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龙文化精神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1-08-15刘菊香
刘菊香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中华文化】
用龙文化精神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刘菊香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龙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互相契合。龙文化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和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将龙文化精神发展到新的高度。用龙文化所蕴含的容合和谐、奋进创新、爱国主义、福生精神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推进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龙文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创新;爱国主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龙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中华民族乃至中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龙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和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将龙文化精神创新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龙文化精神互相契合,应以龙文化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实践绩效。用龙文化精神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容合和谐、奋进创新、爱国主义、福生精神。
一、龙文化的容合、和谐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
容合、和谐是龙文化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创精神。
容合是“兼容、包容、宽容、容纳、集合、综合、化合、合作”的概称,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2];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 ,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 ,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龙的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容合过程相一致。中华民族在新石器时代起源,历夏商周三代,中经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才基本完成,形成了初步统一的“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的实质就是“容合”:“多元”意味着“容”,“一体”意味着“合”。龙也是由“多元”到“一体”,也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夏商周三代,中经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才基本定型。在时间的纵向上,龙贯穿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始终;在空间的横面上,龙遍及中华民族各成员繁衍生息的所有区域。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道家讲的“道”,都是容合性概念。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以及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组成,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新时代的容合,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与和谐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渊源于龙文化的这种和谐精神。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看,它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在一起,把远大政治目标与日常行为规范融汇在一起,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经验、世界眼光与民族传统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是一个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历史眼光、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既恪守原则又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和谐的体系,是对龙文化容合、包容、和谐精神的承继与发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和建设的出发点来看,它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等日益多元化,各种利益诉求、利益冲突需要调节和整合,需要从价值观层面进行整合、统领和引导,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龙文化的容合、和谐理念,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有效地沟通感情、凝聚人心、增进融合,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从而有利地促进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断发展的体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以倡导和谐、培育和谐理念为核心。
二、龙文化所具有的奋进、创新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是吉祥嘉瑞的象征。龙文化的创新进取、奋发开拓精神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不屈斗争精神面貌的体现。
奋进就是奋发进取,创新图强。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而民俗活动中的龙舟竞渡,但见彩旗如云,鼓呼雷动,人人奋力,龙龙争先,如弹出膛,如箭离弦,桨影纷然,浪花激溅,那热闹的景象,那宏大的场面,那激昂的情绪,那蓬勃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令人振奋,它突出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精神。奋进是中国人十分崇尚的精神,成语“自强不息”其实就来源于《易经》的第一卦《乾卦》。这个卦其实是一个“龙卦”。其卦以龙的发展变化为喻,由潜龙、见龙、跃龙,到飞龙、亢龙、群龙,既形象又抽象地阐发了一种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人应该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地上行,但最终要像腾飞于云天的神龙那样,努力上进,毫不懈怠。因此,中国人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和谐为条件的奋进,是一种人生观,是奋发进取、努力向上的人生。从龙的形象来看,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龙形象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一条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新石器时代有早期的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有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有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有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有复杂华丽的“黄龙”。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吉庆嘉瑞的“祥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 E卡的“时尚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龙形象的演变充分展示其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精神。龙文化的创新精神昭示着人不仅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要当变则变。龙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可变的,可以是天上的云、电、虹、星象,可以地上的猪、马、牛、鹿,还可以是水中的鱼、鳄、蛇、鲵。对龙的可变的神性,《说文》概括为“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本身就是一种与时俱进,是对龙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而龙文化蕴含的奋进、创新精神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眼点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使这个体系为广大人们群众所接受、认同并自觉践行,让其“渗透到群众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3],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同样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马克思主义自五四时期至今,已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多次创新与发展,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统领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秉承龙文化的奋进创新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对以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使中华儿女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创新是龙文化精神的生命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
三、龙文化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落脚点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爱国主义包含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也是龙文化精神的精髓。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大团结”、“大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龙作为一种多图腾崇拜可以看作是这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特别是龙文化的团结凝聚精神,有助于中华民族产生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儿女共同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千百年来,龙文化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而奋斗牺牲,无数的爱国志士用他们的英勇事迹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表明了为祖国献身的人生价值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都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的人生观。现在,龙已经成为联系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的体征。钱其琛先生称:“海内外华人都会认同中华文化中龙与凤的文化标志。这些形象很容易唤起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民族感情。”[4的确是这样,中华民族创造和选择龙凤这样的文化标志,历经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岁月,它凝结、寄托着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理想和情感,体现着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其产生时间之久远,认同人数之众多,凝聚力之强大,都是世界其他民族不可比肩的。《龙的传人》已成经典歌曲,大凡有华人庆典、聚会,都少不了要唱。一首歌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本身就证明了它的精神内涵已被众多的歌唱者、欣赏者所接受,也证明了龙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纽带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发展其目的就是通过整合和引领多元思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就失去了民族国魂,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这个共同理想的理论主题、根本任务、理想目标与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根本一致的,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它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大广泛性和包容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吸收和借鉴了龙文化精神中的优秀内容,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龙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成分,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深厚的感情认同基础、群众认同基础和政治认同基础。因此,培育和弘扬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努力将其转化为理性的爱国意识和自觉的爱国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和落脚点。
四、龙文化的福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向
福生即造福众生。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龙的目的,是为了有福于、有利于自己,而不是为了有祸于、有害于自己。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养牺牲、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始创嫁娶;炎帝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的制陶造车、分土建国;大禹为了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舍小家为大家,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模范。在龙文化中,有许多造福众生的善龙祥龙,也有一些祸害人间的恶龙孽龙。恶龙孽龙的传说在民间传说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善龙祥龙是人们褒赞颂扬的对象,是龙族中正面的、居主导地位的力量。恶龙孽龙一般都会受到善龙祥龙的惩处,其祸害人间的行径,反衬出了善龙祥龙造福众生的可贵。作为象征,正面力量可以以龙为标志、为旗号、为名称,负面力量也可以以龙为标志、为旗号、为名称。福生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无论个人、团体、民族,还是政党、政府、国家,只有以福生为目的,其所作所为才是有价值的的,福生的事情做得越多,其价值越大。相反,如果以祸生、害生为目的,其所作所为就是负价值的。福生具有永恒的、根本的性质。也就是说,对人类而言,你的任何行为,任何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福生。当然,福生的“生”,不光指人类,还指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是“以人为本,兼顾众生”。还有,福生也不光指造福众生,还有幸福人生的意思,是造福众生与幸福人生的统一。福生为容合提供了目的和规定。也就是说,容合是以福生为目的的,也是有原则和限定的,这个原则和限定的根本点,便是看这个对象是否符合福生的精神。如果这个对象的所言所行不是福生,而是祸生的,那么在容合之前、之时,就要做教育、规劝、等待、惩处等工作,总之要使其改邪归正,弃祸生为福生,然后容而合之。福生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幸福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传承龙文化福生精神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价值观中积极元素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
以人为本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历史观和一种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本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来看,贯穿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切活动都贯穿着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国情的具体结合,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和体现的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发展、创新的成果,是以人为本中“人”的活动的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人行为的规范,目的是保证广大人民的和谐与自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价值观建设的不竭源泉,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观建设的原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建设项目,把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由福生精神发展而来的以人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对龙文化所蕴涵和体现的福生的精神吸收与发展,也是其永远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正是根植于中国这块沃土,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展而来的。而龙文化精神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龙文化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云变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因此,我们应弘扬龙文化精神,构建适合中国实际、能为中华儿女广泛认同、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责任编辑赵秀忠 ]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82.
[3]中央马列编译局.列宁全集:第 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00.
[4]钱其琛.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N].人民日报,2000-04-03.
[5]李荫榕,朱加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D616
A
1009-6981(2011)01-0045-04
2010-09-10
刘菊香,女,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统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