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视觉经验在艺术发展中的轮回

2011-08-15李中军

关键词:立体主义印象主义壁画

李中军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浅析视觉经验在艺术发展中的轮回

李中军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在视觉艺术依然被视为艺术主体的今天,人类的视觉经验在艺术品的创造以及欣赏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暗、色彩、线条、构图等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艺术感受。视觉经验是个积累的过程,然而,在整段艺术史中,它又以轮回反复的方式出现并发展。本文仅以“拼贴”这一表现方式的历史前沿追溯和后期发展为例,阐述人类视觉经验的轮回现象,以及历史在整个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种种痕迹。

视觉经验;拼贴法;轮回;历史

艺术的历史总是被描述为各种样式不断涌现而又不断更替的过程。事实上,不仅仅是历史,人类的视觉经验仿佛也是以一种轮回的方式在艺术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源于两河地区,发展于庞贝以及中世纪欧洲的镶嵌壁画,以其闪烁的材质,拼贴的颜色,空混的视觉错像带给了人类早期的另类视觉冲击。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等学院派特征的精致描绘风格之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绘画流派——印象主义,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了要依靠自己的眼睛去混合色彩的欣赏方式。至于其后的新印象主义点彩派、立体主义似乎将拼贴观念发展得一发不可收拾,人类这种依赖视网膜的传统欣赏模式,在含混的拼贴、闪烁、错像面前或许真的要眼花缭乱了。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观赏者享受一件艺术作品的程度,在于他有多少“看见”的能力,也就是说,观赏者所累积的视觉经验越丰富,他从艺术家所创造的视觉形式所得快乐的量也越大。实际上,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因艺术家而生的。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它不断的改变,不断的再生,造成不同的潜能与感应。不管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事先考虑受众的视觉感受,他却早已经将这些潜能与感应累积为艺术家本身的视觉经验。

笔者在此无意过多讨论“视觉经验”本身的定义,只是想证明这样一种存在于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有着相互关系的元素在整个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积累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所选用的实例,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了。只是苦于很难找出一个确切的词来将这种视觉经验具体界定,所以本文暂借“拼贴法”这一现代艺术中的术语名词代替,以求全文的连贯性。但需要强调的是文中将出现的“拼贴法”一词,指的是人们在欣赏或创作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类视觉经验,而这类视觉经验的对象是采用拼贴方法或观念,需要以综合与混合等方法欣赏、分析的一系列艺术品。

作为视觉艺术的主体部分,本文在此只重点对绘画进行分析。为使历史线索更加明朗化,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阐述。

一、文艺复兴以前

文艺复兴以前,架上绘画并不多见,通常所指的绘画即壁画。那么刚才提到的“拼贴法”运用到这个时期的绘画上,指的便是镶嵌壁画了。

镶嵌壁画,称之为马赛克壁画或者更为形象。西方美术史学家认为最早的镶嵌画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上,但真正得到广泛发展是在古代欧洲的意大利半岛。镶嵌壁画,是运用镶嵌手法将彩色玻璃、天然石材镶嵌材料、人造石材等材料组合、排列与拼合在平面或立体的基底上,形成装饰图案或绘画。

那么,我们便又不自觉地回到了拼贴这个词上来了。姑且不谈镶嵌壁画本身在材质、造型特点、构图规律等各方面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观赏或创作一幅镶嵌壁画时,都无可避免地需要运用到这样一种视觉经验,使得闪烁的材质、拼贴的色彩、空混的视觉错像等视觉要素在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中绝对的不可或缺了。

两河时期的伊斯塔尔门以彩色琉璃砖装饰墙面,蓝色的背景上用黄色、褐色、黑色镶嵌着狮子、公牛和神兽浮雕,黄褐色的浮雕和蓝色的背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这种镶嵌壁画的最初模式或许是“拼贴法”这类视觉经验使用的某个开端吧。这些由琉璃石砖拼贴起来的动物镶嵌壁画或许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当庞贝古城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大家应该会感叹于艺术家们的神奇——他们完全知道怎样将上万块不同色调的小石子合理的拼合在一幅镶嵌画中。

当拜占庭式镶嵌壁画衰败之后,镶嵌工艺在壁画领域的应用逐渐减少,镶嵌壁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应用虽然已经并不多见,但由他所引领的相关的欣赏、创造方法却延伸和流传了下来。

二、文艺复兴——20世纪初

文艺复兴后,绘画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前文所提到的视觉经验在经历了早期的一段积累后似乎被暂时搁浅了,有趣的是,这恰恰印证了我们有关“轮回”的说法。

当艺术家们开始将一切矛头指向传统艺术的时候,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上演了,反传统、反照相机式的描摹方法、反学院派,艺术家们试图推翻原有“艺术”的定义,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

艺术形式的变化并不代表人们所依赖的视觉经验的完全革新。

(一)色彩、闪烁、混合

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印象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绘画走向现代主义艺术的过渡期,它将作画的地点由室内印象室外,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

我们姑且避开印象主义在形式、造型、色彩和题材上的伟大变革,只试着找寻——先辈们之前所积累的有关“拼贴”的视觉经验在19世纪的“轮回”。

但凡见过印象主义原作的朋友,一定会发觉其与镶嵌壁画的相似之处。尽管两者的创作方法和材料是如此的不同,但当它们反射在视网膜上时却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色彩、闪烁、混合这一类的关键词在脑海中重复。

作为现代主义革新的一分子,印象主义绘画中所反映的视觉经验在当时显然令批评界人士和公众感到无法适应。特别是从“光学混合”角度而言,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学院派绘画写实的、面面俱到的表现方法,因此很难适应退后几步,依靠自己的眼睛去混合色彩的欣赏方式。殊不知,早在古罗马甚至更远的两河时期先辈们就开始运用这样一种视觉经验去欣赏与创作属于他们时代的艺术品了。

(二)色点的拼贴

由于新印象主义绘画在视觉经验上与先前的镶嵌壁画有着惊人的相似,故将其独立出来。

新印象派又名点彩派,他们根据光谱色和科学原理在画面上排列色点,不调混颜色,以保持色彩的鲜明度,让人眼在视网膜上自己去混合色彩。不必过多解释,倘若我们将修拉的代表作、完全由色点构成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单纯地作为一幅镶嵌壁画的色稿,从视觉经验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人能够反对。只是在这里,墙面变成了布面,石子变成了色点,而就拼贴本身而言却并没有改变。

(三)“拼贴”的真正出现

某种程度上,立体主义的出现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这一点在视觉效果上的反映比较明显。这里我们主要针对毕加索和布拉克两人在对立体主义探索中的综合立体主义阶段机型讨论。

对于出现在分析立体主义之后的综合立体主义,其创作方法是:将画面形象完全打碎,从而在新的审美原则基础上加以重新组合。这时它侧重于材料的组合来创造主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一直所谈论的“拼贴”一词,才真正作为一种新的画面形式得以出现,而这也是20世纪艺术中最重要的,影响最广泛的表现手法之一。

同样,我们不过多讨论这种新的表现手法,只从视觉经验上来看它。人们在经过了镶嵌、印象主义的视觉过渡后,对于立体主义的理解也许应该能摸出些门路。虽然我们知道,立体主义所追求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在平面上重新组合自然形态,让形体块面脱离眼睛看到的样子。但起码,我们能从画面上看到具象物体的细小零件,能从这些细小零件中推测出艺术家所想表达的具象,并在这种重新拼贴组合后得到另一种视觉感受。

那么问题再简单不过了。这种将画面构成变为多视点的视觉效果,与我们所提到的镶嵌壁画、印象主义有着绝对的共同点,那便是从视觉上将细节整合化。

由于拼贴这种新的表现手法的出现,人们开始利用多种不同素材(布、壁纸、照片等)的组合去创造一种主体意念,如毕加索的壁画《格尔尼卡》。当然,感性立体主义者德劳内将棋盘格子式的色点组成更大的色块的创作方法,也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人类的视觉经验的回归。

(四)“优美的尸体要喝会起泡的酒”

立体主义对其后的一系列艺术流派的出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显然包括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

“优美的尸体要喝会起泡的酒”读起来显然十分奇怪,这实际上来自20世纪初的一种游戏。每个人在隐蔽的状态下,写下一个词,然后将不同人的内容组合起来。“优美的尸体要喝会起泡的酒”是游戏中出现的第一个句子。显然,这个游戏具有拼贴观念的特征,文字的游戏也同样可以变为视觉的。

不难发现,自立体主义的拼贴观念出现以来,全文一直所探讨的相关“拼贴法”的视觉经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蒙德里安的风格派、恩斯特的超现实主义——一切都沿着某种极具凝聚力的主线所延伸着。

三、二战以后

1900年以来,艺术的发展一直是建立在否定过去,反对传统艺术形式、反对传统艺术媒介、反对传统艺术观点的一个彻底革命的过程。二战以后,艺术中心也由传统化的欧洲转向新兴的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他们曾经反对过的传统艺术形式、观念、媒介进行重新评价和研究,我们单从视觉经验的发展上来看,这种现象应该是非常突出的。

所以,话题一直延伸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乃至今天。至于具体的实例,笔者在此并不打算一一列出。一来,因为20世纪中后期之后,艺术形式以及艺术品的多样性,对于“拼贴法”并不存在系统的体现;二来,也正因艺术流派众多,这类视觉经验在多处都需要被应用到,实在也无此必要。比如强调平面拼贴的大众化的波普主义,喜好光影的欧普主义,观念艺术,摄影艺术……

我们的“廊下巡礼”到这里也将告一段落,虽显得有些仓促,但也总算没有摒弃这番巡礼的目的。人类早从三千多年前便开始积累的视觉经验,直到今天也依然出现,不论是受众还是艺术家,他们在与艺术的对话过程中所形成的视觉经验都是整段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发展的必然要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分割的。

[1]鲁道夫·阿恩海姆.藤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祝重寿.欧洲壁画史[M].文物出版社,2000.

[4]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印象主义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壁画上的数学
立体主义迷宫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北朝、隋唐壁画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帮壁画“治病”
行走的贾科梅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