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立柱盖梁之间的抗震连接
2011-08-15封文琦
封文琦
(石家庄市公路管理处养护管理中心)
1 概述
在庞大的公路桥梁群体中,约有1/4的桥梁已经老化过时或功能缺失。也就是说,有成千上万的桥梁需要维修、加固或更换。桥梁的改造升级,从长远考虑无疑是件好事,是必要的;但从当下考虑,它会给日常交通带来极大麻烦。断交、绕道不但会造成交通混乱,而且还会造成用户延误时间和不必要的燃料消耗,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在桥梁加固改建过程中,应尽量缩短工期,最小限度的干扰交通。
采用预制安装方法施工无疑比现浇更能加快工程进度,减少现场操作时间,这是早已得到证实的结论。预制安装工艺可以平行作业,大量工作在工厂内完成,少占用现场的空间和时间,不必长时间的关闭交通和绕道。另外,还降低了工人在混乱场面中工作的危险性。
其实,预制安装的概念早已被人们接受,但主要是对上部构造。混凝土梁或钢梁在工厂制作完成后,运至工地,只等墩台盖梁做完,就可以把梁架上去。目前,预制安装概念正在扩展到下部构造。盖梁和立柱开始在工厂预制,再运到工地安装。例如,在美国的一些无地震区(如德克蕯斯州)就已经实施了这一工艺。但在一些地震多发地区,就不敢采用这种方法。
从构造上上讲,立柱和盖梁两个构件采用预制安装最方便。因为它们都是直杆,制作、运输、吊装都很简单。但在地震地区,问题恰恰出现在两者连接界面上。从抗震角度出发,这个界面是最关键部位,要求该部位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盖梁立柱的预制安装会造成抗震性能下降。因此,为了在地震多发区采用这种工艺,需要制定一种既安装迅速又具有抗震能力的构造方案。
2 盖梁立柱之间用粗钢筋连接
在地震多发区,盖梁和立柱之间的连接可采用一种新的构造:在盖梁中的立柱位置上,预埋6根粗金属波纹管,在立柱上端伸出6根粗钢筋,在盖梁下落时,粗钢筋传入波纹管套筒内,之后,在套筒内灌浆将粗钢筋握裹住,完成连接。
按美国的工程实践,粗钢筋采用φ57,套筒直径采用φ215,几乎为钢筋直径的4倍。这样的搭配在安装时非常方便:一是粗钢筋只有6根,好对中;二是套筒很粗,钢筋容易插入,容许存在制作误差。
3 三种不同组装法
为了探索立柱盖梁安装后的抗震效果,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组装方法,对它们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并与整体现浇的结构进行了比较。
三种做法的共同点是:在盖梁中预埋6根金属套筒,立柱上端相应位置伸出6根粗钢筋。组装时粗钢筋对号入座,分别穿入各自的套筒内,并继续向上延伸到横隔梁内。
三种做法的不同之处:(1)第一种做法是,伸入套筒内的粗钢筋全长被灰浆包裹,即套筒内的粗钢筋与灰浆全长粘结;(2)第二种做法是,自盖梁底面以上8 d长度范围内的钢筋不与灰浆粘结。做法是将该长度的钢筋用硬PVC管包裹。将厚壁PVC管纵向劈开,把粗钢筋缠绕起来,再用胶带捆紧,在浇筑套筒内砼时形成“不粘结”段;(3)第三种做法与第二种做法基本相同,只是用薄壁PVC管缠绕,形成不粘结段。
4 结论
对三种不同组装方式形成的构件进行了抗震试验,并和整体现浇构件进行了比较,旨在探索这些组装方法在地震多发区的适用性。对包括整体现浇在内的四组构件进行了模拟地震的循环荷载加载,观察了它们的破坏过程,得出结论如下。
(1)采用粗钢筋连接立柱盖梁的方法安装简单,速度快,能容许较大的施工误差。
(2)三种组装方法形成的结构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其“力-变形”特点以及破坏过程,与整体现浇结构相似,同样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3)预制立柱和现浇立柱的变形位置明显不同,预制柱的变形大部分集中在立柱和盖梁界面上,而现浇立柱的变形责均匀地分布在立柱上端。
(4)有意识地设置“不粘结”段,有减少盖梁混凝土剥落的效果。这是由于此时的锚固点考上的缘故。
(5)粗钢筋在8 d长度内不进行粘结,对系统的滞后性没有影响,只是刚度稍有减小。
(6)粗钢筋不粘结不会造成它的破断。钢筋破断的主要原因是“疲劳”,所以在地震力作用下,所以刚进的破断不是在不粘结段,而是在远处的盖梁内。
(7)预制安装的立柱盖梁结构,在设计时仍可按照整体现浇结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