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目的语环境中文化自然传播的方法

2011-08-15李朝辉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汉语学习者语言

李朝辉

一、引言

文化一直是汉语教学中无法绕开的主题之一。在新形势下,汉语和文化成为国际汉语传播中的两大主要部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汉语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媒介,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理念和方向:汉语的使用价值和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传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是每一位汉语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文化是语言教学的催化剂,比起目的语环境,非目的语环境不具有天然的文化氛围,学习者很难感受到鲜活的文化,但这并不阻碍文化的传输。在非目的语的教学环境中,如何恰到好处地传播文化,使学习者在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汉语的理解和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二、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要探讨文化传播,首先应弄清文化是什么?

culture 源于拉丁文的“耕耘/种植”之意,而且“耕耘/种植”除了含有照料土地、饲养家畜之意以外,还有照料家庭和培养道德和心智之意。其中显然的寓意是文化与自然生成的区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culture 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的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庄孔韶,2002:18—19)culture 的原初概念在亚洲的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译各类西文中culture 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利或刑法,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日本的一些著名辞典明确标示“文化”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献:如《易经·贲卦》的“观乎天文已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里“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如《后汉书·荀悦传》的“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

20世纪初,文化成为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然而,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界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被大家认可的文化定义。我们倾向于接受的文化概念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Scupin,1992:46)

进入后现代,学科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相关学科综合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人类学以文化研究而见长。因而在探讨文化传播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如文化的特点:“文化是共享的;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整合的;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文化是适应性的;文化是变迁的”(Haviland,1993:30—39),以及Boas 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都可以成为我们探讨文化传播方法、构建文化传播原则的基础。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自然的宽泛的概念,它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狭义的文化是与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文化,首先是知识文化,如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于知识文化,根据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高低不同,应区别对待。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可传播一些易于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的文化元素,如名胜古迹或剪纸等。针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操。另外,教学对象的可接受能力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向少儿汉语学习者与向成年汉语学习者传播文化的内容和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狭义文化中更重要的部分是影响汉语得体运用的交际文化的内容,如中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称呼年老的男子时,不能直接叫“老头儿”,而应该称“老大爷”。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在汉语教学中必须加以讲解,以减少学生在交际时的语用错误,提高汉语的交际能力。

三、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Sapir 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某个或多个种族,……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传承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和吕叔湘先生,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都有精彩的论述。如: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侧影。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罗常培,1996:88)

应该说,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离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语言将失去价值。特别是词义的出现离不开孕育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汉语的“龙”,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代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同时在封建社会也用作封建帝王的象征,而且中国人认为龙是一种祥瑞的动物,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反映在汉语里,和龙有关的成语很多,比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在中国带“龙”字的山名、水名、地名更是多得数不清。这些都表现出中国人对龙的喜爱,也反映出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离开文化的语言只能算是一些干巴巴的符号,无生命力可言。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既是无味的,也是不科学的。正如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所说: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不能领略唐代的诗歌,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障碍。如果没有文化背景,我什么都不懂。文化和语言是不能分离的。如果要深入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应该先学会这个国家的语言;同样,如果要学一种语言,必须要掌握使用这一语言的人们的历史、文化、文学……①摘自笔者2006年对法国留学生心莲的访谈。

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讲解语言时不让学生理解最基本的文化是巨大的错误。非常明显,所有好的语言老师也应该是目的语文化的内行,当然,讲语言的时候也可以不介绍文化方面的知识,但这样让学生很难学会这种语言。不理解文化背景,学习者在很多情况下用词不正确,比如请同事吃饭、结婚祝福、送礼物时,不知怎样表达才恰当。他们同样也搞不清楚“福”字为什么是倒着贴的。我认为讲语言的时候,这些东西应该是一起讲的。这样做,第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目的语;第二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第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总的来说,任何语言教学都无法避免文化教学,不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习得文化的老师是不称职的。如果世界上真有这样的老师,我个人希望,没有任何地方聘用他教学生。①摘自笔者2010年对捷克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王安瑞的笔谈。

语言的得体就是文化的规范。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在实际教学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学习者对于一些汉语形式和表达已经烂熟于心,但在交际时仍不知所措。这是因为语言的习得,不单纯是语码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语码的转换。如果只追求形似,不能深切领悟文化语码中的神韵,其结果难免生搬硬套、词不达意。因此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明确国际汉语传播中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关系,对语言教学进行研究的同时,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这不仅能提高汉语教学的效果,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动机,良好地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它也是汉语教学所肩负的责任。

当然文化传播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至关重要,但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提高汉语的交际能力是第一位的,文化教学不能喧宾夺主,它可以在辅助汉语教学方面大展拳脚。

四、文化自然传播的方法

基于对文化特性的理解和对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关系的认识,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应该采用沉浸式自然传播法。所谓“自然”是指文化传播中的自然原则。具体包括创设自然环境(外部文化环境和交际文化情境)和遵循自然规律的传播方法。

母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母语文化的濡染,在习得母语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习得了本族文化。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同样有自然习得文化的条件。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营造自然的文化环境,将有利于文化的自然传播。

此外,许多研究者指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因素是情感因素。事实的确如此,有一位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起因就是喜欢她的汉语老师。从对来华外国人学习汉语目的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人学习汉语是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人说,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的,语言里包括很多使用者的文化。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它的文化。如果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有合不来的感觉,或者怎么也无法适应的话,那肯定会影响语言学习。所以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学习语言,然后会喜欢那个文化,对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②摘自笔者2005年对日本留学生三科的访谈。因此,要提高语言的学习效果,首先要让学习者对目的文化感兴趣。要使学习者越发喜爱目的文化,在传播时切忌不能硬性灌输,而是应该恰到好处地自然输入,以免引起受众的反感。文化自然传播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营造自然的文化环境

1.摆放实物或张贴图片

在教室里张贴或摆放介绍中国的图片或实物,如名胜古迹或反映中国人生活实况的图片、水墨画或书法作品、剪纸、中国结、文房四宝等。如果是初级班的教室,图片或实物下方最好配有学生母语的说明文字,若是中高级班的教室,可以用汉语解释说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外,初级班里,可以挂和汉语学习相关的挂图,如声母挂图、韵母挂图、图文并茂的挂图等等。

2.播放中国音乐

虽然有时语言不通,但音乐是相通的。在休息时间播放中国歌曲或乐曲,可能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能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而且,通过学习中国歌曲来学习汉语,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准备中国的小食品

中国特色的小食品很多,如干果、果脯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小食品作为学习奖品备用。课堂表现好或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就可以获得一份奖品。这一办法更适于中小学教师使用。相对于成年人来说,中小学课堂不太容易管理和控制。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都决定了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所以利用奖励的方式促进教学的方法值得尝试。

4.利用非言语行为

汉语教师本身就是中国文化最好的传播者,课堂内外,老师的行为举止、装束打扮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教师在上课或参加活动时,可以穿一些简单的别具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如旗袍等,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要注意着装应符合教师身份,要简洁大方,避免过于花哨繁琐,特别注意在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不能穿得太暴露。

(二)教学中自然融入文化元素

1.模拟文化情境

教学时,在介绍中国人的日常交际,如打招呼、邀请、感谢、分别、送礼时,让学生现场模拟这些带有文化色彩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既掌握了汉语,又学会了中国人的文化规范。

2.影视文化教学

教学中,根据情况可适当运用影视文化进行教学,但要注意教学对象与影视文化内容的匹配。针对儿童、青少年这样的教学对象,适于选择轻松的影片,而教学对象为成年人时,就需要选择一些反映中国人社会文化生活和精神情感的视频。影视文化教学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地看热闹。观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表演其中的部分片段。

3.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特别是词汇教学时,如果教师恰当运用文化知识进行教学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解成语时,顺带讲解词语背后的故事,会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更好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恰当地运用。因此,学生们常说,要掌握一种语言,无论是汉语、法语还是英语,应该先了解那个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够深深地进入这种语言,要不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掌握该语言。拿汉语来说,如果不懂中国的文化,包括它的历史,有些成语,不管学了多少次也记不住。比如坐山观虎斗,只有了解了它的背景故事才可以掌握。①摘自笔者2006年对加拿大留学生的访谈。

4.运用身势语

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身势语,既能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形成直观的理解,同时也自然地融入了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内容。如讲解数字时,可以加进汉语中表示数字的手势;打招呼时点头、握手等身势语也可以融入教学中。此外,进行汉字教学时,通过感官的形象刺激,使学生加深对汉字理解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记忆、书写汉字,克服汉字难学的心理。比如,学“人”的时候,可以把两脚叉开,摆出人的样子。

(三)体验文化活动

1.利用社区文化

在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有华人聚居区,许多华人聚居区都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周末或假期,带领学生深入当地华人聚居区,与华人进行交流,去中国人家庭做客,体验华人生活方式,能够自然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另外,也可以去中餐馆品尝中国美食,学习菜里所用材料的名称,并趁热打铁,举办一个中华饮食文化大会,让学生学做中国菜,了解中国饮食。同时,传授给学生中国的茶文化、请客文化、就餐礼仪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汉语文化角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汉语文化角。开设汉语文化角的目的是给汉语和中国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给社区周围更多的人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场所。在文化角可以练习汉语,阅读汉语书籍、观看汉语视频,也可以学习书法、太极拳、剪纸等中华才艺。

3.展示才艺

中华才艺的传授是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有条件的教师应该充分展示才艺方面的特长,有时才艺能够成为吸引学习者的法宝。学习者对中华才艺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学生在学习书法、剪纸、山水画等才艺后,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个展览会,给学生提供展示中华才艺的机会,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能促进汉语文化的进一步学习。

4.同庆佳节

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春节为例,快过春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装扮教室。写春联、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还可以通过倒贴福字,介绍中国的谐音文化。大年初一那天,大家要互相拜年,并借此机会告诉学生,中国人十分重视团圆。春节一般都要与家人团聚。

5.组织游戏比赛

根据学生的特点,游戏比赛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汉语汇报演出,在排练的过程,学生语言文化水平都会得到提升。另外,教师可定期举行有奖问答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下面就是非目的语环境中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大赛:

2010年1月30日下午,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举办了首届“迎新春包饺子”大赛,中国驻缅甸曼德勒总领事馆的领事们,以及福庆孔子课堂的领导们都应邀出席。本次大赛共有八个队参赛,每队不超过10 人,均由初、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组成。从和面、拌馅、擀皮儿、包、煮、摆盘到上桌,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比赛规定了味道、外观、摆盘、数量、时间五个评比项目。由领事们和福庆学校的几位老师担任评委,最后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参与此次活动的人数超过一百人。大大出乎预料的是,每位参赛选手都热情高涨,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尽管只学过一次(比赛前一星期,学生们听了孔子课堂中方院长关于饺子的讲座,也观看了饺子制作的整个过程),但无论从味道还是外形,绝不亚于熟手的水平,特别是摆盘,更是花样迭出,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活动大大提升了福庆孔子课堂的声誉,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对孔子学院的认同感。①上述文化大赛的内容由缅甸籍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林仙珍提供。

(四)文化对比法

文化具有多样性。绚丽多姿的文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增添了学习的趣味。中外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有时正是这些不同,引起了学习者的兴趣。比如,有些中国人习惯用“吃了吗”、“去哪儿啊”打招呼。其实打招呼的人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去哪儿?”“吃饭了没有?”这只是一种礼貌的问候,表现对对方的关心。

有一个法国留学生说他的邻居老大娘,每次他从家里出来,都会问他:“你去哪儿?”而且,每次他回家,她会问:“你从哪儿回来的?”原来他觉得这个老大娘的好奇心有点强,她为什么什么事都要知道?在法国,不认识的人不会问你这样的问题。后来,他的中国朋友告诉他,这没什么不好的,这是一种礼貌,可以简单地回答:“出去了。”从那以后,每次他看见老大娘,他先问“你去哪儿”、“干什么去”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人的文化行为,这位留学生渐渐入乡随俗、身体力行。

很多时候,我们对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缺乏敏感,以为对方也会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事。对比文化的差异,并不是为了找出双方文化到底有多少不同,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方文化,更深刻地认识自身文化。更重要的是,对比不是要争高低、分上下。不能说目的语文化好,学生母语文化不如目的语文化。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只有不同。除此之外,文化对比的运用应该适度,以不引起学习者的焦虑和畏难情绪为前提。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差较大,如果一味强调差异,有时可能适得其反,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产生距离感,甚至视汉语和中国文化为异类。

文化对比,宜于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引导汉语学习者找出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异同。比如介绍问候的礼仪时,教师可以示范中国人的语言伴随动作,如点头、握手、摆手等。然后学生表演他们问候时的身势语言。有的国家是鞠躬;有的国家拥抱;有的国家合掌于胸前鞠躬;有的国家亲吻面颊……

(五)寻求文化认同

虽然文化的某些方面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人类是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通过寻求文化认同来顺利传播文化很重要。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文化的传播。

广义的文化认同包括族群内部的文化认同和对外来文化,即他者的文化认同。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这两种文化认同同样值得重视。目前,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汉语的大军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华裔,他们在海外依然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于华裔汉语学习者,应该利用天然的原生情感纽带,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从而激发接受中华文化的热情。

另一方面,从某种角度说,文化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不同社会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传播的结果。文化的传播和采借由来已久,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脚步,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少地区文化越来越趋同。因此,对于非华裔的汉语学习者,努力找寻汉语文化与其母语文化的相似之处,引发他们的文化认同,进而能够自然地推动文化传播。

五、结语

文化自然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以上内容仅提供一些思路。此外,有时受传播国教学条件的限制,如一些欠发达地区教学设备不齐全,无法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方法可能不容易操作,但只要精心设计准备,很多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教师在设计文化内容和传授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汉语水平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在操作上,遵循内外兼顾、语文同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自然输入的原则;在理念上,遵循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双向适应的原则。

罗常培(1996)《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日本大辞典刊行会(1975)《日本国语大辞典》,东京:小学馆,第17 卷。

庄孔韶(2002)《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Haviland,W.A.(1993)Cultural Anthropology,Orlando,Florida,Harcourt.

Sapir,E.(1921)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 he Study of Speech,Harcourt,Brace&Co.

Scupin,Raymond(1992)Cultural Anthropology:A Global Perspective,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 all.

猜你喜欢

汉语学习者语言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语言是刀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