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2011-08-15聂新华肖树和
聂新华,肖树和
(1.黑龙江省水利工程技术学校,黑龙江肇东151100;2.黑龙江省北部引嫩工程管理处,黑龙江大庆163000)
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与相关性
水资源利用的配置过程就是人类对水资源及其环境进行重新分配和布局的过程。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稀缺性、时空分御不均衡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用水竞争性,决定必须在其天然配置格局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进行重新分配和布局,使其利用更加合理。“要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是21世纪我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仅与水资源及水资源系统有关,而且与社会系统的运行、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等诸多因素有关。
水资源合理配置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为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在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2 合理配置的目的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任务是根据特定地域水资源生态系统的自然和社会状况,采用科学技术方法和合理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患防治系统进行改造、规划、设计、组合和布局的安排和管理,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调节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并举,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资源开发的关系;利用系统方法、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统一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处理达标后可再利用的污水、外调水以及微咸水;注重兴利与除弊相结合,协调好各地区及各用水部门间的利益矛盾,尽可能地提高区域整体的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
综合以上几种对水资源合理配置涵义的不同解释,可以总结出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涵义的几个关键词:①配置范围:“流域或特定区域范围内”;②配置原则:“有效、公平和可持续”;③配置主体:“不同的形式的水资源”、“多种可利用的水源”;④配置客体:“不同的用水户”、“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⑤配置措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采用科学技术方法和合理的管理体制”;⑥配置目的:“尽可能地提高区域整体的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抑制需求、保障供给、协调供需矛盾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定义是: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
4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协调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水资源的配置时,应将水资源循环系统与人工用水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相适应并相互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区域之间、用水目标之间、用水部门之间进行水量和水环境容量的合理调配,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是以水事活动为主体的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系统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最根本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无限需求与生态资源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①开源节流,建立节水型社会;②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5 水资源的配置的任务
水资源配置的任务是:在特定流域或区域内,遵循一定的原则,对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法律、行政、经济以及技术等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协调、处理水资源天然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相互关系,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创造有利的水资源条件。其基本功能是调整水资源天然分布,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适应,重点要调整水资源数量在时空上的分布,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使其与水资源天然分布适应。
6 合理配置系统组成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系统由3个方面组成,即取水方面、用水方面和取水综合体系:①对于取水而言,水资源有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主水、客水、海水和污水回收再利用等多种形式和来源,具体取哪一种水、取多少水、取什么水质的水等都是取水方面应该考虑和研究的问题。②用水方面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应该分配哪一种形式的水、满足什么水质要求的多少水给各类用户等问题,这些都是用水方面需要研究的内容。③取水、用水是水资源分配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系。各种水源、水源点和各地各类用水户组成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取用水体系,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在这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中综合地协调取水、用水两方面的各种要素,同时考虑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变化,从而得以实现的。
从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措施方面来讲,水资源合理配置系统又包括工程性措施系统和非工程性措施系统。
工程性措施系统包括:①水源工程,主要指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如水库、闸堰、引水渠、泵站、地下水井群等。②用户单元,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及其它用水等。③联系水源工程和用水单元的输水工程,如河道、渠道、管线等。④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厂系统、处理污水回用设施及地下水回灌设施等。⑤联结用水单元和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的排水工程,包括排水道、排水渠及排污河流等。
非工程性措施系统包括:①行政法规措施,包括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实施的各种政策法规体系、条例,以及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等组成的水行政管理体系。②经济技术管理措施如调整水价、推广普及节水器具、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运行水工程等。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继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 水资源配置中需坚持的几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这是针对水资源的社会属性提出的,它要求水资源在近期与远期之间、区域之间、用水人群之间、用水目标之间进行公平分配,避免部分或个别地区、用户因水资源过度短缺而使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扰。公平性原则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协调近期、远期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需求关系;保证区域之间、区域内各行政之间以及行政区内各部门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用水人群中,要尤其注意提高农村饮用水保障程度并保护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用水;在协调不同用水时,要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和最为必要的生态用水,然后再协调经济用水和一般生态用水以及不同经济部门间的用水关系。
2)可持续性原则:可以理解为水资源在代际间分配的公平性原则,它推崇人类理应共享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公平理念,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处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系统为指导思想。可持续性原则要求近期与远期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对水资源的利用是协调发展、公平利用的,而不是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甚至破坏,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以破坏后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资源的权利为代价,经济的发展也不应以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被破坏到不可恢复换取的。
3)有效性原则:这是水资源经济属性的集中表达,这种有效性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经济层面上的有效性,还包括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促进社会稳定进步的社会效益,以及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并维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发展的环境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它要求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参与生活、生产和生态过程的水量并提高其利用效率,如增加对降水的直接利用,减少水污染,减少水资源转化过程和用水过程中的无效蒸发,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增加单位供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工业产值和GDP产出,加大治污力度等。
4)系统性原则:主要强调水资源合理配置应将流域或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组合体,注重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系统性原则要求在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这一复杂的系统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时,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当地水和过境水、原生水和再生水、降水性水资源和径流性水资源等进行统一配置、补偿利用;将水资源的天然循环转化过程与人工用水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相适应并互相联系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问题;流域或区域内的各行政区之间要进行水量和水质的总量控制;注重除害与兴利、水量与水质、开源与节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水资源是具有一定的质和量的,同时也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因此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形式也是多方面的,既有量的配置,也有质的配置;既有时间的配置,也有空间的配置。另外,水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因而也存在用水目标的配置。我们要合理利用水资源。
[1]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R].北京:中国工程院,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4.
[3]刘文祥.水资源危机[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