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之行
2011-08-15
□刘 青(本刊记者)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邦安”、“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所谓五害即: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灾;“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水之利害,关乎社稷安稳、国之气运。“古之善为国者,必先治水;如今发达之邦,定兴水利”。建国以来,中央和各省市非常重视水利,兴修水利、建设水利层出不穷。河南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直发扬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进行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和兴修水利的活动。10月19日,河南省治水史上又一重大工程——河口村水库成功实现截流,随着大型卡车把石料不断向龙口投放,龙口逐渐收窄,左右两道戗堤慢慢合拢,滚滚的沁河水的去路被阻断。在沁河两岸现场观看的人,无不为之振奋。两岸群山环绕,蜿蜒之中沁河穿梭其中,沁河的水很清,在河水中我们清晰可见冉冉升起的太阳透过清雾照射于水中的倒影;当你向远处眺望,看到清山绿水,你会心静和平,陶醉其中;也让我对沁河渊源、历史、人文、现状产生浓厚的兴趣。
沁河古称沁水,又称之为少水,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文中记载:“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而文中此处的少水即沁河,当指端氏附近河段。另外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有与此相关的记载:“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经泻一隍,又南会三山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沁河东源紫红河作为正源,羊头山又称谒戾山,横亘于武乡、沁县、平遥、沁源交界处,赤石桥河与紫红河皆发源于羊头山,在郭道镇境与正源相汇,故曰“三源奇注,经泻一隍”。沁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东麓平遥县境内的二郎神沟,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向南流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晋城市郊后,穿越太行山,进入冲积平原后,流入河南省境内,再经济源、沁河,最后在武涉县西营境内注入黄河。沁河全长485千米,流域面积12900平方千米;沁河在山西境内长363千米,流域面积9315平方千米,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沁河的出口处在五龙口镇,这里有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的枋口,其艺术价值,颇令人叹为观止。因渠首采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得名枋口堰,因始建于秦代又被称为秦渠;枋口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历史上对枋口水利工程曾进行多次扩建、改建,到明代的万历年间扩建成了广惠、广济、永利、利丰、兴利,共形成“五龙”分水之势,现在的五龙口镇也是由此而得名的。五龙口水利工程从古至今一直在发挥着巨大的水利灌溉作用,灌溉面积达3.33万公顷。沁河出五龙口后,历经很长时间的流动,与其它河流一起,把水中所夹带的泥沙慢慢沉积成了济源市的“牛角川平原”。沁河流经冲积平原之上,在两岸都筑有堤防,河床要高出两岸地面大约2~4米,和我们熟知的黄河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有“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就是由于两岸溪涧不断注入而形成。沁河在水利灌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浇灌两岸农业,保农业丰收;沁河下游开始灌溉相传始于秦代,在盛唐时曾经达到2.3万公顷。清朝康熙年间在丹河上所建筑的“九道堰”,除了济卫通航外,还可以灌田。
我们从史料上关于沁河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沁河也是灾害频发的河流,曾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还有作物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各朝代的国君都对其进行治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有“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刘聪是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从此时起就开始了对沁河进行治理。值得一提的是沁河古栈道,又称之为太行山沁河谷曹魏军事栈道,全长约90千米,济源市境内古栈道长达36千米;沁河古栈道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和山西省阳城县境内的沁河谷右岸,是三国曹魏时期洛京通向上党(今山西长治市高平县)的军事栈道。三国时期,司马懿为了进攻吴国需从山西调兵马粮草,当时太行山把京都洛阳与山西阻隔,而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惟一可选择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又由于沁河水流不稳定而且处处是险滩,船只不能全线行驶;公元244年,司马懿于是便从济源五龙口开始沿沁河河谷向山西高平县境内,在崖壁上凿孔架木修栈道,向西北蜿蜒至紫柏滩,隐现于丛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间。现今在沁河附近的石崖上,在高0.7米、宽0.6米的摩崖石刻上,可以看到“建元正始五年十月五日,曲阳吴某督将师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行道,作偏桥阁,凿开石门一所。”等的字样。这个古栈道对魏晋统一中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了沁河的古栈道仍让人怀念外,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沁园园林。沁园是东汉明帝于公元60年为其心爱的女儿刘致在此建造的大型园林,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而其园林命名为沁水公主园。沁园当时的规模和热闹程度,我们可从诗人崔湜的“沁园东郊外,鸾驾一游盘。”一诗;还有传唱至今的词牌名曲《沁园春》,一代伟人毛泽东所写的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都可见。沁河不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迹,而且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艺术大师。唐代名臣书画大家裴休(约791——864)的故里就在五龙口镇的裴村,他是中国名臣中为数不多的在多方面有高深造诣的人物。唐末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鼻祖荆浩,出生于济源,他开创了大山大水、气势雄壮的先河的画风,《笔法记》更是构建了水墨山水画的理论体系。还有当代著名诗人王怀让,作家李洱也都生于斯、长于斯。
沁河虽然水量不大,但从未发生过断流现象,是一条长流河,而且是清水河,中上游200多千米的水流含沙量低,基本无污染。森林覆盖率也很高,其中石质山林占53%,山高坡陡林密;土石丘陵占35%,地形多宽墚大峁,有不少草地和零星林地。沁河两岸风光秀丽,沁河谷口两岸峭壁夹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河中生长着许多野生的鱼、鳖、虾、蟹等水族动物。“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如吾手。”,这是白居易游五龙口曾留下的赞美诗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沁河流域的水利建设,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灌溉面积达13.7万公顷,丹河上还建有青天河水电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又兴建了以防汛、供水为主的河口村水库工程,水库建成后,不仅可将沁河下游防洪标准由不足25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还可与黄河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水库联合调度,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对保护南水北调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水利改革春天的到来,相信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山水秀美的沁河未来将更加绚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