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奋力开创河南水文跨越发展新局面
2011-08-15杨大勇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潘 涛 □杨大勇(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2011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做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实施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省委首个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水文是水利的基础和前期工作,一号文件的出台使水文迎来了发展的新的春天。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对于抓住和用好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水文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找准结合点,切实增强新形势下水文跨越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
(一)准确把握水文发展的新定位
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省委一号文件强调指出,我省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水利在保粮食、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极其重要,必须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党和政府对水利工作认识的理性思考和科学判断,必将对加快水利、水文改革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水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对于促进水利改革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水利越发展水文的基础地位也将更加重要,支撑作用也将更加突出,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因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是水文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水文现代化、实现行业转型和水文振兴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水文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水文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准确把握制约水文发展的新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文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水文发展思路不断提升,防汛抗旱水文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水文法规体制建设不断深化,水文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两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目标相比,河南水文事业发展仍面临着:水文站网体系及其功能尚不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偏低;水文预测预报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水文投入力度还不够,基层水文职工生产生活还较为困难等诸多困难和矛盾。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山洪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和突发水污染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文建设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国情、水情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沉溺已有的成绩,不回避现存的问题和差距,不畏惧未来的风险和挑战,紧紧抓住水文发展薄弱环节,解除瓶颈制约,夯实水文发展基础,增强服务能力,推动行业转型,在发展中求转变、求调整、求提升、求增效,实现水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准确把握水文发展的新目标
中央、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个总的目标,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鲜明地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为守住“三条红线”,制定了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目标要求是我们实现行业转型、水文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我们探索改革创新、拓展服务领域的载体和平台;是我们明晰定位、主动融入,实现共赢的载体和平台。因此,全省水文系统必须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力争五年彰显优势,成为支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行业和领域。
(四)准确把握水文工作的新任务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强调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水文气象站网布局,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省的水文气象、水资源信息监测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些任务部署在党的文件里把水文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并进行具体明确阐述是前所未有的,可见水文之重要。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要有一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狠劲、闯劲、拼劲、钻劲、巧劲、韧劲,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抓机遇谋发展的积极性,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中赢得优势、赢得发展、赢得未来,推动水文跨越发展。
二、坚持“四个重在”,在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中抓机遇、谋发展、求跨越
(一)“十二五”河南水文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设水文现代化、加快行业转型和水文振兴为总体战略,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为中心任务,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强化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发展,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二)“十二五”河南水文发展总体目标
1.基本实现水文现代化。按照部水文局制定的《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达到“法规完善、体制健全、站网合理、技术先进、精兵高效、信息及时、预报准确、运行可靠、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标准,主要发展目标走在全国水文的前列,在中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水文现代化。
2.建立和完善“四大体系”:即水文水资源监测、传输、预报和分析评价、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3.加快“四个转变”:即加快推进水文从侧重局部建设向注重整体发展转变,从技术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数据服务型向成果服务型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
4.强化“四个服务”:即为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提供优质服务、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服务、为水利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可靠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三)“十二五”水文发展的主要目标及建设项目
1.加快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测站水文特性,对各类水文站进行建设改造,提高水文测报自动化水平。适应城镇化建设形势,加快水文巡测基地的建设。优先解决基层测站生产生活条件困难和偏远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水情中心、水文数据库(数据中心)、水环境中心等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拟新建水文站6处、改造水文站22处、水位站12处;拟新建和改造勘测局水文巡测基地5处;拟新建、改造地市水文勘测局各8处;加快生态城市水文科研实验基地和水环境监测中心、水文数据中心建设的步伐。
2.积极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改革。以水文巡测基地为基础,实行驻测、巡测、间测和水文调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逐步扩大巡测方式。着力加强高科技应急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巡测基地应急监测机动能力。搞好“无人值守,有人看管”模式试点,装备科技含量较高的仪器和设备。加强提高对突发水体污染、山洪暴发等突发事件的机动快速反应能力。研究和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改革,提高水文测验精度,扩大水文资料收集范围。着力提高水文要素监测现代化水平,全面实现雨量、水位的长期自记、数字存储、自动传输及处理。积极推广自动和半自动的流量测验技术与仪器设备,提高流量测验的自动化水平。推广应用效率高、稳定可靠的泥沙测验与分析仪器设备,提高泥沙测验与分析的自动化水平。重点建设项目:拟更新配置水文站仪器设备45处、应急监测设施85处。
3.水文信息采集和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充实、调整和优化水文站网,以适应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雨量、地表水、地下水、墒情采集系统建设,全面实现采集自动化。加强雨水情报预报设施建设,信息传输系统要确保实时和遥测雨水情传输网络有线无线双保险,水情站点的信息10分钟内传至省中心,20分钟内传至国家防办和其他兄弟省份。防汛抗旱水情会商系统具有实时监视、流域与站点导航、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地图维护和系统管理、音频与视频播放、文档制作和发布等功能。防汛抗旱水文信息应用系统具有接收、处理、存储、综合分析计算以及图表显示各种水文信息等功能。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预报技术,尽可能地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提高预测预报精度。重点建设项目:更新改造省水情中心网络、云图、会商等系统19处、全省雨情自动测报系统设备1200处、自动遥测水位117处。
4.水资源、水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紧紧围绕国家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目标要求,统筹规划水资源监测站网建设;全面开展行政区界水资源监测,实施水源地、供水工程、取用水户的供水量、取用水量监测和计量;积极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完成全省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方案;进一步扎实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咨询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好水文行业在水资源监测管理中的优势作用,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加强水环境监测设施建设,及时提供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和预警、水环境承载能力和纳污总量分析、水资源质量分析评价等信息。建立机动灵活的移动实验室监测分析系统,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提高对水污染的监测与预警能力;采用固定式和便携式测墒仪器加强墒情监测,建立旱情自动监测系统;加强地下水监测设施建设,提高地下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开发利用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重点建设项目:拟改造水质(分)中心10处,全面开展全省482个地表水功能区及400个入河排污口的水质监测;建立地下水遥测监测站点716处;建设地下水监测(分)中心19处。
5.水文信息化建设。加强河南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扩充和建设省二级节点水文数据库,构建国家水文数据库河南数据平台,实现水文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和发布。加快水情、水资源、水质等专用水文数据库建设步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办公自动化建设力度,完成内部网站、办公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全省水文系统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河南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和服务平台。
6.水文法规体制机制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完善《河南水文条例》细则,形成符合省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水文法规执行力明显提高。初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文投融资体制,使水文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进一步深化改革升格后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符合水文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扩大双重管理的效能,进一步理顺投入机制,逐步实现县级“双重管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科学设岗、明确职能、绩效工资考核的科学方法;探索落实干部任期制、交流制、辞聘制;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结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7.水文行业能力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奖励机制。着力构建以业务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水文基础研发中心和郑州水文实验站建设,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开放共享。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育引结合、汇聚人才的方针,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水文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水文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三、转变领导方式,在奋力实现水文跨越式发展中求真、务实、重干
(一)着力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加快水文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加快领导方式转变。要在认识上、思路上、观念上、作风上、情感上、素质上、方法上、体制机制等方面来一次彻底转变。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具体求突破、求深入、求落实上,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放在实施项目带动上,以具体抓手推动落实。在求实求效,真抓实干中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在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能和经济效益中实现水文发展方式转变。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重点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水文现代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扎实搞好创先争优活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创新选人用人办法。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切实纠正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三)大力加强水文文化建设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基层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加强水文宣传工作,扩大水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开发水文文化资源,打造以“水文化”为代表的水文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系统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水利、水文行业精神和新时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积极宣传和维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的河南水文人形象。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提高职工健康文明素质。
(四)更加注重民生民心工程建设
在“十二五”发展的实践中,我们要把实现“包容性增长”作为发展的“度量衡”,让水文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考量,切实解决好干部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基层公用经费、外勤费、委托观测费、夜班费等偏低问题;吃水难、出行难、工作难等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住房补贴、能源补贴、医保等标准不一和不到位等涉及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生活得更有幸福、品质、尊严。
当我们推开“十二五”发展的大门,一场新的“大考”已经开始。让我们乘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东风,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水文现代化,谱写行业转型、水文振兴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