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肠扭转坏死11例诊治分析
2011-08-15王伟涛贾彦超王广成
王伟涛 贾彦超 王广成 刘 兵
河南漯河市中医院肛肠科 漯河 462000
肠扭转坏死,是最严重外科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小肠(80%),其次为乙状结肠、盲肠[1]。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由于老年人反应迟钝,体征不明显,诊断、治疗较困难。2002-10~2010-10,我院手术治疗老年人肠扭转坏死11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62~85岁,平均68.5岁。发病距入院时间<48 h 8例,>48 h 3例。手术证实肠扭转360°~720°,顺时针7例,逆时针4例。小肠8(72.7%)例,乙状结肠3例,其中1例为小肠并乙状结肠扭转坏死。主要表现为明显腹胀、肠型、腹膜刺激征等,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性休克症状。
1.2 治疗方法 本组11例患者均短暂术前准备后急诊手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所见:小肠扭转最多发生在回肠,其中有6例发生于距回盲部100 cm以内的回肠,2例发生于距回盲部100 cm以上的回肠。形成扭转因素:腹腔粘连带成扭转支点6例,肠系膜过长5例。术式选择:小肠坏死肠段切除吻合8例,乙状结肠坏死肠段切除结肠造瘘3例。
2 结果
7例患者术后10~12 d痊愈出院,3例术后腹壁切口感染经换药痊愈,1例回肠坏死并感染性休克术后,5 d死于严重腹腔感染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例造瘘患者均于术后3~6个月Ⅱ期瘘口还纳手术。
3 讨论
3.1 病因 肠扭转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是扭转肠袢两端及系膜血管受压、肠管闭塞和血运发生障碍,而形成的闭袢性绞窄性肠梗阻。一旦发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常在短时期内发生肠绞窄、坏死,病死率高达15% ~40%[2]。常见原因为肠袢及系膜过长,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或粘连收缩靠拢等因素并肠内容物重量骤增、肠管动力异常等诱发因素引起。老年人多因饱餐后因饱胀不适,辗转不安,难以入眠,频繁变化体位,因肠重力发生改变致小肠、乙状结肠扭转[3]。本组肠扭转患者中小肠粘连束带为轴扭转者5例(3例有手术史),有便秘史者5例(其中乙状结肠冗长3例),肠系膜慢性淋巴结炎1例。
3.2 临床表现 肠扭转为绞窄性闭袢式肠梗阻,大多表现为突发剧烈腹部绞痛,常牵扯到腰背部,膝胸位或蜷曲侧卧位可减缓疼痛。早期发生频繁呕吐,保守治疗腹胀无减轻,多见局部隆起并触及扩张的肠袢。腹部听诊早期高调肠鸣音、气过水声,大量腹水产生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晚期肠坏死时肠鸣音消失。老年人反应迟钝,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期缺乏肠管缺血症状,体征不明显,病情轻重与临床表现不符。
3.3 诊断 老年人肠扭转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诊断中需特别重视:(1)病史询问:多数老年患者有腹部手术、腹胀或便秘史或有多次腹痛发作经排气、排便后缓解病史。对于症状不典型、病史陈述不清者诊断较困难,须严密观察。有腹膜炎表现应及时剖腹探查。(2)辅助检查:腹部X线片检查可见空肠、回肠换位或见排列成多种形态的小跨度、蜷曲肠袢、液平面、肠管积气等征象。乙状结肠扭转患者中62%~90%显示扩张增大无结肠质形的乙状结肠,常可见两个处于不同平面的液气平面,呈“马蹄铁”状[4]。B超检查多数患者腹腔有积液,同时可排除其他病变。实验室检查早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升高,尿比重增高,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变化可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情况。螺旋CT检查,CT轴面结合MPR冠状面及失状面图像可准确诊断该病,显示典型的“肠管漩涡征”[5]、“血管漩涡征”等表现。(3)诊断性腹腔穿刺:肠扭转坏死可在短期内出现大量腹水,多为血性,对疑似患者行诊断性腹腔穿刺,如抽出淡血性液体者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组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7例,抽出淡血性液体6例,占 85.7% 。
3.4 治疗 老年人肠扭转可在短期内发生肠绞窄、坏死、休克,一旦确诊,即使病情危急,也应创造条件,尽快术前准备争取2~3 h内手术[6]。
3.4.1 手术时机:老年人肠扭转坏死预后的关键是尽早做出诊断并及时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就诊过晚或治疗延误[7]。①腹穿抽出淡血性或脓性渗出液者应急诊手术。②休克患者应边抗休克边手术,二者同时进行。③既往多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2 h症状无好转应尽早手术。④腹痛加重,体温>38℃,脉搏>100次/min,WBC>18×109个/L,伴有早期休克者应尽早剖腹探查。
3.4.2 手术方式:积极抗休克同时手术,过程力求简单、迅速、有效。术中正确判断肠管活力,一旦发现肠壁已成黑色,高度膨胀或塌陷,失去张力和蠕动能力,相应肠系膜终末小动脉无搏动,当即行坏死肠段切除术。为减少毒素吸收,防止休克加重,术中首先钳闭坏死肠管及系膜,后再复位或肠管切除,切除范围要超出坏死处3~5 cm。如有可疑则以等渗盐水热敷或0.5%普鲁卡因溶液肠系膜根部封闭等,观察10~30 min仍无好转应做肠切除术。若患者病情危重、一般情况差,I期肠切除吻合不易顺利愈合,应做肠造瘘术,待3~6个月病情恢复较好再行Ⅱ期手术还纳造瘘口。
3.4.3 术后处理:老年人机体代谢功能减弱,应激能力减退,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下降。重在加强术后监护,保护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营养支持,预防和控制感染。
总之,老年人肠扭转坏死诊治过程中应做到:(1)对老年人腹痛及时判断。(2)对腹部X线平片检查阴性者,应多次动态复查腹部各方位X线片或CT检查。(3)腹腔诊断性穿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一旦确诊,尽早手术,尽快切除坏死病灶以减少毒素吸收。及时明确诊断、手术治疗是关键,延迟治疗可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1]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0.
[2]常存旭.急性小肠扭转并坏死13例治疗体会[J].河南外科杂志,2009,15(4):96-97.
[3]张中声.老年急腹症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301.
[4]金国祥.乙状结肠扭转的近代处理[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6,13:275-276.
[5]黄进,赵廷常,李文华.等.急腹症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103.
[6]赵刚,吴志勇.外科感染性休克常见病因与处理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12):979-981.
[7]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2-483.