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
2011-08-15程亮
程亮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略谈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
程亮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科学发展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探讨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应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邓小平提出的这些发展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更要继承、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时代背景。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冷静观察和分析敏锐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1]P105对时代主题的新论断是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形成的基础。和平问题的实质就是美苏问题。上世纪末,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但和平问题仍旧未能得到解决。发展问题,就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P105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面临着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路线、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上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又面临着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社会实践的需要必须有正确的新理论作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解答。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现在看来,这两个变化是正确的,对我们有利,我们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对加速我们的发展比较有利”。[3]P128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其对时代特征的正确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理论渊源
邓小平不仅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而且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揭示了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其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动态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未来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强调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列宁认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必须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只有客观地考虑到某个社会中一切阶段相互关系的全部总和……考虑该社会与其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成为先进阶级制定重要政策的依据。毛泽东也十分重视社会发展的阶段问题。他提出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邓小平继承前人关于发展的思想,立足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创新性地提出了诸多科学的发展思想。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成功结合,开创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内容
(一)坚持在发展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首先,它体现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上的人本思想上。邓小平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标准作为价值判断中最为根本的评价标准,集中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党要以人民作为价值评价主体,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期,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和权利、人们的价值作为最高的衡量标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三个标准里面,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增强综合国力是中间环节,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判断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强国富民的思想,体现了邓小平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着眼于把握好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生产力作为人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物质力量,必须在人与人的相互联系中发展,在人的发展中得到考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促进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时刻关注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把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4]P163总的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启示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重视发展生产力,把社会发展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能离开人抽象地去谈论社会的进步。“三个有利于”标准反映了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思想。
其次,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也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人本思想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问题,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始终。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价值观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标都是以人民作为主体。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从生产力角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这就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我们现在虽然也在搞社会主义,但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因为我们现在还比较贫穷,现有的社会生产力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他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就是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5]P264~265只有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精髓所在。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使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6]P110~111邓小平的社会本质论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果由广大人民来共享。
(二)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处处都能体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首先,邓小平坚持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出发,提出了“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7]P312。其次,他提出了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把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8]P164再者,科学发展要坚持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其科学性在于强调发展速度,但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既讲速度,又注重发展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金匮乏的现状,提供更多的财富满足社会需求。邓小平“不是鼓励不切合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9]P375“讲发展,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设想,第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既要大胆,坚持现行的方针和政策,又要步伐稳妥。要求过急,往往是犯大错的根源。”[10]P1253最后,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同时还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发展形态。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协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良性发展至关重要。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1]P250邓小平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其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既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又要一手精神文明;既要一手抓经济工作,又要一手抓惩治腐败;既要一手抓紧建设,又要一手抓法制;既要一手抓引进,又要一手抓抵制等等,最终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在发展中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先富和共富”、“两个大局”思想、发展经济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论断,已经成为我国制定宏观区域政策、实施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石。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先富和共富”的区域统筹战略,他认为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12]P261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通过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正反经验,提出了要把共富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结合起来。“两个大局”思想是“先富和共富”在区域统筹发展空间布局的具体体现。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3]P277~278邓小平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实现第一个大局向第二个大局推进的战略思维。他指出,我国的区域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是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他设想“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些技术转让”。[14]P364邓小平关于协调沿海和内地发展的思想,对我国当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是先富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关系。他认为,先富地区通过多交点利税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但是不能过早去要求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而削弱了发展活力。当时机成熟后,发达地区在继续发展的同时,通过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来支持不发达地区。邓小平提出创办经济特区以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也是统筹区域发展的科学理论,开放开发30多年来,我国区域特色经济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创新,特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民族区域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三、结束语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总结国内外发展的正反经验,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方法论。因此,研究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内涵,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思想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1] [3] [5] [7] [9] [13]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 [6] [8] [11]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10]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Z].
A496
A
1008-7427(2011)04-0067-02
201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