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后示范时代学生就业状况展望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1-08-15江辉
江 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后示范时代学生就业状况展望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江 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从2006年起我国分三批创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经过三年建设,示范性建设院校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也促进了学生就业。随着示范性建设的完成,高职院校进入了后示范时代,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种种隐忧,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存在一定的影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迎难而上,顺势发展,不断增强竞争力,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局面。
示范性高职院校;后示范时代;就业展望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从2006年起我国分三批创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建设,力图使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就是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典范,就是要强调这一类学校有自己的卓越。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示范性院校建设,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要引领全国1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可以说,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211工程”。我国有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也有高职教育的高水平。经过 3年的示范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与高职高专的整体就业率相比都较高,其中2006届高1个百分点,2007届高3个百分点,2008届高2个百分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的水平。作为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国家示范校建设,在学生就业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其具体表现在:
1.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
从学校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以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上升态势,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72%,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16%,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14%。2008年,学校被评为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就业“星级示范校”(50强);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校作为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代表,参加了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闻通气会作就业先进典型发言。
2.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多年筛选和积淀,我校已和很多用人单位保持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就业渠道稳定而广泛,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超过毕业生人数。到全球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名企就业的学生日益增多;全国性的就业基地网络基本形成,海外就业市场逐步拓展;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高技能精英和骨干人才。学生就业已经呈现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格局,学校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稳步提升。
3.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学生就业质量的最终检验,落脚点在用人单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普遍持认可和赞赏的态度,认为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能吃苦,走向成熟的步伐比较快,具有一定的职业和思想道德素质,对承担的工作有责任感,能努力去完成任务,员工对他们是认可的,领导对他们的素质是持肯定态度的,公司对他们寄予厚望。
二、高职后示范时代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隐忧
1.国家在政策上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持缺乏有效性
经过几年的示范性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并已得以实践.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很多校企合作企业也是吸纳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为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相关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如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等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有政策、无法落实”等情况,政策的效应难以发挥,从而打击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丢失了一大片学生就业的领域。
2.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毕业生社会地位较低
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重普通本科高校而轻职教,重学历轻能力,家长们挤破脑袋都要去读本科,而不愿意让孩子去读职业院校,总觉得走这条路子失面子,没前途。结果,一面是“制造业大国”始终为缺乏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所困扰,一面又是成千上万孩子辛辛苦苦读完大学而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同时,无论在升学与就业,以及职场晋升中,学历依旧是十分重要的标准。而且,由于行业与岗位存在较大的薪酬差距,社会保障也因行业与岗位不同,劳动既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高低贵贱,也存在经济待遇上的高低贵贱,导致大家必然追求高学历、追求进好的行业与岗位。
3.职业教育体制不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受限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而言贡献巨大,而地位却很难堪。比如,模具制造与加工是所有现代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工业制造之母”,但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是中专、大专。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培养高学历人才,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设置了一道门槛,高职院校只能到大专学历。而用人单位又把本科以上学历作为提干升迁的“硬件”。层次上的限制,使得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受限或被歧视。
4.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的低人一等,在教育领域内部,也是如此。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投入大量经费,但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依旧很低,仅以招生为例,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是在普通教育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普遍放在各地招生录取的最后一批。另外,在今天的教育领域,几乎言必称北大、清华,这不但与教育的多样性、多元化不符,也使职业教育难以抬起头。
5.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有待完善
虽然经过几年的示范性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缺乏特色,是普遍问题。有些学校,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人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都不强,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不少授课老师还是书本中来、口头上去,学生每天在黑板上学开车,搞电焊,无法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的需要。在教学上,有些学校借用本科院校教材,把高职教育当作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
三、高职后示范时期学生就业工作的展望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蓝领)的需求岗位在2013年将超过2000万左右,而中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每年不过300万人。我国职业人才缺口较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集中在技能型人才上。另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将达1746万人至2665万人。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1.强化政府职能,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同时,可借鉴国外重视职业教育的经验,如日本负责劳动就业的厚生省专门设有“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各地方政府设有“学生职业中心”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特别对毕业后未能就业的学生进行以提高就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免费培训。西班牙为解决青年失业难题,各大院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举办各种创业竞赛、短期培训班和讲座。马德里自治区每年都举办一项名为“创业大学”的比赛,面向地区内所有高校中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目前西班牙有18%的企业与大学签订了合作项目。西班牙教育部还给予员工数不超过250名且总资产低于5000万欧元的企业提供无息贷款,以鼓励它们招收大学生就业。
2.引导舆论,建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职业教育氛围
要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用人理念和用人政策,同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者有基本一致的社会保障,这是职业教育能得以发展的大背景。在美国,一名可以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可以弃哈佛而选择烹饪学校,就在于他有自己的职业兴趣,而从事烹饪,其劳动价值并不比教授差。众所周知,“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密切相关。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目的是为获取一种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受关注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3.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畅通高职教育通道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同时,要架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鼓励职业教育发展高层次教育,并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自的通道,且能相互贯通。在美国,不少在社区学院接受教育(很多为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继续申请进入其他大学求学,在名牌大学求学的学生,也可申请转学到社区学院。在英国,1986年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和普通教育的文凭、证书相对应,同时,职业资格证书可与普通教育高级证书一样,成为进入大学的资格证书。这种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很大程度促进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的相通性,持职业资格证书就可望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从而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4.提升高职教育自身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改革,甚至把教室直接搬进工厂、车间,以改变职业教育学生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现状。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通过实施以上措施,保障培养质量。
5.依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就业是检验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业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才能真正受欢迎。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渐形成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工作过程导向全方位实施、工学交替全面普及,以订单式培养为主体——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培养,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使学校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要。通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教育和系统化的能力训练,培养的学生因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得企业青睐。
[1] 麦可思研究. 2009年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分析[N]. 中国经济导报,2009-11-28.
[2] 熊丙奇. 要靠政策解决职业教育“低人一等”[N]. 中国青年报,2009-1-12.
G72
A
1008-7427(2011)03-0030-02
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