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基于湖南省桃江县的调查
2011-08-15李骅杨子钰刘思华
李骅,杨子钰,刘思华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被称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让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扎根基层,努力工作,成长成才,真正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笔者对湖南省的大学生“村官”群体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将基于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所得的一手数据,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和面临困难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本次对湖南省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7份,有效率87%。另外,为进一步了解情况,笔者赴桃江县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座谈会和面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桃江县37名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比较高,他们把创业看作是最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通过各级组织的激励、引导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已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他们依靠本地特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创办了一批项目,涵盖设施农业、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在走访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和了解创业意向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设施农业项目对任职村村民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也有个别创业项目与任职村关系不大。有的大学生“村官”依托父母的产业或企业在老家进行“创业”,使得在任职村上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发挥不了村干部的应有作用;有的甚至脱离了任职村上的工作,为了创业而创业,成了单纯的创业者。面对广大媒体宣传个别大学生的创业神话,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身感压力巨大。鉴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
(一)缺乏资金,金融扶持力度不够
大学生“村官”大多毕业不久,缺乏创业的“第一桶金”。而在筹资方面,有限的政策扶持对于庞大的大学生“村官”团体而言显得杯水车薪,仅有21.6%选择政府和社会资助,64.8%的人基本要靠从亲戚朋友处筹集资金。在信贷融资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担保,银行往往不愿放贷或很少放贷,调查中笔者看到只有32.4%的人选择专项小额贷款。在回答“您认为您现有资金和所能融到的资金能否满足创业需求时,更是有78.4%的人直接选择“不能满足”,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资金瓶颈由此可见一般。
(二)认识模糊,创业意愿不强
大学生“村官”在融入农村的过程中,大部分都经历了一个心理波动和心理调适的过程,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差的生活条件,难以萌生创业意愿。一是认识不深,不想创业。由于大学生“村官”刚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对事业观、价值观和名利观认识不深刻,部分大学生进入“村官”队伍不是出于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于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故而他们仅仅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可以这么说:“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吸引大学生下乡的是公务员身份”。据调查,对“三年后您的首选去向”的回答,高达75.4%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报考公务员,仅有16.6%选择留在农村继续当“村官”,还有2.7%选择考研,5.3%选择自谋其他职业。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只是临时性和过渡性的,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不够,根本不想创业。二是工作难做,不愿创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由于对村情民意还不太熟悉,一时难以进入村里的核心决策层和管理层,大事难介入,感到自己游离于中心之外,因此不愿创业;其次,有的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是各级组织百里挑一选择出来的,思想上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难以放下架子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宁愿到都市打工,不愿在农村创业,调查中,持此种态度的达20%之多;最次,有的出于择业的无奈,从内心深处对选择“村官”还是感到不理想、不满意,认为当“村官”就是当泥腿子,心理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觉,放松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感到茫然,不愿创业。三是害怕失败,不敢创业。当问及“您对创业犹豫不决或没有创业的原因时”,有15.4%的大学生“村官”担心创业失败,害怕承担创业带来的风险。同时还有15.4%的“村官”满足于稳定的工作现状,特别是一些女大学生“村官”,普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想再冒险创业。
(三)用非所学,创业技能缺乏,创业经验不足
由于受专业、经历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村官”“有知识但缺乏创业技能,有热情但缺乏创业经验”的现象较普遍。一是专业限制,用非所学。桃江全县37名大学生“村官”中,所学专业为涉农或经济管理类的不到10%,极大部分都是非农专业,所学专业知识与创业的关联度低,与农村创业需求有一定差距,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支撑,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时,要么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手;要么高谈阔论,纸上谈兵,最终下决心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而取得成功的比例很小。二是经历工作单一,社会经验少。调查中,有86.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虽有创业激情,但缺乏创业经验。事实上,大学生“村官”到村一般担任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相当一部分“村官”充当着村级文件起草、档案整理、文化宣传等辅助性的工作,没有决策权,加上对农村的乡风民俗一时不太了解,社会经验缺乏,对于创业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估计不足,对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营销策略等知识一知半解,对创业过程中办理手续、程序流程等了解不够,导致大学生“村官”对自主创业往往是有想法没办法。三是创业技能缺乏。据调查,62%的大学生“村官”对创业感到信心不足的理由是创业技能不够。对于他们来讲,在农村大部分根本用不上所学专业,要创业或是对村民进行种养技术的指导,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加上这些大学生“村官”社会接触面较小,社交网络单一,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对外界创业信息、创业项目等“市场不灵”现象了解不多,很难找准一个既符合农村实际又切合大学生“村官”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
(四)政策缺位,宣传、执行力不强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比如,共青团湖南省委向每位大学生“村官”发放了《湖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一本通》,并建立了由农村致富能手、农业科技专家组成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队伍,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对一的创业指导,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但从整体上来说,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扶持政策尚欠具体。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上级部门出台的帮扶政策整体上比较笼统,相关部门运用起来不好操作,对某些项目要不要优惠、怎么优惠、优惠多少概念模糊。调查显示,有64.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扶持政策笼统、模糊,可行性低。二是宣传不到位。在调查中,当问到“您对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时,有75.7%的人表示略知一二;另外,当回答“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宣传引导力度如何,是否起到激发作用”时,78.4%的人选择宣传单一,力度小,激励作用一般。这充分反映了扶持政策宣传的缺位。与此同时,当问到“您认为您利用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的情况”时,有10.8%的人选择意识不太强,被动地享受部分扶持政策,更有78.3%表示对政策不够了解,基本无法利用政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具体全面的宣传方案;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主动了解政策的意识还有待增强。政策再好,如果不被人了解,也很难收到它应有的效果。三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强。当问到“您认为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时,竟有75.7%的人选择“不好,相关部门执行效率很低、执行力度不强”。这反映了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不重视。同时,在座谈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执行力度的不强也和现行政策欠科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部分政策过于繁琐,大大削弱了政策的可执行度。
(五)创业合力不足,创业环境不优
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各相关部门也拿出了明确的意见,但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大学生“村官”创业合力尚显不足。一是创业基础薄弱。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人才短缺,大量的农家成才学子跳出“农门”,与此同时,劳务输出使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都是“六一”部队和“六零”部队,致使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创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劳动力尴尬”;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缺乏,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闲置流转土地较少,特别是近几年各级政府推进全民创业,村内闲置用房已所剩无几,可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土地、场所等村级资源比较缺乏。调查中,当问到对创业环境的顾虑时,有21.6%的觉得农村劳动力匮乏,另有32.4%的人感到缺乏创业场所。二是创业氛围不浓。由于受“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广大农民满足于“种粮吃饭、养猪过年”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着创业热情不高、创业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也无形地给大学生“村官”创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当问及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反应时,有46%的人选择反应平淡,于己无关。三是社会各界认可度不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高,同时存在的风险也大,当地党委、政府认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关键靠他们自身,不宜过多地引导,从而导致在引导帮扶中畏首畏脚。也有的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位,工资财政拨款旱涝保收,而且比村干部都要高,现在又对他们进行创业扶持,会引起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失业大学生的不满。四是家庭亲戚不很支持。调查中,当问到家庭对于创业的态度时,有78.4%的人选择家里态度不明确或干脆反对。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父母、亲朋戚友觉得辛辛苦苦把大学生培养出来,又好不容易通过考试谋求一个相对比较安稳的岗位,不希望他们做一些在农村中创业的事情,部分大学生“村官”因亲戚朋友的反对打消了创业的念头。
二、有效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中存在的先天不足和客观困难,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以激励和帮助大学生“村官”想创业、敢创业、创成业。
(一)建立专项基金,多方位、多模式帮助筹资
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破解资金瓶颈。为此,政府可以建立专项基金。基金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有偿资金,督促他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注重资金的回收,逐步形成以基金为平台,大学生“村官”互助的形式;二是为贷款提供担保,帮助大学生“村官”融到更多的商业贷款。与此同时,有64.9%的人期望推出多元化信贷模式,建议可以推动“大学生“村官”+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公司”、“信贷+保险”等信贷模式,有效地将大学生“村官”创业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从而扩大融资量,提高大学生“村官”初次创业的成功率。
(二)正确引导,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
引导大学生“村官”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主创业在当今社会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思想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重大意义,引导大学生“村官”把农村作为自己创业的舞台,把创业作为服务基层的平台。广泛采取会议动员、专题讲座、考察观摩、创意竞赛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培养,帮助他们拓展创业理念、开阔创业思路。引导村和社区干部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第二步是典型引导。选择确定一批大学生“村官”创业重点项目,逐一制定援助方案,落实综合扶持措施,确保项目早启动、早见效,努力建设一批有较强示范带动效应的创业示范基地。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使大学生“村官”创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第三步是激励引导。把创业情况作为大学生“村官”评优评先、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注重从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中发展党员,加快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创业能力较强、深受群众信任的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和社区领导班子。组织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积极推荐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参加“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等各类先进评选,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实践。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
调查中,有54.1%的大学生“村官”期待政府各职能部门出资,对大学生“村官”提供定期培训和教育。事实上,着力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规政策、创业致富信息和市场动态,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首先是加强政策法规的培训。调查中有82.5%的大学生“村官”希望开展创业基础培训活动,13.5%的人希望接受政策法规指导。可以将县委党校作为培训的主阵地,开设大学生“村官”创业讲坛,通过定期组织专家学者讲授、创业者现身说法及相关部门领导对政策法规的讲解,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创业政策、拓宽创业思路。开通大学生“村官”创业咨询热线电话,并通过印发创业须知、开展现场咨询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咨询。其次是加强知识技能的培训。调查中有54.1%的人希望得到经营技巧的指点。本着“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应重点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创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并列入各级组织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通过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业团队管理与运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风险意识培训,免费提供创业风险预警信息,提高大学生“村官”规避风险的能力;开展创业心理培训,让大学生“村官”敢于承担风险,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再次要加强实践培训。调查中希望参与活动加强训练、亲身实践的达48.7%。故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实践锻炼基地和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作用,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基地参加实践锻炼,促进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帮助生产劳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鼓励帮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环境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带动性强,经常会是一个项目拉动一群村民甚至一方农民集体创业,各级政府必须看到这一可喜现象,积极鼓励和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通过社会推动,形成整体合力,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环境。首先要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国家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往往到下面执行起来就会遇到重重困难,创业配套政策笼统、模糊,不好操作,甚至不执行。随着不断有大学生“村官”深入基层,各方面的形式、内容都有变化,各级政府应制定出更加配套的政策与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形势相吻合,同时,要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落实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金融帮扶制度和税费减免制度。各级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创业基金以及采取贷款贴息的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贷款行为予以支持;各地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对大学生“村官”创业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尽最大努力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工作。其次是社会要推动,形成大学生“村官”创业合力。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包括家庭和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要改变传统的对年轻人的轻视行为,重视大学生“村官”科技创业的巨大价值;可以利用民间闲散资金设立民间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引导私人财富投资于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市场课题。再次要强化结对帮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环境。由于村干部的草根性,乡村原有干部主要为“道德权威型”,他们中有的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排斥心理,生怕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把广大农民朋友吸引到年轻的“村官”身边来,生怕抢了自己的“饭碗”,这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或多或少产生影响。因此,要认真落实乡镇街道领导、驻村指导员、村上主要领导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制度,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跟踪服务,帮助协调土地流转、租赁、使用,办理项目审批及工商、税务等证件,帮助解决信息、技术、资金等难题。同时,要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援助志愿服务团,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筹建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资源库,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五)全面分析,鼓励大学生“村官”理性创业
大学生“村官”创业比较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有些地方看中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鲶鱼效应”,甚至要求一个乡镇要有一个大学生创业项目,一名大学生“村官”要有一个创业项目,并且把创业作为大学生“村官”考核的重要指标,提出“如果创业好的话将优先录用或不创业不提拔”,以上种种做法有失偏颇。创业并不是简单地投一笔钱、给一块地、建一个项目,这其中充满着艰苦和挑战。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通常需要大量的经验、一定程度的洞察力以及一定的创业技能与科学知识,这些素质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村官”都具备的。因此,各地在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时切忌“一刀切”,应正确引导,不能给他们造成压力;应全面分析,量力而行扶持他们理性创业。因此,各地要从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目标出发,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实际,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对有能力、有条件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应鼓励他们立足本村实际,结合个人所学专业和经济实力,选择可行性强的项目进行创业;或者在相关经济能人,致富能手的带领下,以知识、技能或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创业。对创业意愿不强、条件不成熟的大学生“村官”,应鼓励他们立足现有的本职工作,做好村里的事情,以自身的知识服务农民,为农民办实事。
[1]查佐明.大学生“村官”创业中的六对辩证关系[J].当代青年研究.2010,(2).
[2]刘秀华等.关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2).
[3]刘芳等.大学生村官创业问题研究[J].考试周刊.2009,(3).
[4]薛继坤.大学生“村官”创业再思考.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3).
[5]白云萍.大学生“村官”创业四部曲.党政干部论坛[J].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