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资源保障创新力度——高新区人才创业创新工作的思考
2011-08-15杭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杭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以人才资源保障创新力度
——高新区人才创业创新工作的思考
杭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作为浙江省、杭州市改革开放试验田、自主创新主战场,高新区一直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经发展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滨江创新指数达到178.6点,比上年提高了12.1点。特别是,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达68%,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的比重达14.5%,遥遥领先于全市2.75%与全省1.82%的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科技进步与创新将成为促进杭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作用更显举足轻重。邵占维市长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发挥国家级高新区集聚高端科技要素和创新引领作用”。在人才创业创新工作方面,高新区走在杭州市前列,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激发了更多思考。
“人才强区”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高新区自2002年以来,通过常年开展一系列引才聚才活动,构建创业平台,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2.89万人。其中:博士486人,硕士10555人,本科73829人,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大力实施“5050”计划,首批入选项目37个,注册资本总额达5.18亿元。新增国家“千人计划”8人、省“千人计划”25人,新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4个,居全省首位。新增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新办留学人员创业企业5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225家。
⒈聚才引才,打造人才“金名片”
⑴打响“相约在高新”的品牌效应。每年举办各类综合招聘、专场招聘等人才招聘系列活动100场以上,吸引来区应聘的各类人才超过10万人次。杭州高新人才网每年新增企业会员超过200家,网站累计访问次数超过2600万人次,实现了有形、无形人才市场互补互动,人才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⑵积极实施“走出去”引才战略,组织实施赴外招聘。近年来,先后组织了300余家区内重点骨干企业赴国内高校集聚地城市开展校园招聘,帮助区内企业引进各类紧缺人才。注重开发国际人才资源,重点抓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⑶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学历以及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加大电子信息、软件开发、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动画游戏、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引导和鼓励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2010年,新引进人才1.85万人,增长9.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73.1亿元,增长26.3%。新获授权专利1993件,其中发明专利657件,分别增长55.7%和52.4%。中控科技等4家企业3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⑷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建有13家博士后工作站,12家博士后工作分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次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杭州市先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荣誉称号,已经成为高新区构建人才高地、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⑸积极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立足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依托区内软件、集成电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为载体,重点抓好国家“百千万”、省“151”、市“131”等各类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和培养了一批跨学科、复合型创新领军人才。目前,已累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1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4人,省“151工程”人才45人,杭州市杰出人才奖获得者6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15人,市“131工程”人才564人,高端人才拥有量名列全省前茅。“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各类人才8.27万人,6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拥有人才资源6039人,位居全省首位;每万名人口拥有理工科毕业生数3377人,位居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列;全区拥有海外回国创业人才690余名,其中,90%以上具有硕士学历,170人具有博士以上学历,1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占全市的70%。
⒉政策配套,政府甘为“孺子牛”
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继研究出台了《关于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创业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的通知》、《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杭州高新区创新创业“5050”计划的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区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区级可用财力的15%,以创业启动资金、项目资助资金等形式扶持各类人才从事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产业,对前来创业的领军型留学回国人员给予最高500万元、高校毕业生最高20万元的创业资助。
⑵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协调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落实、创业服务、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开通创业“绿色通道”,设立了一站式办公、一门式服务的江南江北两个办事大厅,各职能部门和中介组织一应俱全,并有专职工作人员为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咨询、注册登记、办公场所、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给予资金资助、创业基地、人才激励、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重点扶持。
⑶着力抓好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围绕软件、通信、物联网、太阳能、动漫等战略产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人才、项目、平台、环境四位一体,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着力构建“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近年来,该区企业承担了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540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35项。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500余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00余件,全区每万名人口拥有专利申请数达147.5件,专利授权数达91.2件,位居全省第一。
⒊资本跟上,坚持“人才+资本”之路
高新区政府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搭建投融资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享誉省内外乃至全球的高层次创业人才,集聚各类资本参与创业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改善银行金融服务、建设创业投资平台、加强民资与外资对接等,帮助企业解决投融资难题。2000年,注册资本达1亿元的杭州高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为初创型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融资担保、融资中介等服务,至今已经累计为169家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了779笔融资担保服务,累计担保金额20.7亿元;根据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成长性和资金需求特点,高新区联合驻区金融机构设立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杭州科技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期权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系列创新服务产品。如为浙大人工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步同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专利质押、期权抵押等形式累计提供贷款1.11亿元。
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市创投服务中心落户高新区,吸引创投会员机构145家,累计达243家,其中创业投资机构100家,为企业融资11.9亿元。2010年,高新区创新投融资平台通过杭州科技银行为高新区中小科技企业发放贷款3.75亿元,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跟投5个项目515万元。区内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南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也开始试营业。创新资本的不断集聚,为高新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
对发挥人才资源创新引领作用的思考
杭州高新区经过20余年的发展,向建设全国一流高新区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空间有限、高端要素集聚度有待提高、体制机制尚需完善等问题,要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进一步深化工作。
⒈生活创业共同体,在注重创新的同时,还要打造“宜居”品牌。滨江区原为撤村建居地区,商贸、教育、医疗等资源欠缺,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不少创业人才“上班到滨江、下班回主城”。高新(滨江)区既是杭州的高新产业功能区,又是江南副城的重要板块。作为“高新区”,要不断提升产业功能,作为“副城”,要着力强化生活功能,切实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产业功能强、生活功能弱的不平衡现象。一要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建立优质教育、医疗、商贸、娱乐等服务机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区内和对外交通网络,以及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使创业者不用出区便能满足生活需求。二要积极解决人才住房难的问题,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与人才专项用房建设,对引进城市创业并落户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安家补助,让人才在区里有房住。三要培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使人才愿意在此创业、快乐生活。
⒉构建多元化人才体系,扩大人才集聚。目前高新区的人才工作侧重面主要在大学生、“海归”等人员的创业创新工作上,但一个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科技、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人才。要引进、发掘、培养人才并举,构建多元化的人才体系,推动创业创新。一要建立人才孵化系统。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训基地、实用型创业人才实训基地,并与企业自办培训和社会培训机构办培训相结合,减缓紧缺人才和人才分配不均双重压力。二要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办好各类人才市场,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定期编制《人才开发目录》,引导和鼓励人才向重点行业及产业聚集,促使自主创业便捷化。三要加强人才激励制度。激励、奖励要多层次化,营造氛围,留住人才。
⒊构筑多层次资本平台,实现资本集聚。多层次的资本平台能使各类企业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找到必需的相适应的资本支持。一要进一步办好市创投服务中心,服务创投机构和各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与资本对接的重要平台。活跃产权交易市场,打造非上市企业股权转让的重要平台,为创投资本创造场外退出渠道。二要进一步发挥创投引导基金作用。培育创业投资龙头企业,支持有融资能力、投资能力、管理能力、退出能力的投资管理公司。建立面向创投基金及其管理者的风险补偿机制与收益补偿机制,协调好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与资本管理者的利益,推动创投机构更多地关注种子期或初创期创业企业。三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进一步发挥杭州科技银行、创投中心、高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初创型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期权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中介等创新服务产品。
⒋培育知识市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知识产品如研发、设计、创意等,跟传统的、有形的商品并无二致,也可以交易、购买、交换、寻找与制造。发展知识市场,促进知识产品交易,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从高新区的情况看,培育知识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体市场和虚拟平台并举发展。网络平台信息发布迅速及时,信息搜寻成本低,但由于缺乏人与人的接触,互信与承诺的诚信度偏低,需要实体市场的配套,将目前分散的各种高新技术中介、设计、创意企业进行集聚,交流信息,组织各种技术贸易活动。二是实施扶持政策和措施。制定入驻知识市场的扶持措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意、设计服务与交易提供法律咨询,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评价与维护。
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优势在人才,希望在人才,后劲也在人才。杭州高新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热土,诞生了许多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这强大的创新动力来源于深厚的人才资源。2011年,高新区又提出“打造人才特区”,推出系列新政策,再对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战略,是杭州高新区得以迅猛发展的“法宝”。(执笔:陈茜 羊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