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游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2011-08-15林庚福

关键词:译员口译导游

林庚福,杨 凯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导游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林庚福,杨 凯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导游口译与口译有许多相似点,但也有独有的特点,譬如:以游客为出发点、立足文化背景、现场处理突发事件、临场组织语言以及文化对等缺失等。纽马克的“翻译即文化协调”理论表明,导游译员身为跨文化交际的协调者除了必备的出色语言能力,熟练的口译技巧与灵活的交际能力以外,更应该关注语言所在的文化,即要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导游口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在过度使用直译、特色词汇,甚至个人感情等方面。

导游口译;文化协调者;跨文化意识

1.引言

和平、稳定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了其丰富生活的必需品。它成为各年龄段人群陶冶情操和认识世界文化的重要活动,而导游口译成了游客与名胜之间的语言与文化的传声筒。纽马克曾提出“翻译即文化协调”(1995),“如果说口译行为是一种跨语言的解释行为,那么,很显然,口译中的文化翻译就是关于文化的跨语言解释行为。”(刘宓庆,2006:231)这些观点体现都学者们对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而对文化协调者的导游译员来说,恰当地协调好景点文化与游客所属文化尤为重要。提到这一点,还得先从导游译员的特殊身份来展开探讨。

2.文化协调者与协调能力

“跨文化”这个术语首次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社科中,很大可能是耶鲁大学人类学家George Peter Murdock在跨文化调查中首次采用到。初期,“跨文化”的含义仅仅局限于文化资料的对比研究,随后衍生出“跨文化视角”、“跨文化差异”、“跨文化研究”等诸多术语。从理论上来说,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其生活习惯、教育水平、信仰、性别、年龄、政治态度、经济地位、爱好、人格等都可能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在交流过程中难免出现误差,文化碰撞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跨文化交际不再只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要。

2.1 文化协调者的定义

协调,是指第三方站在中立的立场解决甲方与乙方产生的矛盾的过程,并使双方达成协议。“文化协调者”最初是Stephen Bochner在其 《协调者与文化认同》(The Mediating Person and Cultural Identity,1981)是采用的。文化协调者,就像一个文化经纪人连接着服务供应商和来自少数民族背景的客户一样,促进双方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或不同民族,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解与冲突。为了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冲突,文化协调者应运而生。他们的存在,常常能够起到深化文化间的理解,使得不同文化的对话成为可能。然而,文化协调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

2.2 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导游口译作为文化的协调者,应该把语言的协调放在首要位置,他们至少需掌握两种语言。作为一名导游译员,可以说一口不错的普通话,同时英语口语也应该说得流利。交际是人际间的行动与反应,而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对思维的编码和解码。它就像呼吸和睡眠一样的自然,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导游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作为一名文化协调者,导游译员需身怀很好的听力和交流技能。游客说话可能会带不同口音,在游览过程中随时会提出问题,此时的导游译员反应要快,刻不容缓。

2.3 灵活技巧

文化协调者在处理冲突时须保持中立的情绪,即应该与矛盾的双方保持相等的距离,不能偏袒或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他们可以采用解释、类比、借用、重组、忽略、异化、归化等。关键在于导游译员必须能灵活恰当地使用不同的技巧。拿类比来说,“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东经114度,北纬22度海拔150米”。由于人们很少关注某个城市的经度纬度,于是可以译成 “Guilin is situated in northeast of Guangxi,at the same latitude as Miami and an elevation about 150 meters.”此译法既清新,又易于游客理解。

2.4 跨文化意识

文化协调者熟知两种文化中的习俗、习惯和各种具体的特征。正如前文所述,游客来自不同的国家,这里暂且将其当作说英文的国家。导游译员不仅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还应该熟知双文化。奈达(1998)说过,在成为双语者之前,译员得先具备双文化知识。在口译过程中,他们须牢记众多文化因素,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例如,中国人爱把美丽的女孩比作漂亮的花朵,然而阿拉伯地区人们却将美丽的女子比作母牛。阿拉伯人常年居住在沙漠中,而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是母牛而非花朵。于是,他们常说:“Your eyes are as beautiful as the cows!”这是他们表达对美丽姑娘的赞美方式。再如,“济公杀富济贫”英文又如何表达呢?“济公”在中国为人们熟知,而在国外却不然。不妨将它译成,“Jigong,Robin Hood in China,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显然,这个译文能够清晰地使“济公”为外国游客认同。因此,对各种逻辑思维模式有深层的认识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这在文化差异的口译与翻译中具有很大的帮助。

导游口译员面对着许许多多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景下做口译,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责任感。只要导游译员具备优秀的双语言能力、敏感的听觉和冷静的心态、强烈的文化意识、专业的交际能力以及灵活地使用口译技巧,就定能出色地完成导游口译工作。

3.导游口译的禁忌

涉足另一个文化指的就是生活在或游历于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文化,那么交流就能顺畅,反之则会受阻的。因此,导游译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也有许多不可做的事情。身为跨文化交际的协调者,导游译员必须熟知各种禁忌。

3.1 过度的直译

一直以来,过度直译在翻译或是口译中都是极力反对的。同样的词语,特别是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其意义相差很大。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从不同的意象和外延获得力量,因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呈现出巨大反差。

举个典型的例子,国人常用“当然”来表达肯定,然而译成“of course”可能会带来麻烦。因为英语中“of course”隐含着不只“当然”这重含义。其中,它还表示“说话者认为问题的简单和愚蠢性而不值得一问”。听到这样的回答,游客很可能就变得不开心起来,于是交流便受阻。再如,一次中国某个旅行团去澳洲做客,抵达时天已黑。长时间未进食,成员们很饿。此时,当地导游说道:“We’ll have tea at about 8:00 right after we arrive at the hotel.During the tea time,I’ll have you registered and have your rooms ready so that you may have a rest right after.”中国导游译员将它译成:“我们大约8点到宾馆,一到那里就喝茶。喝茶期间,导游会帮我们办好入住手续。这样大家喝完茶就可以进房休息了。”听罢,所有团成员顿时大发雷霆并抗议地说要吃的是“饭”而非“茶”。事实上,澳洲经常把“dinner time”称作“tea time”,而这位导游译员对此毫不知情。

3.2 特色词汇的使用

每个民族均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也丰富了其特色词汇,比如有关历史遗址、名人、事件的词汇,诗歌,艺术,美食以及习语等。这些词汇对于所在的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有着特殊含义,而且常常无法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找到具有对应意思的词汇,即文化对等缺失。

先拿习语来说,它们都有着丰富的背景知识,比如说: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风俗等。如果将“布衣蔬食”译成“to 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s”,只会误解“布衣蔬食”的真正含义。它在汉语中是用来描述“过着简朴生活的人们”,而这里英文所指却只能是那些富人们才能享受得起的生活,“简单的生活”并非英文所表达的那样。再如“children’s play”被误译为“儿戏”,前者是指“某些不太重要的、易做的事情”,后者却指“处理要务态度敷衍”。许多游客对这些特色词汇非常感兴趣,并且不断地想导游译员发问。对此,译员可以根据他们身份或真实意图进行选择性地把这些词语简单化。

3.3 浓厚的个人情感

在大多情况下,导游译员充当着“传声筒”的角色,便于听者捕捉信息。这些 “传声筒”也被称作 “不可避免的灾祸”(necessary evil),在口译过程中不得有个人意见反对说话者所说的内容、观点,更不应该放弃本身固有的中立立场而施加任何多余的建议。这点对于导游译员也是如此。比如,一位当地导游带领一群游客去了译员自身不太喜欢的景点,导游告诉游客此景点的风景有多美并且鼓励他们前往。译员没有将导游的话完整地转达,反而向游客述说自己不愉快的经历来抹黑此景点。结果造成导游与旅游团的争执,讨论是否要前往此景点,于是整个旅行变毁于一旦。这里导游译员的所为远超过其应该做的,即便是其说的是事实。

认清自己的“角色”并“按规则玩游戏”,这对于译员来说是非常基本的。上面所提到的这位译员把“角色”玩过头了并导演了另一场“游戏”。有时候,旅游团里会出现素质低的游客,可能会出言不逊,并且对译员和导游不断地质问,此时译员不应该假装没有听到而忽略它。这不仅有悖译员的服务行业的规则,而且可能很快就会破坏到旅行团的和谐气氛。

对常人来说,拥有个人情绪是很正常的,然而作为导游译员则丝毫不允许的。有情绪的时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把个人情绪宣泄出去,并要再三考虑将个人情绪消除,一旦投入工作就不该再有个人情绪。

4.小结

总之,导游口译是一份不简单的工作,它向所有的从业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高难度的要求。因此,在当下旅游产业升温的情况下,导游口译员是非常紧缺的。导游口译员,若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各国文化等各方面的百科知识,同时牢记文化差异并且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便可成为连接导游和游客的有能力的协调者。

(注: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的广西——东盟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中的英汉互译研究”,项目编号:2010106030502M10)

[1]Newmark,Peter.Translation Theory or Scoop[M].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SSLMIT:Trieste University,1995-05.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程从喜.导游英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何川.英语导游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7]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8]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导游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口译中的“陷阱”
网约导游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导游资格考试”目标引领下的“导游英语”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