统施加足够的影响,系统还有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并最终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在实践中,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如果处于与外界隔绝的平衡状态,那么也就必然会陷入一种低效率和低效益的低水平发展局面。为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耗散结构,那就必须要使其处于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鉴于此,为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摆脱僵化的平衡态模式和最终达到动态平衡,我们应该解放思想,破除旧的平衡态,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水平,创造新的非平衡环境和制度框架,并最终实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动态平衡状态。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并进而建立起一个统一高效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体系。地方保护与自我封闭,表面上似乎实现了微观上的稳定与平衡,但实质上却成了束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桎梏[4]。总之,为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的非平衡态演化,我们有必要消除人们头脑中的狭隘思想意识并进而在增强市场经济意识的基础上,完善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三)涨落机制与区域支农资金整合

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和随机的,指系统在每一时刻的实际测度并不都精确地处于这些平均值上,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差,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在远离平衡下,涨落还是系统由不稳定状态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的杠杆。耗散结构理论中“涨落导致有序”的观点,突出强调了在非平衡系统中具备了形成有序结构的条件后,涨落对实现有序所起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实践中随机的小涨落可以通过非线性的相干效应被迅速放大,造成系统混乱状态的突变,并进而达到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运用耗散结构中的涨落观点来分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以便为涨落时机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要重视对涨落过程的监控;三是要注意和善于捕捉能够推进整合的良好“涨落”契机,尤其是要注重关键时刻和转折点。

(四)系统开放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耗散结构理论表明,任何系统要想求得发展,也即是从无序演化为有序或是从低级的有序发展成高级的有序,也就必须首先使系统开放。实践中,一个孤立系统的熵只能随时间而扩大,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系统便会达到最无序的状态并进而变成一种死的结构[4]。显然,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要想实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不可能之事。由于开放系统能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因而引入负熵,也即是自由能量,便能使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熵减并进而使该系统发生有序变化,最终形成耗散结构。而要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产生与保持耗散结构,也必须为系统创造出充分开放的条件并进而使其成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还应当指出的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的开放应是全方位的,其不仅应包括对内开放,也要涉及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则指内部项目之间和各支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和谐。而对外开放主要是指区域之间和系统之间(例如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等)能相互交流与协作。否则的话,就有可能导致支农资金整合系统的僵化与混乱,并进而陷入一种低水平的循环而不能自拔。

三、实现协同机制创新,促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一)协同效应的涵义与价值框架

协同效应就是指在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即因共享与共用而节省或因共享与共用而增值。从价值生成角度看,协同效应由资源或资产的共用效果、互补效果和同步效果组成,是三种效果中的一种效果或是其中两种效果之和或是三种效果之和[5]。由于三种效果实现的条件不同,可能其生成价值的方式也会不同。(1)共用效果。是政府组织的实体资产和隐性资产在组织内部能够同时为多种不同的部门所共享与共用,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包括部门之间的资源共用、政府层级之间的资源共用、智能系统中的资源共用。(2)互补效果。坎贝尔等(2000)认为:当若干领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资源而不会影响其他领域对这种资源的使用时,协同效应就产生了。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而协同效应则主要是通过对隐性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同时坎贝尔认为,机会是资产的充分使用或平均使用,可以通过资源互补的路径来达到目的,即实现1+1=2。其互补效应发生还有另一种机会:战略设计。战略设计是通过资源互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即不是或不仅仅是解决资产闲置等问题,而是期望2+△V=1+1>2。(3)同步效果。是部门间协作,由于不是一个法人实体或不是一个管理主体,仅依靠契约或管理外延,很难达到同步化。一是需要建立模块化组织这个利益共同体或生存共同体;二是同步化要克服需求放大效应。同步化协同运作意味着协作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对需求变化的及时反应或缩短消费者的等待时间。

(二)资源协同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原则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资源协同在运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以便更好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作用。(1)适应性原则是选择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资源协同的首要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把握互补性原则。所谓互补性原则是指系统进行协同时,要善于利用自身现有或潜在的资源要素和能力协调运作,或通过在外部积极寻求限制自身发展不足或缺乏的要素或能力等方式或途径,在功能、优势相互补充的条件下,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弥补其不足,实现整体优势,进而形成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促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资源协同最终实现。(2)利益共生原则。利益共生,是指协同方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选择资源协同时,利益共生原则也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所需相关资源或能力等要素的获得,以及实现资源整合、争取更大的市场。(3)成本最小化原则。协同虽然能实现协同效应,创造新价值,但协同也会产生成本,即协同成本。如果协同成本太高,超过协同效应带来的价值,这种协同是没必要进行的,选择协同资源时,必须本着协同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展开,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利益。(4)分配合理性原则。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协同合作中各方均有着独立的利益追求,要求平等参与以及按照投入资源多少、贡献大小分享利益和承担风险。在协同合作过程中,虽然各协同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增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在总收益中以一定量的价值对其进行分配,在此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所遵循的这种原则叫做分配合理性原则,也即分配合理性原则指根据协同资源的贡献大小而对其做出的利益的合理分配。

(三)协同效应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路径选择

协同论认为,系统的存在与发展会受到两种基本变量的影响:快变量和慢变量。快变量主要是指系统受到干扰而产生不稳定时,总是企图使系统达到稳定状态的变量;慢变量指系统受到干扰时使系统离开稳定状态而走向新的稳定态的变量。两者相比较,快变量衰减快,其对系统从稳定向非稳定过渡的影响不大;慢变量衰减慢且临界无阻力,其在系统从稳定态向非稳定态的过渡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快变量与慢变量乃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且各自均不能独立地存在。当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作用主要是使系统达到稳定平衡的位置。如果原来的稳定状态是一个无序状态,那么达到的稳定状态就是有序的产生和形成;如果原来的稳定状态已经是有序状态,那么新的稳定状态的出现也就意味者系统的进化。总之,在有序结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快变量与慢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运动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和协同战略及协同效益上。

1.自组织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自组织主要是指系统在没有处于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各系统之间能够按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规则而自动形成的一定的结构或功能。这种自组织能力具有内在性与自生性。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有序结构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由系统的协同作用所引发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自组织能力,因此,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自组织能力便不仅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协同作用的核心,而且也成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自组织能力主要涉及到支农资金的现代化管理和支农资金整合发展战略的转变。支农资金的现代化管理主要表现为横向分工协调与纵向分权协调的统一,其以发挥支农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过程,这种管理不仅涉及到了功能与政策之间的协同,而且,也涉及到了政府与非政府部门间的配合以及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协调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表现为实现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战略的协同,有必要在发展战略上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从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相背离的观念向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经营观念转变;从传统的末端污染治理和浓度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生产安全过程控制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的转变。[4]

2.协同战略及协同效益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战略发挥作用的决定性条件,协同不仅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系统复杂化、高级化和自动化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实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战略的决定性机制。[5]协同并不表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各系统都能整齐划一地达到各自的完美状态。否则的话,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又有可能回归到僵化的平衡态。实践中,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协同的意义主要有:某个时期或阶段的局部非协同可能并不妨碍系统在整体上的协调,因为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关键在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如何。协同效益主要是指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行为能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和联合作用,并且作用结果还会超越出各子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单独作用之和。如果协同效应大,那么系统的整体功能必然向好,并将会出现1+1>2的结果。当然,如果协同效应小,那么系统的整体功能就会变差,以至于各子系统之间互相离散形成了内耗,结果不仅子系统难以发挥出应有之功能,而且还会使整个系统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并进而出现1+1<2的结果。由于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进程中所处之具体情况并非千篇一律、整体支农资金整合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财政间的紧密配合,因而实践中若缺少了协同,那么不仅有序的发展状态难以出现,而且也很难实现系统的整体支农资金整合的效益最优化。

四、协调耗散结构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在分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时我们使用了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效应理论,实践中,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也广泛影响着制度创新、政策选择、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应该要妥善处理好耗散结构、协同效应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效应理论在各自发挥其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同时,也能让二者在同时作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时实现关系上的契合。耗散结构与协同效应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关联和区别,它们都是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向有序迸发的现象,协同论吸取了耗散结构理论的大量营养;只是前者是靠不断吸收和耗散外界的物质与能量来维持其存在的,而后者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后者比前者更深刻地进行了开放系统有序运作机制的研究。所以在利用耗散结构和协同效应来研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时候,我们要发现其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各自的优点,通过耗散结构和协同效应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互补关系,更好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效益最大化。

[1][英]安德鲁·坎贝尔.战略协同[M].任通海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普利高津(I.llya Prigogine).复杂性的进化和自然界的定律[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0,(3).

[4]蒋满元.耗散结构、协同效应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5]邱国栋,白景坤.价值生成分析:一个协同效应的理论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责任编辑:叶民英

F8

A

1009-3605(2011)01-0065-05

*本文系湖南省财政厅资助项目《中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研究》[编号:50262162020406085]的阶段性成果。

2010-10-27

1.向忠德,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2.匡远配,男,湖南武冈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协同效应支农财政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矿区老年群体健身方式的协同效应分析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