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建议
2011-08-15胡凤启开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胡凤启(开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建议
□胡凤启(开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近些年来,我国水资源面临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等四大突出问题。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发挥更好的效益,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必须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特别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本文就水资源配置的发展趋势、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
水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建议
一、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涵义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分配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利用水资源系统的时空变异特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优化水资源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上下游、左右岸、经济、生态与环境等之间的分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环境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或各行业内部高效用水。
水资源优化配置包括需水管理和供水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在需水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水方面则是协调各单位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进展
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水量配置阶段(60年代~80年代初);二是经济效益优先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三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优先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相应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经历了从需水管理到供水管理,再到基于宏观的经济管理的转变,形成了“以需定供”、“以供定需”和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理论。
(一)“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
“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强调供水管理,根据过去或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资料预测未来的经济规模,通过该经济规模预测相应的需水量,并以此得到的需求水量进行供水工程规划,注重协调各单位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这种思想强调需水要求,通过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方法从大自然无节制或者说掠夺式地索取水资源。其结果必然带来不利影响,诸如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以需定供,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毫无节水意识,也不利于节水高效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造成社会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这种牺牲资源、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只能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二)“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是以水资源的供给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资源背景布置产业结构,它是“以需定供”的进步,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但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因此,水资源可供水量是随经济发展相依托的一个动态变化量,“以供定需”在可供水量分析时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分离,没有实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可供水量的确定显得依据不足,并可能由于过低估计区域发展的规模,使区域经济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配置理论也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
无论是“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都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分离开来考虑,要么强调需求,要么强调供给,并忽视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同时考虑供需动态平衡的配置理论。某一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宏观经济系统,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从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分析入手,将水资源优化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系统,以实现区域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当区域经济发展对需水量要求增大时,必然要求供水量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增大相应的水投资而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从而使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节水水平以及污水处理回用水平等发生变化以适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难度,从而实现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系统和宏观经济系统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投入产出表中所选择的各种变量经过市场而最终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只是传统经济学范畴的市场交易平衡,忽视了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传统的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环境产业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不相吻合,环保并未作为一种产业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流通平衡中,水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投资也未进入投入产出表中进行分析,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遭受潜在的破坏。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有待革新。
(四)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升华,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目前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筑和依据已有统计资料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别上;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侧重于“时间序列”上的认识,对于“空间分布”上的认识还很不够,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应是“时间和空间有机耦合”。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在模型结构及模型建立上与实际应用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它必然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理想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三、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点建议
(一)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但目前多是理论研究和概念模型的设计,不便于实际操作。基于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相关资料便于获取,具有可操作实用性,但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未能反映生态环境的保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将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环保作为一种产业进入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水质、水量并重
水质和水量是密切相关的,离开水质谈水量没有实际意义。有关分析资料表明,在我国未来发展中,水质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水质保护重视不够,存在水质性缺水,特别是平原河网地区,灌、排、提、引、蓄都是通过河网水位流量调节来实现的,河道上下游、左右岸补给和排水关系复杂,水质水量问题紧密结合,水质问题与环境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实现了水质水量的优化配置,必将有利于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三)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一般而言,优化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是最高最好的,即存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的问题。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全局为重,树立整体观念。对于缺水地区,应该统筹规划调度水资源,保障区域发展的水量需求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必须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既要区别情况又要协调推进,切不可盲目草率,顾此失彼。对水资源充足的南方地区,研究往往存在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破坏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例如,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沿的广州市,地处河网区域,其水量充沛,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水环境遭受破坏,出现了有水不能用的尴尬局面,不但不利于广州市的经济持续发展,也必然影响全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强化管理,完善措施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人类社会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的必然战略选择。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做好水资源规划。作为紧缺性的战略资源,量水而用,科学取用才是解决之道;二是改革水管理体制,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各地区应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水资源分散的多头管理转变到集中的统一管理,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体制上的保障;三是建立并运用水权与水市场机制进行水权转换,水权转换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必将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四是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必须贯彻节水高效的思想,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胡凤启(1973-),男,河南尉氏人,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
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