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墨子“兼爱”思想初探

2011-08-15西藏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陈川西

河南科技 2011年20期
关键词:墨学万民墨子

西藏民族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陈川西 梁 哲

先秦墨子“兼爱”思想初探

西藏民族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陈川西 梁 哲

春秋战国时期,鉴于动荡的社会时局,墨子结合社会现状以及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适时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人生价值取向。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相爱。“兼爱”是墨子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的基本原则。

一、墨子的“兼爱”思想

1.墨子“兼爱”思想的具体内涵。所谓“兼爱”,就是不分人我,爱人如己。墨子从两个方面指出其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墨子•兼爱上》)。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兼爱下》)。在墨子看来,“兼”是一种公而忘私、不分彼此、爱人犹己的高尚道德品质。他还探讨了实现其倡导的“兼爱”思想的途径、方法,指出“既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后期墨家概括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

2.墨子“兼爱”思想的趋势作用。墨子指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皆起不相爱”(《墨子•兼爱上》)。“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富不悔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

在贯彻“兼爱”思想的同时,墨子还提倡“非攻”,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反对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敖贱,诈欺愚等;提倡“尚贤”,用德才兼备的贤才、贤君来治理国家;提倡“利民”、“节用”,反对厚葬,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反对增加人民负担的行为。墨子的“兼爱”思想一方面以满足利己心、满足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又把“利人”视为行为的准则和“义”的价值尺度。可以说,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利己的行为动机和利他的行为准则的结合,其实质是调和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二、墨子“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1.墨子“兼爱”思想提出的政治历史背景。墨子生活的时代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大国攻小国”、“以强凌弱”、“ 以众暴寡”等各种不和谐因素并起。墨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不相爱”。“当察乱何自起?故不相爱。臣子之不孝父君,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于子,兄之不慈于弟……皆起于不相爱。”(《墨子•兼爱上》)墨子对症下药,其医方就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也。”(《墨子•兼爱上》)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2.墨子“兼爱”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兄而自利”等皆为自私自利行为。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不屑与渲染爱的幻梦色彩。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和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实现途径

1.有效实现“兼爱”所应具备的条件。墨子认为“体,分与兼也”。(《墨子•经》)。个人是体,个人之体是从人类之兼分离出来的。墨子认为是“爱”是“兼”的必要条件,此爱的内容广泛,包括君臣惠忠、父子慈孝、兄弟和调、强不执弱……墨子的“兼爱”,“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基础,“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是过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目标。而能够承担爱的每一个个体,则并无职位的尊卑、财富之多寡的差别,任何人都是爱的给予者又是爱的接受者。墨子说:“爱藏(男奴隶)之爱人也,乃爱获(女奴隶)之爱人也。”“获,人也,……藏,人也”(《墨子•小取》)。且“人无长幼尊贵,皆天之臣也”(《墨子•法仪》)。所以,墨子认为在“爱”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因其出身低微而不能爱之,就“不周爱”了,就不是真正的“兼爱”。

2.墨子“兼爱”思想的方法体现。墨子对于“兼爱”的能否实现问题上给予了肯定的回答。首先,有先圣兼爱为榜样:“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先圣大王亲行之。……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此文王之兼也。……禹之征有苗,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此禹之兼也。……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此即汤之兼也。”(《墨子•兼爱下》)由此,在“兼爱”上,先圣先贤已经身体力行地为后人做了表率,后人如能沿着前辈足迹践行,“兼爱”是不成问题的。其次,“兼爱”为人心所向,人情所择:“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友是也。”(《墨子•兼爱下》)“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

在实现“兼爱”的方法、途径上,墨子认为:首先,就个人而言,应爱人如爱己。“爱人若爱其身”、“为其友之身若其身,为友之亲若其亲”(《墨子•兼爱下》),“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墨子•兼爱中》),“爱人之亲,若爱其亲”(《墨子•大取》)。其次,就王者而言,应以“兼爱”为当政首选。具体讲,为人君者应当做到“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退赌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长其身”、“苟有上悦之者,劝之以赏誉……不可防止与天下”(《墨子•兼爱下》)。墨子认为还应该在社会中营造“兼爱”之氛围,因为人的选择要受周围环境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其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为五色矣”。如果整个大环境都为爱的阳光所普照,焉有不为爱所感染而爱人之人?

四、墨子“兼爱”思想的历史意义及价值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于先秦社会的秩序维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兼爱”思想的提出在于使贫苦的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够摆脱灭亡的厄运。二是“兼爱”思想着眼于现实,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道德说教上。对穷苦的人民实行“兼爱”,就是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就是要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墨子•尚同中》)。在墨子看来,“爱”与“利”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他常常说“爱利万民”、“爱利天下”,正是这种统一观的表现。

由于墨学的现实差距性以及和统治阶级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现实条件下呈现出的是昙花一现的状态,而没有如其所愿地流芳万世。历经数千载墨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默默无闻,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现实状态。令人庆幸的是,墨学平等博爱的思想引起近代诸如梁启超、鲁迅等进步思想家与民主革命派的青睐,这或许说明了墨子“兼爱”思想的可取之处与存在价值,也是墨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前瞻。墨子的“兼爱”思想虽然没能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得以传承,但是他却为天下提出了最纯粹、最无私的爱的理想,这对于秩序混乱的社会维持适当范围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历史推动意义。

猜你喜欢

墨学万民墨子
Effect of thickness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ingle domain GdBCO bulk superconductors
近代墨学复兴之批评
清明国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万民同心
河北保定:500万执行款缘何久拖不执?
中国墨学史构成分析及启示
“墨子号”与墨子
医学与墨学的对话——墨者人文关怀的当代展现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