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思想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2011-08-15古江波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论发展

古江波

(武汉纺织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浅谈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思想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古江波

(武汉纺织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第一位伟人,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探索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本文作者根据对毛泽东的《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论著的研读心得,阐述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毛泽东;理论创新;实践;态度;方法

马克思主义从一进入中国就面临着理论创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理论创新的辉煌成果——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催生理论创新。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必然的,人们的认识水平在实践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就会诞生新的符合实践需要的理论。

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关于理论创新的态度和方法,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思想,积极开展调查实践,自觉抵制关门做学问、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研究态度和作风,在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是对人类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反映

毛泽东是唯物史观的坚定信仰者,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这一思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每个阶段,人民群众对于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认识会不断深化;二是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于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毛泽东认为,阶级在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其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2]在每一个社会形态里,统治阶级总是力图编造合乎自己统治需求的理论,企图从思想上牢牢统治被剥削阶级,限制被剥削阶级认识能力的发展。然而,人的认识发展的推动力量是生产实践中的矛盾运动。毛泽东指出,矛盾普遍存在于生产实践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更存在于不同阶级之中。被剥削阶级站在生产实践的最前沿,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伴随着生产实践的进行而逐渐深化。当人们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后,就会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并把自己克服矛盾的经验总结起来,形成改造世界、改变社会性质的理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举出了多个事例有力的证明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例如中国人民对与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到“五四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实践中逐渐深刻,最终认识到中国人民遭受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反帝必须同时反封。人类认识水平的每一次提高又为新的认识发展运动创造了条件,因而,这一发展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二、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

人们的认识运动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认识水平的提升是由实践推动的,这是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心思想。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3]因此,他认为:

第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人的认识,主要的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的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4];“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6]。

第二,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过程。毛泽东的《实践论》详细论述了人的认识发展包含的两个飞跃过程,一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是在实践中得出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和新的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人对于事物的初步认识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于事物表象反映。这种反映是片面的、浅显的,不能完整的描述事物的各个方面和整体特性,也不能显示出事物的自然规律性和内部联系特征。这时候人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7]随着实践的继续进行,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全面和深化。当量变超过一定度的时候,人的认识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进入理性阶段。这样,人就可以把对于事物表象的描述性理论,创新为对于事物本质的剖析性理论。

人类生产力在不断进步,人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来源也更加丰富。在实践中,人的每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为探索新的未知事物打下了基础,使人类继续认识未知世界和提高认识水平成为必然。人在实践中积累的理论是要服务于实践的,并且在新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创新,实现第二次飞跃。这样,人就可以把对于整个世界的片面的、不太深刻的理解性理论,创新为记载有对未知世界新的发现和对世界联系更深一层理解的理论,这就是理论创新的第二个过程。

在人的认识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发生着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而每一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又推动着人类对世界整体认识水平的飞跃。

第三,实践对理论的正确性检验促进理论发展。理论是对人们认识水平的概括总结,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问题就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毛泽东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8]实践对理论正确性的检验,促使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号召反对本本主义,以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9]。毛泽东领导全党克服了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如何创造性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10]毛泽东尖锐的批评了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认为“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无目的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理论而去学理论”[11]。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1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建设创立指导理论,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一贯主张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要从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的客观情况及其变化出发,客观的考察中国各个地区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正自己的政策和策略。其次,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要求出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13]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从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思想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源泉和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不断研究和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首先,我们从事理论研究的选题应该与生产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4]。理论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实际,深入基层调查,掌握一线信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状态,并努力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或指导思想。然而,当前一些人不是从实际调查中寻找选题,而是单纯地从别人已有的理论成果中选题。这样的选题往往是干涩、乏味没有生机活力的,给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贡献非常有限。

其次,理论的学习与创新要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的理论学习与创新不能关在书房里面创作,而是应该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使自己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理论的创新。实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调查采访;可以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或管理实习;还可以置身社会矛盾之中,亲身体验人民群众的疾苦。总之,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实践精神,在实践中提升认识水平,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应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健康发展。

最后,理论创新成果诞生后,不能停止实践的步伐。理论创新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而不是一篇论文发表了就算结束了。我们开展理论创新,目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回答问题、解决矛盾的。那么新创作的理论是否已经达到了这些目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是把理论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进一步去实践。不论我们的成果是否达到了原来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又可以进行新的创新。总之,理论创新成果应该成为我们推进新的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实践才能推进理论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

[1][2][3][4][5][6][7][8][9][1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0][11][1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3] 王金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论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My experience on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Mao Zedong's theory——On the attitude and approach to innovate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 Jiang -bo

Mao Zedong's theory of Marxism in China is the first great innovation, he insisted on ideological line, explor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practice created Mao Zedong Thought.The author is based on Mao Zedong's “On Practice”, “transform our learning” and so on with the reading experience, described Mao Marxist creative learning of Marxism-Leninism,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the correct attitude and approach.

Mao Zedo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actice; attitude; method

A84

A

1008-7427(2011)04-0065-02

2011-03-03

猜你喜欢

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